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单位,有意无意会形成几个类型。
比如,就拿行政单位最多的乡镇街道为样本,是有那么三类人的,分别是领导班子成员、年轻干部、老干部,人数也都差不多,通常都是十多人左右,界限很分明。
当然,以上三类人也能够再细分,比如年轻干部,有些人期待升副科,有些人想成为老干部,有些人则想方设法逃离乡镇。
下面,咱们就来说说一家市委办公的工作人员的大致分类,不过是一家县级市,由于它很厉害的正科级单位,它独树一帜。
在这里,首先出场的是县委办的领导班子成员,一把手是市委办主任,属于正科级职务,不过很多地方考虑这个职务的特殊性,通常由市委常委兼任的,系副处级。
另外就是副主任了,一般有4名左右,以前有一位兼任着信访局局长,一位兼任着政研室主任的职位。
当然,市委办的领导还有机要局和保密局的两位局长,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关键作用。
以上是由领导职数决定的,不能超编。
他们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协调内外部关系,职责重大,对全市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一般情况下,这里面副职大多也是正科。
接下来就是比较特殊的一类人,由于种种原因,此类人员没有职务,但是职级比较高,可以举个例子,某些官员因为处分而被免职,但是没有达到开除公职的程度。
只是一些小问题,但是执政的能力还在,比如市民政局局长被免职,再待在民政局不合适了,想重新任用在县委办就不错。
所以,当你翻开全市单位联系手册时,通常会有好几位只有职级的待启用的正科。
他们也是会选择继续努力工作,比如服务于某位领导,跟随其鞍前马后发光发热。
那第三类人,就是一群没有领导职务但是谁也不敢小觑的群体,有些人长期给领导写稿子,堪称智囊,他们文字功底深厚,对政策研究得透透的,有超强领悟能力。
当然,与写材料相对的,就是综合性事务岗位的同志,承担秘书职能,一般称之为联络员,他们需要参与各类重要会议、调研、外出考察等活动,工作是比较风光。
这些自嘲“拎包人”的,他们不仅熟悉全市的方方面面,而且会近距离接触高层决策运行思路,大多会成长为全市的中层领导。
最后一类人,称作为“年轻人”,一个特征就是事务繁忙,他们的编制可能在街道或科局,干着边边角角般的工作,比如督促各职能部门交表格、报材料等各项工作。
这四类人,级别各有不同,但都有自己的重大使命,大多市委办的工作人员能够开启独当一面的新篇章,职业生涯再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