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军一战歼灭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战国时代的战争为何如此惨烈?

历史看最美 2024-11-22 04:42:34

现在咱们列一下有关伊阙之战的记载,全部出自于史记。

《史记秦本纪》记载“十四年,左更白起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虏公孙喜,拔五城”。

《史记魏本纪》记载“(魏昭王)三年,佐韩攻秦,秦将白起败我军伊阙二十四万”。

木护架青铜矛头。

《史记韩本纪》记载“厘王三年,使公孙喜率周、魏攻秦。秦败我二十四万,虏喜伊阙”。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事秦昭王。昭王十三年,而白起为左庶长,将而击韩之新城。是岁,穰侯相秦,举任鄙以为汉中守。其明年,白起为左更,攻韩、魏於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又虏其将公孙喜,拔五城”。

汉代的步兵俑。

发现什么问题了吧?偏向韩、魏立场的韩魏本纪全部说的是“二十四万韩魏联军被击败”而秦本纪以及白起王翦列传却直接记载“击败韩魏联军,斩首二十四万”这两种说法是有区别的,而且司马迁在写七国本纪中有一些记载的口吻很奇怪,就比如韩本纪“厘王三年,使公孙喜率周、魏攻秦。秦败我二十四万,虏喜伊阙。五年,秦拔我宛。六年,与秦武遂地二百里。十年,秦败我师于夏山”这里称秦拔“我”的某城,这里的“我”显然指的是战国诸侯国韩国,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史记这里的记载就是司马迁直接从战国时期韩国遗留下来的史书中照抄下来的。

国家博物馆收藏战国青铜头盔。

所以可以进一步猜测,或许在司马迁的时代,西汉官方的藏书中仍然保留着一些当年战国七雄中央政府遗留下来的史书和官方记录。

青铜短剑。

所以说韩魏史书称“秦军在伊阙之战中击败二十四万韩魏联军”很显然更可信一些,也更合理一些,而白起王翦列传以及秦本纪中所说的“斩首二十四万”实在是过于骇人。而依《商君书·境内第十九》记载“五百主,短兵五十人;二五百主,将之主,短兵百。千石之令短兵百人,八百之令短兵八十人,七百之令短兵七十人,六百之令短兵六十人。国封尉,短兵千人。将,短兵四千人。战及死吏,而轻短兵,能一首则优。能攻城围邑斩首八千已上,则盈论;野战斩首二千,则盈论”重点是最后一句,秦法规定秦军在攻城战中斩首8000符合秦廷的要求,而在野外作战中斩杀敌人2000人就符合秦廷的要求。

青铜短剑。

那被击败的韩魏联军损失了多少人呢?伊阙之战少会有一次野外决战,算秦军斩杀2000人,白起后面又攻破了五座城市,在一座城市中,韩魏联军至少阵亡8000人,那五座城市就是40000名阵亡者。综上所述,在整个伊阙之战中韩魏联军的阵亡人数要超过42000人。

战国青铜刀币。

虽然说秦军的斩首数字远远没有到二十四万,但是二十余万人参战,最低的阵亡数字都达到了42000人,这不可不谓之惨烈。而事实上,这种惨烈的伤亡数字在战国时期的战争是常态,比如秦昭襄王三十三年“客卿胡阳攻魏卷、蔡阳、长社,取之。击芒卯华阳,破之,斩首十五万”秦昭襄王三十四年“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华阳,走芒卯,而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秦昭襄王四十三年“武安君白起攻韩,拔九城,斩首五万”虽然说以上的数字也未必就一定是实数,但是秦国在战争中确实是让六国伤亡惨重,在这些简略的记载中还是能一窥当年战争的惨烈的。

战国漆盾。

那为什么到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变得如此惨烈呢?就像我之前文章说的一样,战国时期和春秋时期最大的不同就是各诸侯国之间的斗争方式和斗争思路已经完全不同了,同时对内的统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封建的诸侯国开始转向中央集权诸侯国。

