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主席的曾孙女,长着洋面孔

爱吃凉历史 2025-02-18 05:08:39

2003年4月,一位名叫阿廖沙的中年男人带着妻子第一次来到中国驻俄大使馆办理签证,并告诉工作人员:“我是刘少奇的孙子,现在想要回到中国。”

2014年刘少奇诞辰116周年,一位外国长相名为刘丽达的少女出现在现场,她说:“刘少奇等开国元勋有治理国家的‘良方’,影响了整个世界,并使中国发展迅速。”

遥远的故事

此前2007年,一位长着外国脸庞的新闻主播迅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背后的原因则是她的脸蛋与她的身份实在“不匹配”。

可官方早已给了认证:这位名叫刘丽达的“洋”姑娘正是中国第一代核心领导人之一刘少奇的曾孙女。

究竟为何造成这种情况出现,就要从遥远的革命时期说起。

1922年,一位名叫何宝珍的贫农女孩从衡阳省立第三女师离去,抵达长沙清水塘学习,那时住在她身边的舍友正是杨开慧。

因为这个缘故,她也早早与毛主席相识。

毛主席经常会给她阅读一些进步书刊,她与杨开慧之间更是成为无话不谈的亲密同志,在杨开慧的介绍下,她认识了刘少奇。

两人很快就因为共同的理想信念而步入婚姻殿堂,在紧迫的革命形势下,共产党人也开始了一条条伟大的探索之路,何宝珍总是陪伴在刘少奇的身边为他分忧解难,他们的足迹遍布广州、上海、天津、武汉等多地。

两人也有了爱情的结晶,分别是长子刘允斌、次子刘允诺与长女刘爱琴。

原本幸福的一家5口却因国民党反动派的追捕常常分别,1932年刘少奇离开上海返回中央苏区,何宝珍则带着小儿子留在上海坚持地下斗争,其余一对子女则被她送往他人处代养。

为了营救被捕入狱的同志,何宝珍总是心急如焚、四处奔走,这些活动也引起了反动派的密切注意。

1933年3月,她被国民党宪兵逮捕,直接押往南京宪兵司令部。

狱中被关押的同志有很多,何宝珍却从不畏惧,她不仅机智地隐藏了自己的身份,还利用放风时间鼓励其他志同道合的狱友振作起来,却没想到遭遇了叛徒告密。

敌人听闻她的真实身份后更是惊喜若狂,由于无论如何都撬不开她的嘴,便下定决心杀害她。

不久后的那个秋天,她便英勇就义。

何宝珍的牺牲带给刘少奇的冲击极大,他此生都无法忘怀这位一路走来的革命伴侣,后来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第一次从北京南下,专门带着王光美来到雨花台。

1938年已是抗日年间,国共合作成为时代主旋律,刘少奇的二哥也专程将刘允斌带回父亲身边。

不过久违的温情时光并没有持续太久,1939年秋天周总理前往苏联治病,便将刘允斌和刘爱琴一同带去莫斯科国际儿童院学习生活,年幼的刘允斌不会想到,他将会有10年都见不到父亲。

在苏联成长和学习的日子,刘允斌对很多事情都有主见,包括自己的人生大事。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刚刚从苏联钢铁学院毕业的刘允斌便与自己的大学同学玛拉·菲多托娃结了婚。

在渐渐长大到成家的过程中,刘允斌其实也很清楚自己的使命:学成后建设祖国。

因此,他对这份跨越国界的爱情也极为珍惜,夫妻俩从结婚后的感情就一直很好,分别在1952年和1955年生下了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为了适应苏联的生活,他与妻子便给儿子起名阿廖沙,中文名为刘维宁。

并不是刘允斌不愿在第一时间回国,而是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攻读尖端科技。

直到1955年,刘允斌在莫斯科大学获得了物理专业副博士的学位,那位几乎没怎么见过面的父亲很快下了严格要求:回来。

张闻天是刘少奇多年来的好友,他很了解刘允斌在苏联的情况,也知道他的妻子不希望他回到中国,为此还专门建议他就留在中国驻苏联大使馆。

无论是高昂的工资还是妻子、儿女都没能留住他,刘允斌还是出现在北京。

当时,新中国面临着西方国家的封锁,必须争分夺秒发展尖端科技,原子弹就是检验国家能力的一项重要时代指标。

潜心钻研的同时,刘允斌总会想到异国他乡的妻儿,他曾对旁人说:“我对不起玛拉母子。”

两人相爱时,苏联是共产主义的中心地带,中共与苏共的关系也极好;可1958年玛拉带着阿廖沙来到中国不久,一些裂痕便出现了,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双方只能选择离婚。

走的时候,玛拉也带走了刘允斌的儿子,从此,另一段父子别离的故事就这么上演了。

1959年,苏联直接拒绝了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模型等技术资料,周总理作出指示:自己动手,从头摸起。

刘允斌所在的原子能401所元件工艺于2年后并入中国核燃料元件厂,后来他本人更是被委以重任,负责组建第二研究室,具体研究热核燃料方面。

身上的担子很重,刘允斌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他的头发蓬乱,就连脚上的鞋都磨成了翻毛皮。

