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橞:朱元璋19子,打开城门主动投降,笑问朱棣:能否保我们平安

你已不要人间 2025-02-21 11:04:33

【前言】

从古至今,每个人都有其独特且吸引人的经历故事。在古代帝王的国度中,他们的子女往往扮演着各式各样的角色。

朱橞,乃朱元璋的第十九个儿子,他的身份致使其命运充满波折,非比寻常。不过,当他自行打开城门,决定向朱棣投降之际,貌似又蕴含着一种如谜般的意味。

这一幕到底有着怎样的深层含义呢?这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是不是把更多深藏的真相给展现出来了呢?

【从忠诚到背信弃义——朱橞的;之路】

1402 年,寒风呼呼刮着的南京城里,一场扣人心弦的权力较量正在展开。建文帝那二十万的大军,和燕王朱棣的精锐兵马互不相让,两边打得热火朝天。

身为守城大将的朱橞,这会儿却是左右犯难、满是纠结。朱橞是朱元璋的第十九子,虽说和建文帝是同一阵营,然而在靖难之役刚打响的时候,他就决定走一条保全自身的路子。

他看准时机,和一同负责守城的将领李景隆商量过后,果断地做出开城投降的决定,把南京的关键要道金川门拱手让给了燕军。朱橞满脸谄媚地笑着迎接燕王朱棣,并且热络地问道:“

这一行为简直就是说话不算数、不讲信用。建文帝听说金川门被攻破了,心里那是又悔又痛。他很清楚,要不是朱橞和李景隆的倒戈,自己的军队还是可以打一打的,南京城也不至于这么快就被攻破。

朱橞这般反复无常的行径,着实让人忍不住琢磨,他到底是个十足的“变色龙”呢,还是心怀叵测的投机分子?

说到底,朱橞这人没准就是个特别会瞅准时机、见机行事的投机者。当建文帝那边势头强劲的时候,他决定忠心耿耿地为其效力;可要是局势有了变动,他立马就向燕军那边倒戈,想着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让自己安然无恙。

这种心思不正、毫无信仰的举动,会让一个人遭受极大的声誉损害。朱橞虽说之后得到了不少好处,可他始终摆脱不了“声名狼藉”的公众印象。他的名誉在历史的长河里早已留下了无法抹去的污点。

【忠诚并非获取回报的前提——朱橞的不当;】

朱棣在这场争夺帝位的战争中获胜,登上皇位成为明成祖后,对其亲弟弟朱橞予以了超乎寻常的丰厚奖赏。朱橞的这一做法,不但让自己保住了性命,还收获了大量的回报。

朱棣不光每年给他的俸禄多加2000石(这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60万元),而且还给他赏赐了好多马匹、银两、锦缎之类的东西,另外还把他的封地从比较偏远的吴兴换到了很富饶的长沙。

朱橞那是高兴得不行,一个劲儿地叩谢。他打心眼里觉得自己当初那一招太对了,不光把命保住了,还得到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荣华富贵。可实际上,朱棣心里并不待见这种投降的人。他给朱橞丰厚的赏赐,更多的是为了当下的形势考虑,是一种临时的办法。

把封地改到富裕的长沙,看上去好像是奖赏,实际上却是把朱橞从权力核心给推到了边缘地带,让他远离朝廷的那些是是非非。朱棣心里很清楚,要是让这么一个喜欢钻空子、品德不怎么样的人留在自己身旁,那肯定会变成一个大麻烦。

朱棣身为明初的开国功臣,心里很清楚,忠诚并不一定就能换来回报。他对朱橞的这般态度,一方面彰显出一个老练君主的政治才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明初权力架构的细微转变。

朱橞在关键时刻背弃了建文帝,转而助力燕王朱棣的政权,因而得到了大量的奖赏。由此可见,在权力的争斗里,有时候,实实在在的忠诚反倒比不上投机取巧来得更有好处。

【骄奢淫逸的蜕变——朱橞的;】

在长沙,朱橞获得了往昔不曾有过的自由以及权力。他凭借着自己的功勋,还有朝廷对他的信任,肆意妄为,狂妄至极,竟然狠心杀害了两位朝廷中的重臣。他这般骄横奢侈、荒淫无度的行为,最终引发了朝中大臣们的不满,遭到了他们的弹劾。

朱棣对于朱橞的那些违法乱纪的事儿,心里清楚得很,可就是不动声色。他心里有数,先暂且由着朱橞折腾,等时机一到,就一下子把他给彻底解决掉。

您猜怎么着,朱橞那是越发张狂了,一门心思地想染指大权,甚至还打算拉拢蜀王朱椿,妄图一起谋划篡位这档子事儿。在长沙的日子里,朱橞的变化那叫一个巨大。

曾经,有一位大将,对主上忠心不二,且敢于献城表忠。然而,后来的他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成了一个傲慢无礼、狂妄至极的权臣。此人凭借着自己的功绩和所处的地位,肆意妄为,更为过分的是,他居然企图篡夺皇位,实在是让人唾弃。

