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月15日,遵义会议召开。
这是一次改变了中国命运的重要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指挥权是众人争论的重点。
周总理等人认为,应该让毛主席重新接过红军的指挥权,拯救红军于危难之间。
但这时候,居然有人跳出来,指责毛主席根本不会打仗。
这个人,就是当时的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凯丰。
凯丰毛主席不会打仗,这样的话在后人听起来,简直是天大的笑话。
但当时凯丰固执的认为,毛主席只是一介书生。
当然,这大概是他一生之中,做过的最错误的一次判断。
那么,事情的前因后果究竟是怎样的,凯丰之后的革命道路又如何呢?
矛盾重重其实,虽然凯丰在遵义会议上,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可纵观他的一生,又不得不说,他的革命信念是很坚定的。
凯丰出生于1906年,原名叫做何克全,入党之后,为了工作方便,所以化名为凯丰。
凯丰凯丰是个知识分子,文章写的出神入化,年纪轻轻,才华横溢。
也正是看重他的才能,所以,我党将他送往莫斯科留学。
在留学期间,凯丰和博古等人成为了至交好友,这也为他在遵义会议上的表现埋下了伏笔。
当时,我党还并没有摸索出一个正确的路线,很多事情上,都过度的依赖于共产国际。
所以,像凯丰、博古这些从莫斯科回来的高级知识分子,一回国,就能在党内获得极高的地位。
在这期间,凯丰还经历过很多事。
博古1931年,由于叛徒出卖,凯丰被捕入狱,被敌人折磨了好几个月,受尽酷刑。
可是,他一个字都没有招供。
等被党组织营救出来的时候,凯丰已经奄奄一息。
不过,伤愈之后,凯丰并没有被敌人吓倒,而是满怀热情地继续投入到了革命工作当中。
靠着自己优秀的文笔,凯丰号召了不少青年学生投入革命,可以说是成果斐然。
凭借革命功劳,以及莫斯科留学的背景,凯丰1934年就成为了中央政治局的候补委员,同时,他和王明、博古等人一直走的很近。
王明凯丰早期的革命思想,和博古也是类似的。
很多时候,陷入了纸上谈兵的错误之中,完全没有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
对于毛主席,凯丰的心中则是很轻视的。因为,他并不太赞同毛主席农村包围城市这个理念,也没有意识到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重要性。
相反,对于一直接受着高等教育的凯丰来说,毛主席是一个“没有见识”的人。
所以,当毛主席开始指挥红军的时候,凯丰发自内心的不赞同,认为毛主席的路线,会把红军带到灭亡的境地。
当时,在根据地,和凯丰持同样意见的人不在少数。
所以,毛主席的路走的很艰难,还一度被排挤出了核心权力层。
但事实证明,路线选择的错误,让红军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红军不得不选择长征这条路。
此刻的指挥权,依然掌握在博古等人的手中,他们的指挥是极其糟糕的。
路线之争1934年12月1日,红军在湘江和敌人经历了血战。
而这场战役的结果是,开战之前,人数多达8.9万人的红军,在此战之后只剩下了3万人。
而根据黄克诚将军的回忆,损失的人马之中,有两万人是直接的战斗减员。
而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则是因为行军之前,没有充足的准备,在路上遭遇了伤病、掉队等各种各样的原因。
红军输的这么惨,博古要负主要的责任。
他的战略准备是极其幼稚的,我军的整个动向,几乎在国民党的掌控之中。
在被敌人层层包围的前提之下,博古还硬着头皮往前冲,最后,损兵折将是必然的。
所以,在湘江战役之后,毛主席就明确指出:我们要改变行进路线了,不能再朝着国民党设好的口子里钻。
毛主席还提出了一个具体的战略,我们应该向敌人防守较为薄弱的贵州方向转移,最好能在那里重新建立根据地。
周总理、张闻天、王稼祥等人,对这个意见表示了支持。
但尴尬之处在于,此时,毛主席不是指挥官,这个计划需要博古通过才行。
但博古和李德这两位真正的指挥官,不仅对毛主席的意见全盘否决,还坚持此前往湘西去的计划。
而如果这么做,就等于让红军直接去送死。
12月18日,我军在黎平召开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众人针对接下来的行进路线争吵不休。
在周总理等人的坚持之下,李德和博古终于不情不愿的放弃了原先的路线。
可周总理意识到,这并不能算作成功。
只要博古和李德还是指挥官,那么,将来红军的路线就会一错再错。
可红军现在是错不得的,我们的每一场战斗,几乎都可以视作决战。
按照博古的打法,恐怕不出十天半个月,红军就要断送在他的手中。
所以,指挥权的更换必须提上日程,王稼祥也在黎平指出,要重新召开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也就是后来的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召开时,依旧是由博古主持。
博古总结了一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及之后一系列作战失利的原因。
但他却没能真正去批判自己的错误,反而把很多事情,都归结到所谓的客观原因,听得众人十分不满。
随后是周总理第二个做报告,张闻天则位列第三。
张闻天所做的报告,被后人称之为“反报告”。
因为,在这份报告中,张闻天尖锐的指出,博古和李德的指挥是存在严重问题的。
红军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须要改变这种错误的现状。
张闻天在这之后,便是毛主席的发言,他的发言长达一个小时。
在自己的报告中,毛主席详细分析了此前作战失利的原因。
毛主席认为,保守主义、冒险主义和逃跑主义,是博古和李德犯的三个最致命的错误。
在毛主席做完报告之后,王稼祥、朱德都表达了支持。
一向温和的朱德很不客气地说:“如果继续这样的领导,我们就不能再跟着走下去!”
