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单于西域国王互嫁女儿互为翁婿,却留下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笑谈

八公读历史 2024-06-12 21:47:41

​​王昭君和亲匈奴为什么郁闷?

一是以如花似玉身子远嫁异族他乡,二是嫁了老爹嫁继子嫁了继子又嫁继子的兄弟。但凡正常女子没有不郁闷的。可是这不算最奇葩的。

更奇葩的是,早在王昭君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之前,有两个大男人各自把女儿嫁给对方,双方既互为老丈人又互为女婿。

这其中一个男人不是别人,正是呼韩邪单于的哥哥郅支单于,他这么做,不全是因为匈奴的习俗,也和呼韩邪单于有关。

匈奴被几代汉人打怕以后,呼韩邪单于干脆向汉朝称臣,咱不做敌人也不单干了,咱就跟着你老刘家干。呼韩邪单于得到的好处当然是大大的,除了貌美如花的王昭君。

郅支单于看到这架势,心里咚咚咚打开了鼓,他不想学呼韩邪,因为已经被人抢了先,再看样学样也不能一样得宠。

他也不想和汉人打,因为打是打不过的,几代汉匈战争铁的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于是他想着跑路,跑到汉朝的势力范围西域去。打不过咱躲得过。

但是郅支单于的脑子估计被骆驼踢坏了,不太好使,他一边不想和汉人为敌,一边却主动挑起事端惹怒汉人。

事情是这样的,他有个儿子在汉朝都城长安做人质,他的叛逃若隐若现的时候,汉朝还是想着把他的儿子送回去,大汉是大国,大人大量,想着以诚意感化他。可是等到大汉使者把儿子送回来时,郅支单于莫名其妙地大怒,还把使者杀害了。

这回是彻底得罪了大汉,不得不往西跑路。恰好这时西域有个康居国国王说,单于大人,你没地儿去就到我国的边上来吧。

这真是想睡觉就有人地上枕头,无处藏身就有人递出橄榄枝。

到了康居国,国王和郅支单于相见恨晚、相谈甚欢,康居国国王冲动之下就把女儿嫁给了郅支单于,陌生国度和陌生人之间增进感情和关系的最佳路径就是联姻,谁都可以翻脸,翁婿不至于翻脸。

头脑发热的还有郅支单于。这个远道而来的丧家犬立马对康居国国王报之以琼瑶,也把自己的女儿送给送给康居国国王为妻。

这是个让人惊掉下巴的举动,康居国国王是郅支单于的岳父,郅支单于是康居国国王的女婿;现在郅支单于反过来又变成了康居国国王的岳父,康居国国王成了郅支单于的女婿。

也就是说,他们之间互为老丈人又互为女婿,是双重翁婿的关系,他们认为这样使他们的联系更进一层。

双方的女儿就这样,未经征求意见,被各自的父亲送了人情。女儿就是他们为了所谓宏大目标的工具。

在汉人看来,以今天的眼光看来,这实在是有违人伦的咄咄怪事。

但是这是以汉人的伦理来看待这件事,并希冀以汉人的标准来约束北方的胡人。在胡人的眼里,他们联姻的首要原则是没有血缘关系即可,康居国国王和郅支单于没有血缘关系,他们和对方的女儿也没有血缘关系,所以他们所谓奇葩的婚姻再正常不过了。

比如前面提到的王昭君,后来先后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和他的两个儿子,遵循的是匈奴的收继婚制度,《史记·匈奴列传》中明确记载: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娶其妻妻之。

昭君和呼韩邪单于父子三人都没有血缘关系,他们之间的婚姻也不是同时存续,所以并不违背人伦道德。

匈奴等北方胡人实行收继婚制度还有现实的考量。

对部族来说,是为了人口繁衍的需要,因为气候恶劣战争频仍,部族通常是女少男多,如果坚持一夫一妻甚至一夫多妻,并且遵循汉人的夫妻父子母子伦理,很多男人就找不到老婆,也生不了孩子,自然会影响部族人口的增长。

对女性来说,不管如何,这在现实中真正是对她们的照顾。不管哪个民族,古代女性都是弱势群体,她们往往要依附于男人而存活,如果男人死去再对她们婚嫁的对象做出严苛的限制,他们很有可能面临着孤苦无助的困境。

但是,随着民族融合、汉文化对胡人的影响,他们的收继婚制度也在慢慢消解。

到了东汉特别是以后的朝代,收继婚特别是以后母为妻的制度就在实际操作中难以为继。

五胡乱华时期,前汉皇帝刘聪准备根据“妻后母”制度迎娶单皇后,遭到了单皇后儿子刘乂的强烈反对,他认为这是对已故父亲的大不敬,还斥责母亲行为的不检点。单皇后最后也因为羞愧难当选择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

