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自网络
原文:
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人。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辏,无有名山大川之阻。从郑至梁,不过百里;从陈至梁,二百余里;马驰人趋,不待倦而至。梁南与楚境,西与韩境,北与赵境,东与齐境,卒戍四方,守亭障者参列,粟粮漕庾,不下十万。魏之地势,故战场也。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
“且夫诸侯之为从者,以安社稷、尊主、强兵、显名也。合从者,一天下,约为兄弟,刑白马以盟于洹水之上,以相坚也。夫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苏秦之余谋,其不可以成亦明矣。”
“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拔卷、衍、燕、酸枣,劫卫取阳晋,则赵不南;赵不南则魏不北;魏不北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求无危,不可得也。秦挟韩而攻魏,韩劫于秦,不敢不听。秦、韩为一国,魏之亡可立而须也。此臣之所以为大王患也。”
“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且夫秦之所欲弱莫如楚,而能弱楚者莫若魏。楚虽有富大之名,其实空虚;其卒虽众多,然而轻走易北,不敢坚战。悉魏之兵南面而伐,胜楚必矣。夫亏楚而益魏,攻楚而适秦,嫁祸安国,此善事也。大王不听臣,秦甲出而东,虽欲事秦而不可得也。”
魏王曰:“寡人蠢愚,前计失之。请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效河外。”
译文:
张仪为秦国组织连横阵线,游说魏王道:“魏国的土地纵横不满千里,士兵不到三十万。地势四面平坦,与各国四通八达,好像车轮辐条都聚集在车轴上一样,境内没有高山大河的阻隔。从新郑到大梁不过百里;从陈城到大梁,二百多里;不论战车或步兵,都不用花多大力气就能到达。魏国南与楚国交界,西与韩国接连,北与赵国靠近,东与齐国连界,军队戍守四方,守卫边疆的兵士戍守在边防要塞,储存粮食的仓库,不少于十万。魏国的地势,自来就是战场。如果南边与楚国交好而东边却不与齐国交好,那齐国就会从东面进攻;和东方齐国友好而不和赵国亲善,那赵兵就会从北面进攻;与韩国不和,那韩兵就会攻魏的西面;与楚国不亲,那楚兵就会侵犯魏的南面。这正是人们所说的四分五裂的地理位置啊!
“再说各国诸侯之所以合纵结盟,是想求得国家安全、巩固君王地位、增强军队力量、发扬本国声威。现在各合纵国家把天下当做一家,他们彼此结为兄弟,在洹水之滨杀白马立誓为盟,以坚定彼此的意志。然而同是父母所生的亲兄弟之间,尚且发生争夺钱财的事,那么合纵各国要想凭借虚伪的盟约来维持苏秦残损的谋划,它的不可能成功是明确无疑的了。
“大王您要是不依附秦,秦就会出兵攻打河外,占据卷、衍、燕、酸枣等地,胁迫卫国,夺取卫国的阳晋,于是赵国不能南下援魏;赵国不能南下,那魏也就不能向北和赵呼应;魏不能连赵,那么合纵各国的交通就会断绝;合纵各国的交通一断绝,那么大王您的国家要想没有危险是不可能的了。秦国挟持韩国转而攻魏,韩国因为害怕秦国,不敢不服从。秦与韩联为一体,于是魏的灭亡就近在眼前了。这就是我为大王担心的事情啊。
“现在为大王着想,还是不如依附了秦国。依附了秦国就必定会使楚国、韩国不敢妄动;没有了楚、韩侵扰的祸患,大王就可以高枕而卧,国家肯定没有什么可以忧虑的事情了。
“况且秦国最想削弱的国家是楚国,而最能削弱楚国的是魏国。楚国虽然有民富国大的名声,但实际上却很空虚;它的军队人数虽然多,但临阵会轻易败逃,不能打硬仗。我们调集魏国的全部军队南下攻打楚国,获胜是可以肯定的。割裂楚国,有利于魏国,亏损楚国,使秦国高兴,转嫁了灾祸,安定了国家,确是一件好事啊。大王如不听取我的意见,秦出兵东向攻魏,那时就算魏要投秦,也不可能了。
“再说那些主张合纵的策士吧,他们大多话讲得激昂,而很少有靠得住的,只要说动了一国国君,出来时就乘坐国君所赐的车子;约结一个国家反对秦国,就能够被赐封为侯。所以天下从事游说的人无不随时随地都在扼腕、瞋目、切齿,宣扬合纵的好处,以图打动一国的君主。君主觉得他们说得很好而受到影响,又怎么可能不被迷惑呢?我听说过这样的话,羽毛堆积多了能把船压沉,轻东西聚载多了能把车轴压断,众人的嘴巴可以使金属熔化,众多的坏话能把骨头销毁。所以希望大王要深思熟虑啊!”
魏王说:“我愚蠢无知,从前的打算错了。我愿倒向秦国,让魏国成为它东面的藩臣,并为秦王修建行宫,接受秦国的政治制度,春、秋两季给秦国的祭祀纳贡,献出河外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