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没打过仗的文官,临危带兵打败20倍敌军!主席评价:千古一人

青文评过去 2024-10-28 05:10:39

提起宋朝,人们第一个反应就是重文轻武。在人们的印象里,宋朝是军力废弛、软弱不堪的。

宋朝的武将里,也就岳飞拿得出手。当岳飞被宋高宗赵构赐死后,南宋再无一人可以威胁到金国。

然而,宋朝的文官自有自己的风骨,绝大部分人并非像秦桧一样胆小怕事。就在金军再次大军压境的时候,一位从未上过战场的文官挺身而出。创造了以不到2万的兵力大败40万金军的辉煌战绩。

就连毛主席读到这段历史的时候,都称赞道:“伟哉虞公,千古一人”。

这位文官到底是谁?他又是如何做到以寡敌众,击败20多倍金军的呢?

野心勃勃的完颜亮

一切的导火索还得从金国皇帝完颜亮说起。

这完颜亮原本只是金国宗室的一员。完颜宗弼(也就是金兀术)还在世的时候,完颜亮只是其麾下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

但是随着以完颜宗弼为代表的一批金国宿将先后去世,金国出现了后继无人的情况。完颜亮因为才学过人,得到金熙宗的重用。

完颜亮此人野心极大,他不满足于做个王爷,他一直窥视着皇位。最后,他靠着宫廷政变得以坐上皇位。

然而,完颜亮的野心实在是太大了,成为皇帝还不能让他满足,他开始窥视南宋。

他曾经和大臣高怀志闲聊的时候说道:“朕一生有三大乐趣,其中之一就是率军远伐他国,让其皇帝在我面前求饶。”

为了更好地调集资源,为攻打南宋做准备。完颜亮甚至将金国的都城迁往离南宋更近的燕京。他甚至还打算将过段时间将都城迁往北宋故都汴京。其野心可谓是昭然若揭。

为了这次伐宋,完颜亮可谓是出动了举国之兵。金军兵分四路,合计60万大军。

其中东路为金兵主力,由完颜亮亲自率领,兵力40万,目标直指南宋都城建康。西路金军从陕西出发,目标直指巴蜀。中路金军从河南出发,目标直指荆州。

此外,还有一路偏师走水路,打算从海上绕道南宋的后方偷袭。不过由于金国主体是游牧民族,畏惧海水,因此这一路人马最少,仅有3万。

完颜亮的设想是,从四面八方包围建康,让宋高宗无路可逃。最后再来个瓮中捉鳖。

一个小人物,让宋朝君臣的努力付诸东流

完颜亮的计划看上去很美好,但是他低估了南宋君臣的能力。虽说岳飞不在了,但是同样秦桧也不在了。此时的朝堂上,尽是一些摩拳檫掌,想要和金军一战的大臣。

就在金国刚开始集结军队的时候,南宋这边就已经得到消息:金国可能要出兵南下。

为了防止南宋发觉异常,金国依旧如约派出正旦使者出使南宋。有意思的是,这位使者因为自己也是汉人,于是将金军即将南下的消息告知南宋。再结合其他方面的消息,南宋正式确定了金军即将南下。

南宋君臣甚至连金军的具体作战部署,乃至行军路线都知晓了。这也使得南宋可以有针对性地调兵遣将。到这里,事实上完颜亮的计划已经要落空了。

大概是金国背弃盟约让宋高宗赵构脸上无光,他难得硬气了一次,对群臣说道:“既然金军兵分四路而来,那么我们也兵分四路防守。定叫金军有来无回。”

宋高宗命吴璘为四川宣抚使,负责抵御西路金军。成闵为京湖制置使,与在襄阳的吴拱成掎角之势,共同抵御中路金军。李宝为沿海制置使,直接率领120艘战船出击,力求在海上将走海路的金军全灭。

至于东路的完颜亮主力,则交给老将刘锜。这刘锜可是南宋军中硕果仅存的宿将,他早年曾协同岳飞一起大败金军。而且他死后的谥号和岳飞如出一辙,也是“武穆”,可见他在南宋的地位不一般。

