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 年,于新中国而言,是继 1949 年建国后的又一重大事件。在这一年,我党盛大举行授衔仪式,共评出 10 位元帅、10 位大将、55 位上将(注:原文中“57 位上将”表述有误,应为 55 位)、177 位中将以及 1360 位少将。与此同时,还颁发了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以此对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有着卓越贡献的将领们进行集中表彰。
然而在荣誉面前,毛主席、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内领导人主动放弃参与评选,想要把有限的名额留给其他将领。在授衔仪式即将举行之时,党内领导人对最终名单进行最后的确定,以免出现遗漏的人员。
这时有人言道:“滕代远是不是能考虑授予大将及以上的军衔呢?”此话说罢,会场陷入了良久的沉寂,会议甚至一度中断,然而在后来的授衔仪式中,并未出现滕代远的身影……
【革命先辈滕代远】
在咱们党的发展历程中,真正拉开革命序幕、使其步入历史舞台的,无疑是三次起义,分别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这三次起义的结果有胜有败,然而,也正是经历了这三次起义之后,共产党的名号才渐渐被世人所知晓。
与此同时,在国内的各个地方,还有好多其他的武装起义在同步推进,像百色起义、平江起义等就比较有名。这些起义中的大部分,后来都变成了红军某方面军的组成部分,而滕代远则是我党早期参与平江起义的带头人。
1904年,滕代远在湖南麻阳呱呱坠地。那时,列强肆意侵略,国家积贫积弱,滕代远家里仅靠着种些红薯勉强度日,要是红薯收成不佳,他还得去山上砍柴,然后卖钱来贴补家用。这般穷苦的日子,让滕代远深深感受到生活的艰辛,也早早锤炼出了他坚毅顽强的性格与毅力。
生活的艰难使他越发珍视学习的契机,眼瞅着庞大的祖国沦为其他列强抢夺瓜分的对象,滕代远明白,唯有革命方可拯救中国,而开展革命的前提在于自身具备充足的能力与学问。
1923年,滕代远考进了湖南省师范学院。在那儿,他结识了不少志向相同的同窗。他们在学校创立了新民社,还办了专刊,刊载着振奋人心的作品。1924年,年仅20岁的滕代远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1928 年,平江起义爆发,彭德怀和滕代远这两个名字就此登上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舞台。当时,彭德怀是军长,滕代远是党代表,他们带领的红五军在当年年底与毛主席率领的红四军在井冈山胜利会师。
两支队伍成功会师,这可让一心想要剿灭共产党的蒋介石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他恼羞成怒,调遣了 18 个兵团,对井冈山实施了包围。
关键时刻,毛主席做出指示,让红四军负责在外围打援,红五军则驻守井冈山。然而,在这支队伍里,很多人对毛泽东并不了解,也不清楚国共两党之间存在着怎样的恩恩怨怨。于是,在会议上,不少人表示:“我们想回湘鄂赣苏区。”
眼瞅着一场乱子就要闹起来了,就在这要紧关头,滕代远从台下站了起来:“闹革命就得有奉献的劲儿,没觉悟的别跟人说自己是我滕代远带的兵,我觉得润之同志讲的在理,保住井冈山那才是顶要紧的事儿。”
在滕代远耐心且动情地劝导之下,红五军的战士们消除了心中的隔阂,逐渐地与红四军战士融合成了一个整体。从这一点,足以看出滕代远早期在军队里有着极高的威望。
【与彭德怀平起平坐】
要是说起滕代远对于红五方面军的特别之处,拿红四方面军简单做个对比就能清楚了。红四军的领导者是朱德和毛泽东,从建党到建国的很长一段时期里,他们俩在党内军内一直担任着绝对领袖的职位。而红五军毫无争议的领袖人物则是滕代远和彭德怀。
彭德怀在百团大战等战役中声名远扬,不过他晚年受到一些冲击,结局不尽如人意,但毋庸置疑,他是我党军队的重要人物之一。而与彭德怀一同奋斗的滕代远,此后却似乎默默无闻,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几件事情的影响。
其一就是红三方面军没有组建起来。最初,党中央特别急切地想要把红五军扩充为第三军团,然而,彭德怀坚决反对这个提议。他表示:“红三方面军人员少,枪支也少,根本承担不了组建方面军的任务,组建的话既浪费干部又浪费时间,还不如不搞。”正因如此,在我党历史上,有了红一、二、四方面军,却没有红三方面军。
要是打算成立三方面军,滕代远肯定会是军团指挥官的最佳人选。然而,在当时的滕代远看来,彭德怀的提议毫无私利可言,大家也都没料到日后还会有授衔这回事儿。
