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蒋介石麾下有“五虎上将”:
“干将”陈诚、“忠将”顾祝同、“福将”刘峙、“飞将”蒋鼎文、“虎将”卫立煌
除了卫立煌,五虎上将其中都是浪得虚名。
当然,也有人认为卫立煌军事能力不怎么样,毕竟他在解放战争末期在东北的表现实在不怎么样。
不过这里客观公正的说一句,卫立煌表现之所以一般,主要根由应该不在他身上,而是在蒋介石身上,卫立煌在国民党军高级将领中,是唯一一个能够协调各方势力,这一点就连蒋介石也做不到。
至于陈诚、顾祝同、刘峙,那就一般了,陈诚擅长背锅,因而深得蒋介石之心,顾祝同人送外号“顾粥桶”,打仗能力不用多说,关键是听话,刘峙人称“猪将军”,对他我们更陌生。
相比之下,蒋介石“五虎上将”,蒋鼎文是最名声不显的,盖因蒋鼎文抗战末期就脱离了军界,专职经商,后来坐拥无数资产,逍遥快活。
从客观的角度去看,蒋介石的国民政府统治了中国22年,不是完全没能力,其麾下也不是没有干才。
中国近代从冷兵器时代过渡到热兵器时代,从来都是被动,也正因为如此,在适应热兵器时代作战,也有一个从生疏到熟练的过程。
蒋介石麾下的“五虎上将”,其实都是崛起于这一时期。
不过,中国当时的热兵器作战,尚存在一定冷兵器时代的思维,这也是因为当时中国工业不发达,很多武器都是购自国外,热兵器战略战术上的应用还比较浅。
像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他们都是在北伐时期崛起,斩将夺旗,攻城拔寨,后来才逐渐得到蒋介石重视。
可也正是因为如此,后来抗战爆发以后,当落后的农业国遇上了先进的工业国,仗就打的不是那么容易了,一方面是国力因素,另外一方面是将领水平因素。
如果不是1930年中原大战,客观上为后来抗战提供了练兵的效果,抗日战争正面战场还会打的更艰难一些,
蒋介石的“五虎上将”到抗战末期,他们的军事思维其实已经逐渐落伍,只是他们自己并不觉得。后来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像陈诚、刘峙这一类的人更是因为身居高位,精神意志早就变得麻木了,不少说同解放军将领比,就是比较他们年轻时候也远远不如。
基于以上分析,我个人倒是认为,蒋鼎文是蒋介石麾下第一个意识到自己能力不够的问题。
一蒋鼎文年轻时骁勇善战,绝对不是开玩笑。
大革命时期,蒋鼎文其实已经身居高位,但他放弃了大元帅大本营兵站总监部上校参谋的身份,跑到黄埔军校一期第二学生队区队长,旋任上尉军事教官,肯定不是头脑发热,而是想学点真本事。
蒋鼎文有早起的习惯,也正因为如此,经常和蒋介石碰头,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
一日,军校野外演习,蒋鼎文任连指挥,蒋介石与苏联顾问加伦将军,加伦随机抽查,蒋鼎文对答如流,加伦随即嘱咐蒋介石:
“此人可以重用。”
蒋鼎文后来参加平定商团叛乱、第一次、第二次东征,每战都是身先士卒,1926年以第1军第1师师长身份参加北伐,并率部解了国民革命军凤阳之困,此战蒋鼎文运用兵法,声东击西,为诸将之罪,被何应钦保举为特准保荐立功官兵。
总而言之,蒋鼎文早年军事生涯非常亮眼,特别是作为军、师一级军事主官,与同时期人相比,他擅长机动作战,行踪飘忽不定,算得上是一员出类拔萃的将领。
也正因为如此,蒋鼎文被誉为“飞将军”。
当然,我这里也绝不是吹捧蒋鼎文,因为蒋鼎文也打过败仗,但百战之将难免走麦城,特别是碰上高段位的对手。
1931年7月,蒋鼎文参加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三次围剿,结果被打的大败亏输。
当时中央红军在毛主席、朱老总指挥下,采取诱敌深入、运动歼敌的的战略,三战三捷。蒋鼎文所指挥的第四军团拢共就两个师,被歼灭了一个师又一个旅。
据说蒋鼎文本人差点被俘。
不过,作为蒋麾下最得力的干将,蒋鼎文还是在1935年4月,被授予陆军二级上将的军衔。只是随着升迁高位,蒋鼎文的进取之心反而不如年轻时候。
蒋鼎文年轻时虽然也吃喝嫖赌,但也还算上进,真正转变的时间节点是在1932年。
1932年1月,日军进攻上海,爆发淞沪抗战,蒋鼎文当时率领部队增援十九路军,尽管后来成功阻止日军,双方签订了停战协议,但以日军当时的水平,国民党军根本没办法比。
蒋鼎文灰心丧气之余,转而走上溜须拍马的道路。
二蒋介石也不傻,他可能察觉了蒋鼎文的变化。
1938年6月,蒋鼎文调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兼中国国民党陕西省党部主任委员、陕西省保安司令,同年11月兼第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