不过此时的刘锜年事已高,而且由于长期征战,身上已经一身病了。因此,他只能居中指挥,当个主帅。而具体的战斗,只能交给下面的将领了。

所有人都没想到,正是因此坏事了。

刘锜麾下的其他武将都还好,能够按照刘锜的安排排兵布阵,严阵以待金军的到来。唯独一个叫王权的武将,他畏惧金军,行动迟缓。

王权乃是负责淮西地区的守将,当其他武将都已经到达驻地的时候,王权却以各种借口赖在建康,就是不愿启程。

刘锜多次派人催促,甚至说出要以军法处置的狠话,王权才不得不动身。他临走之时,还与妻儿相视而泣,好像要去的是法场,而不是战场一样。其胆小畏缩,可见一斑。

当王权到了长江北边的和州时,他又不走了。刘锜再次派人再三催促,王权也仅仅进驻庐州,然后任凭刘锜如何催促,他都不愿意挪窝了。

王权的行为直接导致淮西地区群龙无首,无法形成有效的力量来抵御金军。不得已之下,刘锜亲自去催促王权,然而为时已晚。刘锜还在路上,就接到金兵渡过淮河,王权不战而逃的消息。

刘锜苦心经营的防线,因为王权一人而出现了巨大的漏洞,金军得以长驱直入。此时金军与宋军仅隔了一条长江,而金军的目标很明显,就是长江对岸的采石矶。一旦夺取此地,宋军将很难再阻挡金军的步伐。毕竟论起陆战,金军的战斗力是远强于宋军的。

此时的采石矶,仅有王权留下的不足两万人马。至于王权本人,早就跑得没影了。

宋军在采石矶,一来群龙无首,二来士气低迷,三来兵力远逊于金军。怎么看这都是一场必败无疑的仗,

然而,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文官却挺身而出。他从未领军作战,但是却领着这不足2万的宋军,大败完颜亮的40万金军主力,创造了军事史上的一场奇迹。

危急关头,一个文官挺身而出,力挽狂澜

这位文官名叫虞允文。

宋高宗赵构在接到前方急报后,对王权可谓是咬牙切齿,即刻下令将其满门抄斩。

不过王权就是个小角色,当下的关键还是如何应对金军。为了鼓舞士气,赵构宣布要御驾亲征,誓与完颜亮分个高下。

同时,他派遣宰相叶义问和中书舍人虞允文前去劳军。

所谓中书舍人,其实就是皇帝的秘书,负责替皇帝草拟诏书,算是皇帝的心腹了。赵构派虞允文前去采石矶,就是因为王权的原因,对那些武将不放心,让虞允文前去督战的。

当车队走到半路上的时候,叶义问这位宰相突然就“重病不起”了。他躺在驿站的床上,对虞允文说道:“不是我不想完成陛下的嘱托,只可惜我这身子骨不行了。接下来的事情,只能交给你了。”

虞允文心知肚明,这叶义问分明是胆怯了,但是又不敢违抗君命,才演了这一出戏。不过虞允文并未点破,更没有向宋高宗汇报此事。因为这是他求之不得的,没有了叶义问的掣肘,虞允文正好可以大展拳脚。

原来,虞允文虽然是个文官,但是他一直视岳飞为偶像,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像岳飞一样大败金军。只可惜他出生在书香门第,从小被家人教导读书习字,没有机会习武。

不过他依然忙里偷闲地阅读各种兵书和史书。无论是《武经七书》还是历史上的大小战役,他都如数家珍。

到了采石矶,他例行公事地说了一些场面话后,就召集诸将开会。

他虽然只是奉旨前去劳军的。但是他是文官,还是皇帝的亲信,加上采石矶群龙无首,他顺理成章地成了此地宋军的主帅。

那些武将们,对于一个毫无经验的文官来指挥他们,多有怨言,感觉这仗还没打就输了一半。然而虞允文后来的反应,却让他们大感意外。

虞允文对着这群武将们躬身一拜,说道:“诸位,我是个文官,对于行伍之事不慎了解。在行军作战这块,你们比我懂行。正所谓‘达者为先’,对于如何击退金军,你们但凡有什么想法,请畅所欲言。我只负责居中调节,绝不胡乱指挥。”