玉器。

上海博物馆东馆收藏商鞅方升。

其实这个趋势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开始了,比如齐桓公时代管仲改革“三其国而五其鄙”对国都地区的土地以及城市外的乡村划分区域,明确各个贵族官吏的职责,这实际上就是加强了对于土地和人民的控制,同时作内政而寄军令将政治和军事统一起来,贵族和平时负责管辖民事,战争爆发时则充任统兵将领,小自耕农则有服兵役的义务。

青铜武器。

而到了战国时期诸侯国家加紧对于土地和人口的控制,魏国李悝变法要求食有劳而禄有功,也就是只有替君主出力的人才能得到奖赏,同时尽地力之教,大力发展农业。源自三晋法家的商鞅变法也是如此,秦国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行军功爵制。

青铜武器。

因此战国时期一个诸侯国能动员多少兵力完全和人口挂钩,青年男子农忙的时候进行耕作生产,其他时候则参加军事训练,战争爆发时成为君主的士兵。有人可能认为这是历史的发展,是进步的。但事实上历史发展并不是对所有的人都是友善的,至少在战国时期这种集权君主通过官吏统治编户齐民的统治方式绝对是十分残酷的。

玉器。

青铜武器。

秦法自不必多说,在睡虎地秦简之中保存下来两条魏国的法律,现摘抄一部分“假门逆吕,赘婿后父,勿令为户,勿鼠田宅。三世之后,欲士士之。乃署其籍曰:故某虑赘婿某叟之乃孙”这是第一条,再看第二条“假门逆吕,赘谓后父,或率民不作,不治室屋,寡人弗欲。且杀之,不忍其宗族昆弟。今遣从军,将军勿恤视。享牛食士,赐之参饭而勿鼠殺。攻城用其不足,将军以埋豪”所以看完这两条真是倒吸一口凉气,统治者厌恶开旅店的倒不用多说,以魏王为代表的魏国统治集团毫不掩饰地歧视小自耕农家庭的赘婿以及继父,魏王甚至要求魏国将领在战场上不给这些人牛肉吃,同时在攻城战中如果兵力不够,那这些人就要负责填城墙外的壕沟,你们想想冒着城墙上的箭矢去填壕沟,那可谓是九死一生。

青铜武器。

青铜武器。

甚至可以说,魏王在有意识地消耗这些人。那魏王为什么为什么会这么做呢?首先继父和赘婿代表着什么?那就是一个男性,男丁成为另外一个家庭的成员,赘婿先不多说,继父的出现代表原有家庭中的成年男性不在了,按战国时期的情况来看,很有可能战死了,而继父成为了新的成年男性成员,这个小自耕农家庭就得以继续延续了,可问题在于如果有男性要去做继父,那就意味着两个家庭很可能就会并为一个,两个家庭并为一个,那就意味着魏王可利用的兵源就会减少一个以上,因为理论上来讲在一场战争中每家出一个成年男性为兵就足够了。所以魏王非常痛恨这些人,指使自己的将军们有意识地先消耗掉这些人,而一旦一个家庭失去了成年男性,那就意味着其之前所拥有的那一部分土地很可能就会被那些拥有更多男丁的家庭兼并掉。

青铜武器。

至于失去土地和成年男丁的家庭最后会怎么样,那不是魏王会关心的事。

青铜武器。

很残酷对不对?但还是要说,我们在评价古代帝王的时候要尽量避免完全用善恶的眼光去看一位帝王的所作所为,要结合历史背景去分析,这才能去理解古代君主政治的一些特点,否则历史就完全脸谱化了,这对于我们平心静气地研究某一段历史时期是很不利的。

青铜武器。

总结一下,战国时期每个诸侯国的军队数量和成年男丁,以及成年男丁所占有的土地数量是挂钩的,这实际上也能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这实际上就是让赵国国内的青年男性练习骑马射箭这样的军事技能,提高赵军的战斗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总能看到战国时期那些让人眼前一黑的双方参战军队数量以及战败一方诸侯国军队被斩杀的士卒人数的记载。

0 阅读:2

历史看最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