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创业风已经刮了好些年,这个赛道里的公司也是群星闪耀:外有特斯拉、内有蔚来、理想、小鹏……不过,反观新能源汽车这些年的急速发展,有些问题还是很凸显的。就在10月27日晚,北京某地就发生一起新能源电动车自燃爆炸事件。
事件主角:威马EX5,从现场拍摄的图片看,车体被炸得七零八落,着实可怖。
事情一出,舆论哗然,威马再一次登上了热搜。
到了下午,威马发出声明,决定召回2020年6月8日至2020年9月23日生产的1282辆电芯型号为ZNP3914895A-75A的车型。
从这份声明中可以看出来,威马把此次事故归因在了电池上:"由于电芯供应商在生产过程中混入了杂质,导致动力电池产生异常析锂,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电芯短路引发起火风险。"
又是电池!每次都是电池?事实果真如此吗?
一、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爆炸?
在威马的召回公告显示,电芯型号为ZNP3914895A-75A的动力电池生产商是高能技术。在威马做出声明当天,高能技术立即表示强烈反对。高能技术回应称,此次北京自然爆炸事故中的车辆,搭载的并非高能技术的电池。高能技术也与威马汽车进行了沟通,全力配合威马汽车及国家各级质监部门调查。
截至目前,具体起火原因仍在调查中。
待召回车辆搭载的是高能的电池,但玄妙的是,威马并没有披露此次北京涉事车辆搭载的电池型号。
更玄妙的是,从10月27日开始,网上就有一股论调统一发声:这次车辆爆炸的罪魁祸首是高能技术生产的电池。
为何事件原因尚在调查之中,就有人直接将"锅"甩给高能技术呢?
回过头来仔细看一下,反观车身残骸,这次爆炸事故是否为电池引起,都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有专业人士分析,爆炸原因可能是因车主的改装导致——媒体致电威马汽车经销商,得到的消息同样如此:27日北京爆炸的威马汽车,车主私自改装了"油加温"设备。甚至,有威马的工作人员匿名透露:从经验判断,轮胎完好、后排和后门损伤不大,所以和电池包起火关联不大。而据威马官方介绍,威马汽车电池热管理2.0系统,在原来的基础上,就增加了柴油加温系统。该套系统选装价格9800元,可将续航里程从400公里提升至520公里。
当然,一切都应以事实为依据——毕竟,爆炸原因仍在调查当中。
现阶段出现的某些盖棺定论,背后究竟有何意图?不得不令人怀疑。
二、一次事件暴露出更多问题
算上这一次事故,短短一个月内,威马汽车就已经自燃了四次:
9月23日,温州一辆威马EX5自燃;10月5日,福建邵武市一辆停放在路边的威马EX5自燃;10月13日凌晨,一辆威马EX5在充电时发生自燃。
按照高能技术的说法,威马汽车之前的两辆自燃车,确实搭载了高能技术的电池,但北京爆炸汽车搭载的是其他供应商的电池,高能技术与此次爆炸事件没有任何关系。如果说法属实,就意味着:威马一月内连续四辆车自燃,除了两辆搭载高能技术电池外,还有两辆搭载的是其他电池。而威马此次声明中,却仅仅召回了部分搭载高能技术电池的车辆。进一步查了一下数据:高能技术的装机数量是2257辆,而此次仅召回1282辆。
那么,召回的标准是什么呢?
此外,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威马目前年销量规模仅为2万辆,可电池的供应商却有多家——除了最大供应商宁德时代之外,力神电池、宇量电池、高能技术、塔菲尔新能源也在威马的采购名单之中。进一步说,为何搭载多家电池、不同批次的威马汽车,先后都出现了自燃事故,这是否也说明:是不是威马整车设计出现了严重问题,而非单纯的电池问题? 实际上,早在2018年,成都威马汽车研究院内的威马EX5,就发生了自燃——而威马官方表示是经过多次破坏性试验、已经进入报废阶段、等待拆解的早期试装,后来则不了了之。
但截止目前,种种疑团,除了一纸简短声明,威马没有给出更多解释。
三、出了问题该怎么办?
虽然此次威马汽车爆炸事件,疑点重重,但事实已经发生,影响不可避免。
伴随着接二连三的事故,舆论上,已经出现不少对威马汽车质疑的声音——毕竟,谁都没有办法接受一家新能源车企,一月内出现四次严重的质量事故。值得关注的是,威马汽车刚刚完成百亿融资,2021年登陆A股科创板的目标,近在咫尺,但车辆问题频发,舆论压力骤增,一次声明和召回,不能轻易平复资本与市场的情绪。
一家企业的成功,不单靠融资额、靠上市、靠市值,更依赖其社会责任与担当。反观威马汽车此次的表现:在事件尚未完全调查清楚之前,就有急于向上游供应商甩锅的意图,这很难算是成熟行为。是否该仔细反思:在质量、设计、监管等等方面有没有出现纰漏?
用严谨态度和切实行动,确保质量,才是对消费者最好的"声明"。
当然,这件事件的反思,也绝不仅于此。比如,此前福建发生的两起威马汽车自燃事件,相关车辆都是运营车辆,而非私家车,那么,福建相关运营公司,对车辆使用上,是否存在一些不规范行为?展开来说,新能源汽车的使用,现阶段的规范性是否足够?是否需要加强相关规范制定,来确保车主的使用安全?再比如,近两年来,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发生自燃事件已经屡见不鲜,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这一点上来说,光靠车企们自觉是远远不够的——加强质量监管,规范行业标准,也将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未来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