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关于《乌龙山剿匪记》这样的影视作品。《乌龙山剿匪记》就是以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残存的匪特势力围剿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而创作出来的作品。
其实从新中国成立到1954年,相关单位累计剿灭匪特294万,几乎逼近三百万,前后历时四年多。那么问题来了:为啥建国后冒出这么多匪特?
其实这是个伪命题,因为匪患历来都有,只不过,新中国和匪患之间的关系堪称不可调和,所以,才会对匪患采取除恶务尽的态度。这也给了人们错觉:那就是匪患似乎是一夜间产生的。
1、盗匪长期存在的原因在中国历史上,盗匪最早产生于何时,已经是很难考据的事情了。但是从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来推测,相信至少在夏商周时期,就已经会产生最早的盗匪了。比如殷商的法律就有对盗匪镇压的条文。而古代官府对盗匪的打击,其实也是心有余力不足:因为盗匪往往藏身于大山之中,而官府考虑到剿匪的成本,因此对盗匪有姑息态度:即只要盗匪藏匿深山,骚扰一下深山周边的农村,那么官府一般也懒得管。而官府的态度也让匪患在中国古代史上生生不息。
比如小说《水浒传》里,王伦当水泊梁山掌门的年月,官府就懒得去围剿王伦。
当然,技术条件的制约,也让匪患得以长期猖獗。比如秦始皇时代,芒砀山就有大量盗匪。秦军可以在正面战场轻松荡平六国军队,但是在山上和盗匪打游击,却往往力不从心。
而王朝后期往往容易进入乱世。乱世意味着社会失控。这个背景也意味着盗匪的规模会做大,甚至发展成上千人的规模。民国时期有的军阀,其实就出身盗匪。只不过随着势力做大以后,被民国方面招安了而已。
2、土匪武装情况1949年秋季,新中国成立。老蒋带着残兵败将败逃到台湾。当然老蒋并没觉得自己败了,而是考虑如何给新中国制造麻烦,制造混乱,来实现反扑的图谋。不过,搞事情总需要有人来执行。于是老蒋把眼光对准了南方地区山里的土匪武装——当然大陆有很多被打崩的蒋军部队也溃逃到了山里。于是老蒋想出一个毒计:那就是派人去山里招安土匪武装,然后将山区的蒋军残部和土匪武装进行一番整合,以山区为武装根据地,对我方的生产建设进行破坏和干扰。
当然说到这,可能很多读者要问:这群土匪咋就和老蒋这么亲?听信老蒋画大饼?其实很多人忽略了一个问题:因为前文说了,不论是民国还是大清大明,对山里的盗匪,其实都是姑息态度,而新中国对土匪是采取除恶务尽的态度。换句话说,对于土匪来说,在民国大概还可以浑水摸鱼当山大王,但如果在新中国,必然是被消灭的宿命。因此土匪武装的命运,等于和老蒋绑在了一起。所以虽然老蒋给土匪画大饼,但土匪也只能假装相信。
3、对土匪的消灭当然,我方对于土匪武装的成分,也是选择正视态度:因为很多土匪武装的成员,是出于被裹挟状态,或者说是被迫参加的土匪武装。所以,对于土匪武装的清除,也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手段,而是应该进行分别对待——即对于首恶要坚决消灭,但是对于愿意投降的,则可以宽大处理。
在落实行动方面,我方选择了如下应对模式:
第一,是以武力而后盾。当时我军专门抽到了部分部队,并专门成立了相关单位,来指挥部队,对顽固不化的土匪武装进行武装打击。当然由于土匪武装和蒋军残部有所整合,所以规模也较大,有的甚至也一度可以和我军打山地战。
第二,切断经济来源。土匪武装和蒋军残部整合以后,虽然规模做大,但是每天钱粮方面消费也巨大。而这些匪特武装的来源主要是恶霸地主的赞助。所以,我方也做出土改决定:没收地主恶霸的土地。这等于在经济上消灭了匪特武装的经济来源,即便是匪特想长期折腾,单就经济刚需这块,就无法应对。
第三,根源扼杀。之所以旧中国数千年都没能消灭匪患,根本原因在于存在孵化匪患的土壤。因此,在消灭匪特存量势力的同时,也要堵住增量的来源。因此相关单位对社会闲散和一些不安分群体进行改造,避免他们参加土匪武装的可能性。让匪特武装的基数只能越来越少,只能有减无增,这样,假以时日,匪特武装也将不攻自破。
第四,动员全民。相关单位在各村成立民兵组织,并且加强对民兵武装的领导。这意味着,匪特武装处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并且,民兵组织的成立,也意味着匪特武装的活动范围变得更小:因为土匪一旦下山,往往会被民兵第一时间发现,而后引发围剿。这导致匪特们只能龟缩在山里。
第五,攻心。毕竟多数土匪还是想过安生日子的。在前文提到的四项作用影响下,土匪们但凡不蠢也知道,继续当土匪几乎毫无前途,而且土匪的日子只会一天比一天惨。加上土匪的家人有不少都分到土地,成了新社会的劳动者。这让很多小土匪都处于动摇状态。于是偷摸下山投降的不计其数。很多声势浩大的土匪武装,到最后的岁月,往往只剩下土匪头目一个光杆司令:手底下的人或者被我方的战士、民兵击毙,或者因营养不良而死,或者都投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