哪怕是学生时期的天才,面对这么大一个摊子也总是会心事重重,刘允斌的烟瘾很大,平日里总泡在研究室里,心中再无其他事。

一直到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他才恍然间从工作中回归现实生活。

不过,自己的很多亲人也留在了另一个国度。

顺着父辈的足迹

闲下来的生活已经是刘允斌难以接受的,回顾过去的生活,他有过与妻儿的欢声笑语,也有过为祖国奉献时的苦辣甘甜。

1967年11月21日,他选择结束了生命,那年他不过42岁。

另一边,返回苏联的玛拉母子也与刘允斌失去了一切联系,或许玛拉怎么都想不通,为何丈夫愿意放下一切。

在阿廖沙的印象里,父亲很少露面,那个名气很大的爷爷只出现过一次。

那是在1960年,刘少奇抵达苏联出席八十一国共产党工人党代表会议,他专门抽出时间探望自己的孙子和孙女,虽说当时两国已经有了一些问题,刘少奇对自己的后代还是极为重视的。

他对父子别离的情况也感到无比难过,当初为了革命他就与子女分别良久,相同的一幕又出现在儿子身上。

一向教育后代省吃俭用的刘少奇这次还“破天荒”地准备了很多零食与糖果送给阿廖沙,当时还有摄影师在场,刘少奇便低下头亲吻了阿廖沙的脸蛋。

这张照片也成为了刘家极为珍贵的历史照片。

这位慈祥的爷爷看起来就是个大人物,因为阿廖沙还记得,那天来了很多人,门口还停着名贵轿车。

无论是父亲还是爷爷,都没有对阿廖沙的成长起到太多陪伴,他是在母亲的教育下渐渐成长的。

从上学到进入工作单位,苏联也会有家庭成员关系填写,“父亲”与“爷爷”那栏都是空着的。

并非空着不填就不会有人注意到他,克格勃时常会监视着他们一家人的生活轨迹;最为频繁的时候,就连玛拉都受不了这种日子了,她干脆带着孩子回到老家生活。

从小到大,他们一家人都没有说过与中国的联系,可基因这种事物早已在体内留下烙印。

刘允斌当年本就是天才级别的人物,很爱搞钻研,阿廖沙也继承了父亲的特长,对数理化知识极为敏感,不仅考上了莫斯科航空学院,毕业后还以军人的身份投入苏联国防尖端科技研究。

苏联的玛拉一家与中国的刘家似乎是两条平行线,彼此都很想联系到对方,年复一年,始终没有机会。

1978年,刘允斌的遗像挂在202厂俱乐部舞台的幕布上,前来悼念的人有很多,人们纷纷鞠躬致哀。

几乎在同一时期,阿廖沙已经彻底步入了属于自己的人生轨道,他在苏联军队的最高级别为中校,还管理着一支70多人的队伍,这些人也个个都是人中龙凤。

拿着不少的工资、享受旁人羡慕的眼光,这就是阿廖沙的苏联人生,哪怕1991年苏联大厦倒塌,他的物质条件都没有受到影响:真才实学在手,根本不怕风吹浪打。

失散了多年的亲人终于联系上了,直到这个时候,阿廖沙才知道了那个发生于20年前的悲惨故事。

自从听闻阿廖沙的消息后,王光美就总想着让阿廖沙回来看看。

有了回中国的想法后,阿廖沙也在等待着那个合适的机会,主要是因为他过去的职业特殊性。

他的外婆于1989年去世,姐姐也已前往美国,身边的母亲玛拉也于1998年去世,身边的亲人都渐渐远去了,也使得他的选择更加坚定,并说:“我现在的亲人大部分都在中国。”

1998年正巧是刘少奇诞辰100周年,中方也特意向阿廖沙发出了邀请函,这封信自然也被俄安全部门扣留了。

按照俄罗斯的相关要求,阿廖沙这种在机密单位工作了20多年的人只有退役满3年才能出国。

为了回到中国,他干脆选择提前退役,不希望亲人苦等。

直到2003年春天,相关手续才终于审批通过,阿廖沙就这么踏上了回国之路,他心里也很清楚,这条路晚走了几十年。

如今,他已选择定居广州,由于妻子也是俄罗斯人,所以他的儿女都长着一副异国面孔。

女儿刘丽达已经大学毕业并嫁给了一位乌克兰演员、儿子还与父亲刘允斌考上了同一所大学。

他还透露:“女儿将会来到中国大学再学习一个专业。”

时光荏苒,内心深处的东西也永远无法被时光抹平。

阿廖沙没有说谎话,在2007年时女儿刘丽达完成了大学的课程来到广州,由于自幼在俄罗斯成长,她会说的只有“你好”、“谢谢”等词汇,为了能在中国发展,他便努力去掌握中文知识。

广州的生活虽然惬意,可语言不通是她最大的苦楚,那段时间她几乎什么都不干,就闷起头来学习中文。

她所居住的是一套老房子,家里人为迎接刘丽达的到来才刚刚把房子装修好,房子虽然不大,却极为温馨。

经过系统的学习,刘丽达的普通话进步很快。

在受邀参加莫斯科中华文化艺术展时,她已经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当下的目标则是更好地去了解中国文化。

因此,2014年刘丽达还接受了中国媒体的专访,表达了对中俄友好交流构建桥梁、为传播中俄文化充满赤诚之心。

后来由于刘丽达暂时回到俄罗斯继续生活,她的曝光率也越来越低,虽说她没有见过祖父,但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爱国心却让无数国人动容。

参考资料

1.阿廖沙:讲述和传承红色文化是每一代人的使命 金羊网

2.刘少奇俄籍长孙阿廖沙:爷爷是个英雄式的人物 人民网

查重

0 阅读:29
爱吃凉历史

爱吃凉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