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警告:别看有的人闹革命积极,至于治国安邦还要靠周总理!

往忆不可追 2024-11-06 18:34:53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崇尚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美德,这种精神在周恩来总理身上得到了极致的展现与传承。周恩来的一生,就是一部艰苦奋斗的生动教科书,他几十年如一日地践行这一传统,成为了我党艰苦奋斗精神的化身。

在生活上,周恩来总理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他居住的西花厅,是清朝遗留下来的老房子,历经岁月洗礼,已显得破败不堪。尽管总务部门多次提出修缮计划,但由于周恩来的坚决反对,修缮工作始终未能进行。他的心中时刻装着亿万人民的疾苦,却唯独没有考虑过自己的舒适与安逸。走进周恩来的住处,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墙上挂着的“艰苦奋斗”条幅,这四个字仿佛是他一生的写照。他的寝室简陋至极,房间面积狭小,仅摆放着两张普通的铁床和一对衣架。每张床上,只有一个草垫子、一条床单和一床半旧的棉被,这些便是他全部的寝具。

在穿着上,周恩来总理同样保持着朴素的本色。他接待外宾时穿的衬衫,领子已经补过;穿破的袜子,他舍不得丢掉,缝补后继续穿;一双皮凉鞋,陪伴了他20年的光阴;一套睡衣,从1950年买起,颜色褪尽,却一直穿到逝世;甚至一条浴巾,也用了20多年之久。有一次,周恩来总理出国访问,驻外使馆的同志看到他穿的衣服太过破旧,便用自己的工资买了两件新衣服送给他。然而,周恩来总理却婉言谢绝了这份好意。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多次提出要为总理添置新衣,但他总是和颜悦色地说:“旧的还可以穿嘛”,“穿着补丁的衣服,照样可以接待客人”。

在饮食上,周恩来总理同样保持着简朴的习惯。他的伙食与普通老百姓无异,每餐都是两菜一汤。他吃饭时非常注意节约,从不浪费一粒粮食。有人问他为什么吃得如此简单,他感慨地说:“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比过去也好多了。我们不能忘本啊!”在三年困难时期,他更是以身作则,每月只吃25斤粮,其中粗粮、杂粮还占了一半,并且坚决不吃荤菜。即使外出工作住在宾馆,他也明确规定不准吃肉、不准吃蛋,甚至连油炸的东西也不准吃。他时常强调:“生活要艰苦一点,处理事情要更慎重一点。”

周恩来总理不仅在生活中践行着艰苦奋斗的精神,更在处理复杂事物时展现出了高超的智慧。早在旅欧时期,周恩来总理就在处理国共关系时展现出了这一智慧。他率先与国民党总部驻欧代表王京歧实现合作,为大革命时期的国共合作奠定了基础。在大革命时期和黄埔军校东征中,他与蒋介石、何应钦的合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尤其是西安事变发生后,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大肆入侵和民族矛盾的加剧,周恩来总理积极参与党中央制定并积极执行“逼蒋抗日”的方针。他运用求大同存大异的策略,多次直接与蒋介石、国民党代表谈判,最终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这一壮举不仅化解了国共两党十年争战的矛盾,更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1963年12月至1964年2月期间,周恩来总理在陈毅副总理的陪同下访问了非洲十国。在访问加纳时,他们遇到了总统恩克鲁玛遭遇未遂刺杀事件的情况。面对这一突发事件,周恩来总理展现出了坚定的立场和深厚的情谊。他毅然决然地决定继续访问加纳,并亲自前往海边城堡看望受伤的恩克鲁玛总统。这份真情不仅让恩克鲁玛总统深受感动,更在非洲大陆传为佳话。周恩来总理的这一举动再次证明了他对友谊的珍视和对国际义务的担当。

周恩来常言:“民主之风,须自领导干部始,应容批评,纳异议,尤需倡争辩。”他深信,唯有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与碰撞,真理方能愈辩愈明。即便自身见解颇多,亦需倾听他人之声,汲取其精华,如此,思想方能不断进步,辩证法所讲求的矛盾统一,正是在争辩中得以体现,真理亦在此过程中逐渐显现。

1971年9月上旬,正值周恩来忙于筹备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际,一日夜晚,于人民大会堂二楼东厅,他召集众人讨论《政府工作报告》草稿。其间,针对稿中一词,周恩来认为其表述欠妥,需加修改,并阐述了自己的修改建议。此时,总理办公室年仅二十余岁的纪东,勇敢地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

起初,周恩来并未采纳其观点,于是,一场围绕纪东意见的争论随之展开,众人各抒己见,气氛热烈。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与会人员最终对纪东的看法达成了共识。周恩来见状,语重心长地道:“讨论问题,应倡平等争辩,勿以领导者之意为绝对正确。实则,某些问题,实践经验丰富、年轻之同志,往往有独到见解。他们贴近实际,束缚少,故有些意见比我更为高明,我们便依其意见修改!……我等乃为人民服务,谁之意见正确,我们便依谁之意行事。”

周恩来对工作的认真负责、严谨细致也是世所公认。郭沫若曾赞誉周恩来“思考事物之周密,如水银泻地”;尼克松亦承认,在周恩来面前,“中国人的细密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在周恩来一生的领导实践中,他始终重视抓住主要矛盾和重大问题,同时也不忽视小事,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周总理,毛泽东主席还是非常了解的。有些人闹革命可以,但要建国、治国,周恩来的才能是无人能比的。刘、邓已经倒了,再把周总理打倒,恐怕没有人能够替代总理的位置。一旦国家摊子烂下去,将很难收拾。

1952年“中苏友好日”时,苏联文化艺术代表团来华演出,周恩来亲临剧场检查,发现舞台地面有一处微小的亮点,原来是一颗钉子露出了台面。他立即亲自动手,用铁锤将钉子敲入地板,消除了安全隐患。周恩来的周到细密,由此可见一斑。此外,他对送审的文件电报,总是逐字逐句地审阅修改,不仅改正错别字,连一个标点符号用得不对也会纠正过来。他提出的“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16字方针,实际上就是他工作的座右铭。这种周到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作风,正是他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精神的具体体现。

0 阅读:0
往忆不可追

往忆不可追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