这种蜕变的根源,或许就在于轻而易举得到的权势与财富。长沙的富足和自在,全然满足了朱橞的物质欲望以及他的虚荣心。

再加上朱棣对此睁只眼闭只眼,这愈发让他变得骄纵奢靡、放纵无度。他已不单单满足于当下所拥有的荣华富贵,转而开始追逐更大的权势,甚至全然不顾会颠覆整个政局。

在朱橞的心里,他觉得自己不过是在履行该尽的责任,以此来谋取更高的地位与权力。然而,在朝中大臣们的看法里,他早就变成了一个危险的反叛者,非得受到严厉惩处不可。

【逆境中的善终——朱棣对待朱橞的仁慈】

朱棣到底没要朱橞的命,而是采取了相对温和的处理办法。他虽说把朱橞的所有爵位都给废了,可也没让朱橞在深宫里落魄下去。

然而,朱棣只是把他终身监禁,让他变成了普通百姓,使其远离了权力争斗的是非之地。这样的处置方式,体现出了朱棣的明智和大度。

朱棣本是武将出身,曾征战沙场,还登上了皇位,他完全可以采用更为残忍的手段,然而,他最终却选择了仁慈。

这说不定跟朱棣自身对家人的情感存在关联。咱能瞧出来,朱棣对朱橞的态度,起初是重重赏赐,到最后则是进行处置,这整个过程都彰显出了一种经过深思后做出的决定,并且还带有仁慈和宽容的特质。

不管是从理性的政治方面进行考虑,还是想在情感上让局势有所缓和,朱棣都并未决定将朱橞彻底铲除,而是给了他一个能够改正错误、重新做人的契机。

这种处置办法或许是因为朱棣对亲戚族人的顾念情感。朱棣作为一代豪杰,他很清楚权力获得的艰难。虽说朱橞违背信义,可到底还是他的血缘亲人。

在消除这一隐患的过程中,他表现出了仁慈,给对方留了一条活路。这一方面是因为他对亲情的看重,另一方面也展现出了一位成熟君王所具备的政治才智。

【最终结局——朱橞的落魄与沦亡】

然而,朱橞并未因这场灾祸而有所警醒,反倒在狂妄之路上越走越远。于他而言,在长沙的生活,可谓是既似天堂,又像地狱。他的确获得了往昔不曾有的自由和权力,可与此同时,他也丧失了朝堂的扶持以及帝王的信赖。

朱橞这人啊,慢慢地就变得张狂起来,甚至脑子里开始冒出一些不该有的想法。他咋就不想想呢,他那地位还有拥有的一切,那可都是朱棣给的呀。要是朱棣哪天改了主意,那他的所有东西可就都没啦!

就这么着,他那股子自负劲儿和贪婪心,到底把他自己给坑了。在长沙度过晚年的朱橞,满肚子都是篡位的坏心思,结果不但自己被废了,连他的子孙后辈也都被关起来了。

他这辈子啊,先是忠诚无比,后来却背信弃义;起初备受宠爱,之后却遭到贬谪;曾经达到巅峰,结果又一落千丈,真可谓是人生充满了曲折变化。不管是在建文帝那儿,还是在燕王朱棣跟前,朱橞都显得特别机灵,很会看准时机、把握形势。

他老是变来变去地调整自己的政治立场,就想着能捞到最大的好处。可谁成想,他这种耍小聪明、钻空子的做法,到最后还是让自己走向了灭亡。

朱橞怕是忘了,虽说他在紧要关头帮了燕王一把,可他说到底不过是个过着优渥生活的亲王罢了,朱棣压根儿就没打心眼里信任过他。

朱橞的衰败与覆灭,恰恰是明初权力争斗的一个典型写照。在那个充满变数的时期,若想在权力的漩涡里站稳脚跟,仅仅依靠机敏和取巧是远远不行的,只有具备忠诚的品质和出众的才能,才能够真正得到器重。

朱橞虽说保住了一条命,可到头来啥都没了,落得个可悲的下场,这大概就是历史的冷酷和嘲弄吧。

【结语】

曾经那无比风光的朱橞,最后竟成了普通百姓,还被终身监禁,这着实堪称人生的一个典型写照。

他那充满悲剧色彩的命运,不但反映出明初纷繁复杂的权力争斗,而且也表明了忠诚并不一定就能换来相应的回报。

不管是从政治方面来考虑,还是源自心底的那份仁慈,朱棣到底还是没对自己的这位亲弟弟使出极端的办法。也许,这便是历史所具有的无奈之感以及宽容之态吧。

0 阅读:0
你已不要人间

你已不要人间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