而且在那之后,滕代远提议把红五军直接纳入红一军团当中,统一由朱毛二人来领导,从这就能明白,在滕代远心里,革命事业可比他个人职务的高低重要得多了。
其二呢,滕代远在战争时期并非直接投身战斗。他没在战场前线,可不是因为他水平不行或能力不够,恰恰是因为他太优秀了。滕代远被调到中央机关后,承担起了独立系统的领导职责。
虽说滕代远没在一线直接指挥作战,可明眼人心里都清楚,要不是他比旁人更具细心、谨慎且能顾全大局的特质与能力,总部也不会把这般重要的职位交给他。毕竟,负责用人选人的滕代远,所耗费的精力和心血,丝毫不比在战场上奋勇拼杀的战士少。
在解放战争时期,滕代远被调到中央高层任职,协助周恩来和叶剑英开展相关工作。从1931年到1949年的这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本是其他人建立战功、树立威名的重要阶段,然而滕代远却始终居于幕后,成为了默默奉献的人,这便是许多人对他不太熟悉的缘由。
【授衔仪式的遗憾】
1949 年新中国诞生后,许多战友都在军队里任职,可滕代远却不一样,他担任铁道部部长,而且这一当就是 16 年。那时的中国铁路,虽说不是一无所有,但对于想要富强起来的我国而言,还是差得很远。
在区域宽广、人员分布不均衡、地区发展存在差异、国家资源较为有限等诸多不利的客观情况下,滕代远尽心尽力地履行职责,将自己所学的众多先进经验进行优化,并应用到我国的铁路建设当中。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滕代远着手对我国的部分铁路轨道予以重新修缮,并进行整合规划。大名鼎鼎的成渝铁路、天兰铁路,都是在他的任期内得以建成的。
不得不说,滕代远离开部队后,在其他领域凭借着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以及出众的工作能力彰显着自身的价值。然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致使他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没有获得任何军衔。
在授衔仪式评比即将到来之时,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内领导人,为了防止出现因评选人员过多而导致荣誉泛滥等情况,不但自己不参与评选,而且还定下了只有在军队中任职才能参与评选的硬性规定。
那时候,滕代远在铁道部工作,不少党内和军内的高层领导针对滕代远该如何授衔的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滕代远本人对没被授予军衔这事,并不是很在意,他常常把这样几句话挂在嘴边:“咱干革命是为了国家和老百姓,可不是为了个人的啥荣誉、啥得失。跟那些在战争中牺牲或者受伤的战友比起来,我能有现在的好生活,就已经很知足啦!”
正是这种不重名利、谦逊小心的工作态度,使得滕代远在党内和军内始终拥有着颇高的地位。
在滕代远心里,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咋样,生活中有没有难处,那是他最为挂心的事儿。为了能得到确切的信息,滕代远常常独自深入到基层,去查看铁路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他这种艰苦奋斗、不惧吃苦的革命精神,着实让人钦佩不已。
长期处于高负荷的工作状态,再加上对自己身体状况的忽视,滕代远的身体越来越差。到了1974年,他的情况已经严重到需要留院观察,病重的时候,甚至连话都讲不出来了。
11月,滕代远已到了生命的尽头。在这最后的时刻,他的嘴唇微微蠕动,似乎想要表达些什么,然而发出的却只是含混不清的“嗯嗯啊啊”之声。
一旁的孩子们将纸与笔递给了他,接着滕代远在纸上写下了歪歪斜斜的两个字——“服务”。看到这一幕,在场的护士和医生都忍不住落泪,内心深受触动。1974 年 12 月 1 日,滕代远于北京离世,终年 70 岁。
【结语:】
在七十年的漫长岁月里,滕代远用实际行动彰显出自己的革命意志与奉献精神,我党所践行的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以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事业宗旨,在他身上得到了最为清晰的展现。而那张承载着滕代远先生临终时的嘱托与告诫的字条,如今依旧被存放在军事博物馆中,供后人缅怀敬仰。
据史料[1]余玮所著的《中华赤子滕代远》(刊登于《文史春秋》)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