宋朝的文官,甭管是几品,在武将面前总是趾高气扬的。此时虞允文一副礼贤下士的样子,让这些武将顿时眼前一亮。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虞允文如此待他们,他们自然也愿意与虞允文一同抵御金军。

更何况武将也是有自己的骄傲的,虽然金军兵马是他们的二十多倍,但是不战而退,他们做不到。

于是这群武将们开始各抒己见,先是分析之前如何败的,然后开始讨论金军的优缺点,以及宋军有哪些机会。

最后,众人认为:宋军想要击败金军,只有一个机会,那就是金军渡江的时候。一旦让金军上岸,宋军将没有一丝胜算。

可问题是,宋军手里没有多少战船。反观金军,正在江对岸拼命造船,即使是水战,宋军也缺乏优势。

此时,一直在耐心聆听的虞允文突然说话了。他只问了一句话:“诸位可知道赤壁之战的时候,曹操是如何败的?”

赤壁之战也是水战,而且曹魏的兵力也是吴蜀联军的数十倍。然而最后曹操却大败而归。这些武将虽然大多不识字,但是这么有名的战例他们还是知道的。

在场立刻有人反应过来,虞允文的意思是用火攻。

接下来的几日,虞允文便一直和这群武将们研究如何利用火攻对付金军。

几个月后,金军的战船准备完毕,开始浩浩荡荡地过江了。他们一个个站在船上,对着江对面指指点点,好像这采石矶已经是他们的囊中之物一样。

金军战船已经过了江心,然而宋军依然无动于衷。完颜亮见状,对着身旁的将领哈哈大笑道:“你们看,宋军已经被我们吓破胆了,根本不敢出来应战。相信再过不久,朕就可以坐在宋朝的皇宫里了。”

一旁的将领们跟着大笑起来。然而他们的笑容没有持续太久,因为宋军出动了。

只见宋军这边,战船大小不一,大型战船数量比较少,只有几十艘,剩下的都是一些小船,甚至不乏渔船。很显然,这些小船都是临时征调的。

这也多亏了有虞允文在,否则那些武将可弄不来这么多渔船。而这些渔船在后来发挥了重要作用。

见宋军出现,金军这边立刻放箭,但是很快他们就发现不对劲了。

那些小船上面并没有人,但是却不管不顾地往金军的战船上冲。原来,这些小船下面都有熟悉水性的士卒推着,船上尽是火药和易燃物,当小船靠近金军战船,就会被点燃。

同时宋军的那些大型战船上,无数弓箭手射出的并非普通弓箭,而是清一色的火箭。很快,半数的金军战船都被大火吞没。

一些金军战船想要冲到岸边,然而等待他们的是宋军的弓弩手和长枪兵。那些金军刚冲出战船,就被刺成筛子。

另一些金军战船选择原路返回。结果却发现后路已经被宋军战船阻断。

最终,金军死伤惨重,只有极少数人逃了回去。宋军大获全胜,虞允文创造了以不足两万人大败40万金军的壮举。

采石矶之战,让虞允文一战成名。

我们都知道,毛主席十分喜欢读史书。当他读到这一段的时候,给出了八字评价:“伟哉虞公,千古一人!”

这“千古一人”的称呼,虞允文当得起。纵观历朝历代,一个从没打过仗的文官,第一次上战场就大败二十多倍的敌人,可谓史无前例的。

也正是有一批像虞允文这样的大臣前赴后继,南宋才得以存在了一百多年。即使是横扫天下的蒙古大军,在南宋这里也栽过跟头。

参考资料:

《宋史·虞允文传》

《虞允文:自任统帅创千古奇迹的一介书生》

《采石之战及其指挥者虞允文》

1 阅读:110

青文评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