当时,第三十四集团军副总司令是胡宗南,蒋介石担心胡宗南资历不够,特意把蒋鼎文派过去压阵,令胡宗南掌握实权。
胡宗南那时只听命于蒋介石,对蒋鼎文只有表面上的尊重,蒋鼎文后来还跟刘峙说起这件事:
“不要说让胡宗南服从我们,就是我们想服从他,也摸不清他鬼头鬼脑的意图,真伤脑筋。”
蒋鼎文主政西北期间,生活作风益发堕落,徇私枉法,贪污成性,狂嫖滥赌,成了赫赫有名的“腐化将军”,在国民党军中基本上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不过因为上面有蒋介石照着,谁也不敢多说什么。
蒋鼎文利用权力贪污受贿、投机经商,所积累的财富数额巨大,据其私人账房陆怡霖说:
“西北最大的资本家毛虞琴、古凤翔的财产,只不过蒋鼎文的零头数。”
也因为私生活混乱,蒋鼎文患上了性病,便请花柳病专家杨槐堂作为贴身医生,杨槐堂后来深得蒋鼎文重用,一直干到了军医处长,成为军中的笑料。
那时的蒋鼎文,颇有自暴自弃的嫌疑。
从蒋鼎文调西北任职,基本上就是处于架空状态,名义上主政一方,但实权都在下面。
1941年5月,中条山战役失利,蒋介石借口撤了时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蒋指责卫立煌偏袒八路军),调蒋鼎文接任。
蒋鼎文对河南复杂的抗战形势根本束手无策,麾下诸将领如汤恩伯等也基本上是直接听命于蒋介石,他根本就无法控制。
1944年,日军发动豫湘桂会战,此战日军一路从河南打到了广州,特别是第一阶段豫中会战,蒋鼎文基本上没有形成有效的防守,短短一个月就丢了38座城池,本人逃进了伏牛山才躲过了劫难。
蒋鼎文后来也称豫中会战是:“军从政40年来最大挫”。
要知道当时已经是抗战末期,日军已经是日薄西山,在这样的情况下仍遭败绩,显然是说不过去的。
蒋介石怒极之余,下令将蒋鼎文撤职查办,调任军事参议院参议。
从此以后,蒋鼎文没有再实际掌握军权。
1945年5月,蒋鼎文当选中国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但同年就选择弃官从商,开办砖瓦厂,轮船公司。短短几年时间就累资巨万。
三事实上也正是因为及时抽身,蒋鼎文后来免去了被当成战犯对待。
有意思的是,就在几个月前,即1948年6月,蒋介石成立徐州剿总,还想调蒋鼎文复出任徐州剿总副司令司令。后来刘峙还曾提到这件事:
“陇海线的军事已面目全非岌岌可危,原来坐镇在徐州兼领郑州的陆军总司令顾祝同因升任参谋总长,势难兼顾需人接替。蒋公想要蒋铭三(蒋鼎文)兄去,他坚决谦辞,再想到我征询我的意见。当时的局势,在不懂军事的一般社会人士,已洞若观火除非出现奇迹很难挽狂澜于既倒。但是我的答复是:要我做官敢奉命,要我拼命,义不容辞。”
蒋鼎文后来虽然也出任职务,但当时国民党当局已经日暮穷途,也就无人顾及蒋鼎文。
有意思的是,在离开之前,蒋鼎文还特意嘱咐老家诸暨的百姓:
“看来国民党的气数已尽,今后大家要跟着共产党好好过日子。”
抵达台湾后,蒋介石还想任蒋鼎文为“参谋总长”,但仍然被蒋鼎文以身体原因婉拒。
据说私下里,蒋鼎文对亲友说:
“现在已经搞成这个样子,我还当什么鸟官!”
蒋鼎文很早就在香港、台湾经营产业,积累了丰厚的身家,反而要比那些已经失势的人生活上好太多,政治上一场风花雪月,蒋鼎文倒是比任何人都看得开。
只是偶尔回忆起来,难免有些伤感。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的合法席位,蒋鼎文听说此事后,心情始终沉郁,当天晚上就失眠了,一个人呆呆地坐着,吓坏了夫人蔡文援。
大势所趋,终究难免。
蒋鼎文晚年身体情况还算健康,至1973年后才逐渐恶化。
1973年12月13日,蒋鼎文因感冒到台湾荣民医院治疗,被确诊患了急性肺炎,因早年棉湖之战肺部受伤,蒋鼎文的肺炎症状远比常人来的严重,加上年近八旬的缘故,身体每况愈下。
有意思的是,蒋鼎文一生为官做将,但晚年最自豪的事情却是因经商致富,他跟家人戏言:
“我们浙江人还是做生意的好,天生擅长做这个嘛!至于为官从政,嘿嘿,连我们浙江最厉害的蒋中正先生都……”
蒋经国听说此事后,气得忍不住要教训他,但考虑再三,最终还是作罢。
1974年1月2日,蒋鼎文病逝,临终前叮嘱了子女两件事,一件事就是下葬时一定要朝着家乡的方向,另外一件事就是不许从政。
在蒋鼎文看来,他们一家还是擅长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