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胡乱打听消息,会有什么后果?他的惨痛遭遇,值得我们深思

谋略与兵法看职场 2024-03-29 04:30:42

俗话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由于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社会竞争的激烈性,不仅说错话可能给自己带来无妄之灾,甚至问了不该问的问题,也可能给竞争对手提供“炮弹”。为什么这么讲?细读下面的案例,咱们可能就会倒吸一口凉气。

【案例原文】初,帝疾未平,会正旦,枢密使、中书令桑维翰遣女仆入宫起居太后,因问:“皇弟睿近读书否?”帝闻之,以告冯玉,玉因谮维翰有废立之志。帝疑之。李守贞素恶维翰,冯玉、李彦韬与守贞合谋排之,以中书令行开封尹赵莹柔而易制,共荐以代维翰。丁亥,罢维翰政事,为开封尹。以莹为中书令,李崧为枢密使、守侍中。维翰遂称足疾,希复朝谒,杜绝宾客。或谓冯玉曰:“桑公元老,今既解其枢务,纵不留之相位,犹当优以大籓,奈何使之尹京,亲猥细之务乎?”玉曰:“恐其反耳。”曰:“儒生安能反?”玉曰:“纵不自反,恐其教人耳。”

【案例剖析】人有大意,马有失蹄。桑维翰虽然深谙谋略,善于纵横捭阖,但由于一时思想麻痹,放松警惕,最终授人以柄,被罢官免职,成了众矢之的。而导致这一悲剧的直接原因,却是他托人问了一句话,即“皇弟睿近读书否?”为什么这句话的后果如此严重?我们反复研究,有以下几点失误,他当时没有察觉。

1.时机可疑

有句话说得好,“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把握正确的时机,无名之辈可以揭竿而起,成为一方霸主。而遭遇错误的时间点,即便是位极人臣的二把手 ,也会“有口难言,束手无策”。本案例中,桑维翰就恰恰选择一个错误的时间点,去有所动作。哪怕这个动作在平时再怎么正常不过,而在此时都会格外可疑。那么究竟是什么时间点这么特殊呢?那就是组织一把手(即皇帝)病重之时。疾病不但会让人生理上虚弱不堪,也会让人心理上变得紧张,认知上出现偏差。一旦谁选择在这个时候搞“小动作”,难免引起他的胡思乱想。

2.渠道不正

如果说在领导病重时“做动作”是“伤口撒盐”的话,那么通过非正式渠道获取信息,那就是在“掩耳盗铃”了。案例之中,桑维翰能够干到枢密使、中书令这样位极人臣的“二把手”,应该讲必然是职场上的“老江湖”。然而还有句话也说得好,那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他以为自己不直接出面,只委托一个不起眼的第三方(即女仆)借节日向太后请安的机会,去宫中打探消息,会神不知鬼不觉。这看似高明的操作恰恰适得其反,因为他低估了一把手(即皇帝)的警惕性和反侦察的能力。

3.内容敏感

什么问题会让领导久久不能释怀呢?本案例中,桑维翰的问话,堪称教科书式地演绎了“敏感”问题的特点。“皇弟睿近读书否?”这句话表面上看不出“弊病”,但恰恰踩中了数个“雷点”,触动了皇帝的逆鳞。那么这句问话中有哪些“雷点”呢?第一,询问对象——皇帝的兄弟。大家知道,没有皇帝不想让皇位“父子相传”的。一个宰相在皇帝病重时,关注皇帝的兄弟,怎么不犯忌讳。第二,询问事由——皇弟的读书情况。在任何时候,读书学习能够都是担当重任的重要条件。而皇弟需要担当什么重任?寓意不言而喻。第三,向谁询问——皇太后。皇太后这个角色影响力巨大,是唯一能够跟皇帝叫板,而不会被追究的人物。

总而言之,会问问题在职场之中也是一门艺术。为什么这么讲?因为向别人提问本身,就也会暴露我们自身的一些重要信息,比如我们的关注点在哪里;我们的能力水平在哪个层次;哪些情况我们尚不知道…

更多干货请关注微 信 公 众 号 “谋略与兵法”,不懂谋略与兵法,怎能从容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

0 阅读:0

谋略与兵法看职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