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时代,随着周王的衰落,豪强开始出现。这三百多年内,先后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称霸。齐桓公身为战国第一霸主,能有今天的成就,最大的原因就是他的丞相管仲。管仲是齐桓公的死对头,在鲍叔牙的推荐下,齐桓公决定让他做宰相。在管仲的带领下,在齐国的数十年里,他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而且都是卓有成效的。除了在政策上进行调整,选拔人才,在军事上进行强化,在经济方面进行了一些重要的调整,一些措施至今还很有参考价值。管仲提出"使人富足,使人富而不富"、"以肥济贫苦"、"以地而不征"、"山川河流,适于时令",这些都是为了使人得到休息,增加税收,同时也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在那个时代,管仲利用自己熟悉的经济,或者说“毒计”,不断地削弱周边国家的力量,扩大自己的势力。即便是现在,这个战术也被美国当成了一种战术,并且一直在使用,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管仲的外交与经济策略:“衡山”,“阴里”,“菁茅”。在《管子》中,管仲的外交战略被归纳为“衡山之谋”、“阴里之谋”和“菁茅之谋”。在衡山之战中,齐桓公曾向他请教,怎样才能收服衡山国。与齐国相邻的衡山国,最擅长的就是打造兵器,所以管仲就给了他一个答案:让他花大价钱,从衡山国购买兵器和器械。管仲派遣使者到衡山国购买武器,这一举动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让衡山国的大臣、国王、农夫都看到了其中的利润,于是衡山国的农夫们也开始抛弃了农夫,开始锻造武器。燕国、秦国、赵三国看到衡山上的武器都被抢购一空,也纷纷学着齐国的样子。但在那一场商战里,管仲又派隰朋从赵国那里买了一些粮食,然后再以极低的价格买了一些,然后再以极高的价格买了一些,这样的话,其他国家就会因为利益的驱使,将这些重要的粮草,转而向齐国出售。
当诸国粮食短缺时,齐国便和衡山国决裂了。军械不能出售,粮草也很难维持,所以一年后,衡山国的南方被鲁国占领,北方被齐国占领。管仲在这一次的商战中,利用的就是抢购和短缺的经济学理论,从而影响了衡山国的供求和经济结构,最终将衡山国纳入了自己的囊中之物。在阴里之谋和箐茅之谋这两个计谋中,齐桓公向管仲提出了一个建议,那就是“尊王”,这也是他成为战国时代霸主的原因之一。而管仲谏言,则是在地下修建一座城池,以弥补齐桓公祭祀周天子所需的资金,并以极高的价格出售,等到这座巨大的地下城池完工后,管仲便向周王进贡,要求所有的臣民都要携带赤弓和石头。于是,诸国只好用重金向齐国收购,这一次的贸易战争,便造成了“钱为大齐”的局面。
在菁茅计划中,齐桓公也是打算借着称王的名义,弥补周天子财政短缺的问题,在管仲的建议下,齐桓公将长江和淮河一带的“菁茅”封存,并在周天子祭祀天地的时候,下令随从们都要将它带在身上,这样,就有了市场,,各大贵族都只能花大价钱从周天子那里购买,这样,周天子财政短缺的问题就得到了解决。在管仲的外交战略中,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出,管仲利用经济学的理论,通过制造供求关系,来改变敌人(邻居)的经济格局,以市场为主导,也就是这样的经济格局,才能让齐国的国力突飞猛进,齐桓公才能成为一方霸主,一统天下。在当今世界,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也是采取这种策略进行贸易战争的。
可惜,后世经济学家慢慢的没机会展示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