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家里有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做家长的都会这么说,只要能让他们平安健康,那就足够了。不过,还是有一些人举起了手,表示不能落下学业和身体。他就是济南,乃至中国有史以来寿命最长的一位学霸,伏生。
早年的刻苦学习。伏生,本名伏胜,字子贱,生于济南(今天的山东章丘)。在秦、汉两代,“生”为有学问的人所敬重的称呼,所以,伏生即为“伏先生”。后世的人们,也都以“伏夫子”称呼他。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他的身份和孔夫子、孟夫子差不多。在古时候,有学问的人都会阅读“四书五经”。所谓“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所谓“五经”,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在秦、汉时期,如果你能读懂这些古文,那么你就可以说是“四海之内皆安”了。伏生其实是个读书人,他是孔门一位传人,也就是轌子贱的后人。或许是因为他继承了优秀的文学天赋,他一直在努力学习,特别是那本《尚书》。按照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的说法,他将自己锁在“小黑屋里”,看得津津有味,因为要看《尚书》,所以他将自己锁在一个又脏又湿的小黑屋里,用一条八十多米长的绳子绑在腰间,每看一次,绳子上就会有一个结,很快绳子上就布满了结。正是由于他的勤奋,才使他在《尚书》上的造诣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
暴风雨中的“暴秦”。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广纳贤才,特征聘七十余位大夫,伏生即为秦始皇之参谋。在这样的剧情下,他应该会老老实实干活,老老实实养老。但是,事情发生的太突然了。秦始皇在数年之后,发觉许多文人对当今的统治方式并不满意,甚至还在背地里说他坏话。暴跳如雷的他,立即命令“焚书坑儒”,烧毁了许多与他所主张的内容相违背的书籍,并且杀死了许多学者。幸亏伏生有远见,早早的辞去了工作,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伏生将他最喜爱的那本《尚书》拿了回来,却因为秦始皇的圣旨,不敢再光明正大地看书,只好将这本《尚书》暗暗地收藏在自家院墙之内,以耕田为生。数年之后,秦始皇驾崩,胡亥登基为帝。这个秦二世,每天都在修建皇宫,征收劳力,让百姓们过的很苦,所以百姓们才会造反。秦末,陈胜和吴广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开启了一场农民起义。战争很惨烈,到处都是硝烟弥漫。伏生只能背井离乡,四处逃亡。直到大汉建国,惠帝刘盈撤销了押书令,他才回家将那本《尚书》从墙上取下来,里面有数十本已经遗失,现在还剩下二十九本。只凭这本《尚书》,他便在齐鲁各地传道授业,门下弟子颇多,其中颇有名望的,便有欧阳生、张生。
伏生传书。至汉文帝时,伏生因在《尚书》上立下汗马功劳,被选入宫中,人称“伏征君”。到了这个时候,他的年纪已过90,双目模糊,走路也不利索,的确是不能入京。于是,汉文帝派了一位负责文教的大学士,到济南去拜师。不过伏生年纪大了,说的也是山东话,他一个河南人,自然是听不懂的。想想,如今全国都在普及汉语,这也是一件很爽的事情啊。幸运的是,伏生有一位聪明用功的闺女,叫做羲娥。她把爹爹的话,跟晁错说了一遍,晁错便一一记住。三人合力之下,伏生最终还是把自己的一身本事教给了他。晁错所用的是当时最盛行的两汉正楷《尚书》,故又名《今文尚书》。直到汉武帝的时候,人们才找到了一本称做《古文尚书》的《尚书》。后世士子得以阅读《尚书》一书,伏生居功至伟。伏生生于周赧王55年,公元前161年,死于汉文帝3年,终年99。他这辈子先后历经了周赧王,秦始皇,胡亥,汉高祖,汉惠帝,汉文帝,六朝帝王,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学富五车”,真正的长寿学霸”。由于伏生的身世不凡,特别是他不惜以身犯险,也要扞卫并继承《尚书》一书,他那种为往圣继绝学”的气概,更是赢得了后世人士的尊敬。2005年十二月,《伏生》在北京国安歌舞团的第一场表演中上演,展现了一位伟大的学者的不同寻常的一生,也让我们对这位济南老先生的光辉事迹有了更多的认识。
TM搜过了哦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