按照华夏传统历史观念,汉朝和唐朝是相提并论的。因为这是华夏历史上最强大的两个王朝。其实汉朝和唐朝的历史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汉朝和唐朝初年都面临胡人压境的问题。但是汉朝直到汉武帝时代才对匈奴人发动反击,而唐朝在李世民在位第三年就解决了突厥人的问题。那么,为什么李世民在位第三年,唐朝就有本钱打爆突厥人?
1、隋唐与突厥早在南北朝时期,突厥就实现了崛起。北齐和北周忌惮突厥的实力,所以都一度向突厥称臣。即便是灭亡北齐的周武帝宇文邕,对于突厥人都感到愤慨但又觉得无奈——当然突厥人和北周北齐都有和亲记录。周武帝的皇后阿史那氏,本身就是突厥的公主。
隋朝时期,隋文帝为了解决突厥人采取了软硬兼施的手段:所谓软,指的是对突厥进行分化瓦解:当时突厥的版图包括漠南漠北以及西域地区,势力范围一度抵达中亚。如此庞大的体量,对于隋朝来说,直接硬钢无疑是需要耗费海量成本的,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分化。
果然在隋朝的挑拨之下,突厥发生分裂,成为东西两部分。最终东部的突厥被隋朝打败。
隋朝灭亡后,中原陷入群雄混战的局面,突厥人也积极介入中原事务。但即便如此,李渊在位期间,唐朝完成了对华夏的统一——当然,当时突厥人也支持隋朝残余势力在突厥控制的地盘上搞了个流亡朝廷。这个流亡朝廷也是在唐灭东突厥以后,才一并消亡的。
2、李世民的危机李渊在位第九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之后不久,李渊决定禅位给李世民。而突厥当时的君主颉利可汗打算利用唐朝的变故趁火打劫,于是大军突袭唐朝,突厥的前锋部队一度距离长安咫尺之间:按照颉利可汗的说法,他带领突厥人是为了给李建成讨要说法,因为历史上逼迫父亲退位还杀死大哥,简直道德坏透了——实际上李世民此时也确实面临统治危机。
好在李世民也是盖世英雄,没有被局面吓倒,而是以大唐天子的身份带着少数骑兵来到渭水河畔,和颉利可汗喊话。李世民的这个举动让颉利可汗感到惊恐:虽然此时军力方面颉利可汗占优势,但是气势方面,颉利可汗已经被李世民给震慑了。所以颉利可汗决定见好就收,防止突厥陷入唐朝战争的泥潭里,于是颉利可汗表示只要唐朝愿意每年缴纳大量的财富给突厥,那就撤军。而李世民需要稳定国内局势,于是也就暂时答应了颉利可汗的敲竹杠。
3、李世民的筹备李世民在稳定国内局势的同时,也知道如果不修理一下突厥人,对自己也是天大的麻烦:这倒不是因为大唐差给突厥的那点“打赏”,而是大唐天子被突厥人敲竹杠这事情,传出去好说不好听。所以,李世民说什么也得把这个面子找回来。
李世民对付突厥,其实也是用了三板斧:
第一,还是分化瓦解。其实胡人都有个毛病,那就是体量一旦发展到一定规模,肯定会分类打内战。比如西汉后期,匈奴就出现过分裂还有过内战。这其实是一个管理问题。毕竟,游牧部族的管理在古代很难做到精密细致。李世民利用这一点,在突厥内部制造分裂,瓦解颉利可汗的势力。
第二, 发展军事。如果不能在武装方面压制颉利可汗,单靠分化胡人,以胡制胡,那也是不现实的。后世的晚清在甲午战争期间,就幻想利用西洋人来对付东洋人,结果清廷输的一塌糊涂。因此,李世民当然不会幻想单靠分化突厥人就能打垮突厥人。
第三,等待时机。有时候,如果在时机适合的时候对付敌人,往往可以节约很多成本。
李世民在位第三年,这个时机到来了。
4、可汗被俘李世民在位低三年冬季,突厥爆发白灾。而在这之前,李世民已经对突厥进行了全方位的渗透。因此李世民决定利用颉利可汗的势力处于低谷局面的背景下,对颉利可汗进行出击。于是李世民派遣大量唐军,兵分六路进攻突厥。
面对唐军攻势,颉利可汗起初派人谈判,表示愿意向大唐称臣,当然颉利可汗考虑等到第二年实力恢复以后再报复唐朝。不过这个阴谋被唐朝识破。唐军也一直追杀颉利可汗,颉利可汗的主力也几乎被唐军消灭。
颉利可汗决定逃到西域寻求东山再起。不曾想唐军早就在这条路上有埋伏,颉利可汗也因此被俘。
哪里打爆了?最后还不是用女人换和平?突厥是李治灭的,记住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