聂荣臻、李富春、彭德怀等人,也都表达了支持毛主席的意见。
朱德幡然醒悟此时,博古十分尴尬,他并不愿意从这个位置上退下来。
当然,想要把博古换下去,也没那么容易,因为,博古背后也有大量的支持者。
这些支持者,绝大部分和博古一样,有着苏联留学的背景,虽然之前栽了很多跟头,但还是盲目的迷信苏联的老经验。
凯丰,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人们回忆,凯丰是当时反对毛主席,反对最激烈的一个。
早在会议开始之前,凯丰就曾经秘密的找到了聂荣臻,谈了半天,希望聂荣臻能够在会议上支持博古。
聂荣臻当然,这种无理的要求,被聂荣臻拒绝了。
只是,游说不成,凯丰却还没有死心。
会议当天,看着众人都支持毛主席,凯丰就表现的十分不满。
等轮到凯丰发言的时候,他也不管什么发言稿,而是直接指着毛主席,语气刻薄地说道:“你懂马列主义吗?你不过是读过《孙子兵法》,还读过《三国演义》,你那点军事战略,根本就不够用!”
这句话,充分暴露了凯丰内心深处,对于毛主席的偏见。
他始终不相信,中国本土能够成长起一位如此优秀的指挥官。
凯丰出于偏见,也出于和博古之间的朋友义气,在指挥权这个问题上,凯丰始终不愿意松口。
不过,毛主席可并没有被他这句话刺伤。
当时,毛主席只是轻轻一笑,反问凯丰说:“那么你读过《孙子兵法》吗?这本书共有几章、几篇?第一篇内容是什么?”
凯丰没想到毛主席如此反驳,一下子不知道如何回应。
他哪里读过什么《孙子兵法》,不过是拿这本书来讽刺毛主席,说他不懂军事罢了。
毛主席又笑着说:“你自己没有读过这本书,怎知道我只熟悉《孙子兵法》?”
凯丰的脸一下子涨红了,想说些什么,又怕更加出丑,只能沉默着坐下。
凯丰的激烈反对,自然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
在大多数人的支持之下,毛主席还是接过的指挥权,当然,这也挽救了红军的命运。
而凯丰由于一直坚持错误路线,支持博古,所以不久之后,被解除了第九军团中央代表的职务。
但话又说回来,虽然凯丰在遵义会议上的表现很糟糕,可这并不能说明他是一个坏人。
遵义会议结束之后,很多同志都自发的去找凯丰谈心,希望他能够想明白。
凯丰大家都看得出,凯丰并不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人。
从参加革命以来,他的信念从未有过一丝动摇。
这样一个同志,只要愿意回到正确的路上来,就依旧是大家的好同志。
其实,凯丰在会议结束之后也默默反思,为何有那么多人去支持毛主席。
难道,真的是自己错了吗?
当然,事实胜于雄辩,毛主席接过指挥权之后,红军的面貌焕然一新,接连打了好几次胜仗,从敌人的层层包围圈之中闯了出来。
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等战役,更是堪称军事艺术,是对于作战技巧前无古人的应用。
而这一切,凯丰都看在眼里,他对毛主席的看法也渐渐发生转变,逐渐意识到,毛主席的确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战略家。
于是,他终于不再像从前那样反对毛主席了。
国之功臣令人感慨的是,1935年,中央红军和张国焘汇合之后,张国焘阴谋夺权,想要分裂红军,拒绝北上,甚至想要扣押毛主席、周总理等人。
在这样一个生死攸关的时刻,从前一向反对毛主席的凯丰,却做出了一个让人意外的决定。
张国焘他选择坚定的拥护毛主席北上的计划,与张国焘决裂。
同时,他在党刊上发表了大量批评张国焘的文章,以尖锐的文笔揭穿了张国焘的阴谋。
而后来,到了延安,王明和毛主席的路线又出现了分歧。
此时,凯丰还是选择站在毛主席这边。
要知道,他从前可一直和王明关系紧密,能够做出这样的选择,可见,凯丰的内心是真的改变了。
从这些事情也能看出,凯丰虽然固执,但胜在知错能改。
虽然他一度怀疑毛主席的能力,但当他真正看到了毛主席身上的优秀之处,知道毛主席的领导能让我党我军变得更好之后,便能够放下过去的嫌隙,坚决拥护。
后来,凯丰还曾经亲自找到毛主席,对于自己在遵义会议上不理智的发言做了检讨。
而毛主席则是一笑而过,事实上,毛主席从未把凯丰当初的话放在心上。
在来到延安之后,凯丰意识到自己政治能力上的不足,于是重新回到了更为擅长的宣传岗位上发光发热
他和毛主席,也终于成为了真正的革命战友。
1943年,凯丰在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中,写了这么一句话:“毛主席的谦虚和伟大,无人能比。”
此时,距离遵义会议只过去了八年的时间。
八年的相处,凯丰对于毛主席的看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在这八年里,凯丰也为我党做出了诸多贡献。
作为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他参与了延安发起的整风运动。
同时在抗战期间,积极宣传,唤起国民的救亡热情,并撰写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教程》等著作。
解放之后,凯丰来到沈阳任职,为恢复城市建设尽心竭力。
另外,在抗美援朝爆发之后,凯丰也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支援后勤。
遗憾的是,1955年,49岁的凯丰积劳成疾,撒手人寰。
在凯丰的追悼会上,身为中央秘书长的邓公,为他献上了一句悼词——“襟怀坦白,光明磊落”。
纵观凯丰的一生,他是配得上这句评语的。
参考资料:
光明网《纪念凯丰同志诞辰100周年》
王树增《长征》
杜衡记《细节看遵义会议》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