似乎从制度上结束这种婚俗的是古代蒙古人,他们建立元朝后,对收继婚制度做出了毁灭性的破坏。

他们以法律规定:诸汉人、南人,父殁,子收其庶母,兄殁,弟收其嫂者,禁之。诸姑表兄弟叔嫂不相收,收者以奸论。

但是稍微细心一点就会发现,这个规定只是针对“汉人、南人”,也就是以前金朝和南宋统治地区的汉人们:禁止父亲死后,儿子和继母结婚,兄长去世,弟弟和嫂子结婚。姑表兄弟叔嫂相互婚娶,纳娶一方以奸情论处。

貌似这是蒙元人的自我觉悟,但这是他们看似尊重汉族婚俗的表现,他们本民族并没有多大改变。

成吉思汗死后,他的几个儿子窝阔台、察合台、托雷等就分配了父亲的众多妃嫔,他们完全没有觉得这是难为情的出格之举。

再回过头来看郅支单于和康居国国王这对互为翁婿的“创举”下文。

郅支单于跑到离长安一万多里的康居国附近,本意并不是为了和康居国的友好相处,而是既躲避强大的汉朝,又对康居国图谋不轨,还要骚扰一下已经臣服于汉朝的西域各国。

果然,很快他就和康居国翻脸,把康居国国王的女儿、也就是自己新娶的老婆,还有康居国的贵族、老百姓一口气杀了一百多人。

郅支单于狼子野心,只要条件允许,就会立马翻脸,对曾经的朋友痛下杀手,对汉朝如此,对康居国也不在话下,一个女子怎么可能打动他冰冷而坚硬的心。

但是他终究要为自己的随心所欲、刻薄寡恩付出代价的,因为他遇到了真正的克星。

这个人叫陈汤。

陈汤出身寒苦,却特别想做官特别想有一番作为,以至于他被举荐出来做一个小官时,父亲去世都隐瞒着没有回去服丧和守孝,因此受到革职的处分。他太珍惜这个做官的机会了。

等到他和一个叫甘延寿的人出任西域都护府副校尉和校尉时,郅支单于就进入了末日的倒计时。

陈汤和甘延寿只是大汉出使西域的使者,主要任务是吃吃席喝喝酒说说话打打哈参加仪式传递信息而已,做不得主也做不得事,但是陈汤和别的使者不同,他看着郅支单于不满意,就想着收拾他们。

甘延寿是主官,又是个老实孩子,尽管赞同陈汤的冒险,还是说咱们先请示一下皇上和朝廷吧,打不打怎么打由皇上决定。

陈汤一听急了,请示个毛啊!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里离皇上远隔千里万里,请示还不得等上几个月——当时没有微信没有电话也没有八百里加急,再说要是皇上和大臣们不同意怎么办?

他们指定不会同意,你一个使者,多这个事干嘛?不务正业嘛!打不赢怎么办?

甘延寿拗不过陈汤,一个主官只能听从副职的,憋屈不憋屈?憋屈!但是后来也打得畅快淋漓、收获满满。

陈汤于是矫诏——假传皇上命令,联合西域友好国家,组建联合部队,一举把郅支单于和康居国收拾了,郅支单于被杀,首级被割下送到都城长安元帝面前。

和郅支单于首级同时送达的,还有陈汤甘延寿上奏的报告——这回他们知道报告了,里面有一句豪气干云、流传至今的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之。

元帝真是又惊又喜,没想到两个小小的使者不知不觉在外做下这么一票大买卖。

这票买卖的影响有多大呢?可以用不可估量一词来形容:郅支单于和康居国自然是灰飞烟灭了,其他西域各国也老实了,敲山震虎的是,那个已经臣服于汉朝的呼韩邪单于更加老实了,不老实的话,郅支单于就是他们的下场。

他就乖乖地娶了王昭君,老老实实做大汉朝的女婿吧。

对于陈汤的这种冒险行为,朝中大臣多有不满,其中跳得最高、喊得最想的就是那个曾经凿壁偷光的匡衡,他们的理由当然是正当的、无法辩驳的。

因为陈汤是“矫诏”,就是假传命令,而且假传的是皇帝的命令,这不是把自己当做皇帝吗?要是谁都这么干,皇帝还有权威吗?要是有人矫诏干坏事,皇上和朝廷不就危险了吗?

此风断然不可长!

陈汤没有因战功而受到应有的奖赏,他后来的故事也非常悲怆,但是他对郅支单于的雷霆一击成为经典案例,他留下的“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更是成为充满民族自豪感的千古名言。

文中图片都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抄袭必究。

2 阅读:13
八公读历史

八公读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