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春:鲁迅后院的枣树

噩噩文化 2025-02-12 03:33:03

小说稗类 | 张大春.广西师大出版社.谈虎斋藏

这本书大概初版是在1997年,我2017年才买回来,然而看不进去,就一直水灵灵的在哪里放着,同排就座的还有他的三大本《李白》。一直到今年整理书柜时看到才又抽出来放在床头,实在有点说不过去。

刚一看,大春就举重若轻的解释了我的几个痛点,是拨云见雾的感觉,他能把你心里的一团乱麻用清晰有条理的几句话说明白,相逢恨晚 '͜'

大春说:“我花了两天的饭钱买了那一本《海日楼札丛》,就为了这几句。”那我花了几十块钱买他这本《小说稗类》已经超值了。

鲁迅后院的枣树

鲁迅全集.野草 |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谈虎斋藏

发表于1924年12月的《秋夜》是鲁迅散文作品之中经常引起讨论的一篇,细心的读者总有情致去揣摩、推敲它开头的四个句子—而不至嫌厌作者噜苏:“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四个句子倘若出现在30年代以后半个世纪任何一个小学生的作文簿里,都可能被热心批改的老师评为“文句欠简练”,甚或修剪成“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枣树”这样的两个句子,乃至于“后园墙外有两株枣树”这样的一个句子。

即使鲁迅的文名显赫如此,亦不必显而赫之到一字不可移改的地步;但是,果若我们更动了这四个句子,必欲使之不冗不赘而后已,我们会坐失什么呢?一个热心批改小学生作文、必欲使之简练而后己的老师又会错过什么呢?答案可以简单得令人失望:一旦修剪下来,读者将无法体贴那种站在后园里缓慢转移目光、逐一审视两株枣树的况味。

修剪之后的句子也将使《秋夜》的首段变成描写“枣树”的准备;然而鲁迅根本没准备描写枣树呢——或者应该这么说:枣树只是鲁迅为了铺陈秋夜天空所伏下的引子,前面那四个“奇怪而冗赘”的句子竟是写来为读者安顿一种缓慢的观察情境,以便进入接下来的五个句子:“这(按:指枣树)上面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

作者有意识地透过描述程序展现观察程序,为了使作者对世界的观察活动能够准确无误地复印在读者的心象之中,描述的目的便不只在告诉读者“看什么”而是“怎么看”,鲁迅“奇怪而冗赘”的句子不是让读者看到两株枣树,而是暗示读者以适当的速度在后园中向墙外转移目光,经过一株枣树,再经过一株枣树,然后延展向一片“奇怪而高”的夜空。

说“王冕死了父亲”句 | 学林出版社.刘探宙著.京东商城

《儒林外史》第一回里有这么一句“这人姓王名冕,在诸暨县乡村里住,七岁上死了父亲”,这句话被简称为“王冕死了父亲”,是汉语语法研究争论的重要对象。

主语看起来应该是“王冕”,谓语动词看起来应该是“死”,那么“死”就应该是“王冕”发出的动作。但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很轻松地理解这句话,明白这句话说的是王冕没死,他父亲死了。这就奇哉怪也。主语明明应该是王冕,死的反而是他父亲,这位父亲死得简直比窦娥还冤。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汉语学界开展“主语和宾语问题”大讨论期间,这个句子被当作一个典型难题拿出来讨论:它的主语不是谓语动作的发出者,它的宾语也不是及物动词带出来的,多方面地挑战了当时通行的逻辑-语法体系。尽管讨论得十分热烈,却没有得出为大家普遍接受的合适方案,成为汉语语法学史上一个经典的遗留难题。甚至有人专门为这个句式写了一本书!

牛顿说:“把简单的事情考虑复杂了,可以发现新领域;把复杂的现象看得简单了,可以发现新规律。”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斗牛图 | 唐.戴嵩.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说的“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真的不对吗?梁山舟的话我懂,他的意思是说,实际操持劳役者日夕习其所业、时刻服其所事,却未必对耕织有理论性的了解,或是抽象性的思维。梁山舟强调的不是勤劬为之、孜矻练之,而是能否领会和体悟,能否成就学书者心摹手追的眼光。

在我反复啃读《海日楼札丛·卷八》里的几十则书画论之后不久,试以梁山舟之语问王静芝先生:“设若耕不当问奴,织不当问婢,那么遇到了技术上的问题,究竟该问谁呢?”静芝先生大笑而答:“不能问奴婢只好问老师了!梁山舟这话不能看死,他就是叫写字的人不要当奴婢罢了,你一旦能问出技术上的问题,就已经不是奴婢了。”

先射箭,再画靶子

射靶素材 | 花瓣网

张大春说小时候看《伊索寓言》里鸟能说话一点不奇怪,令他疑惑的是故事结尾会有“导读”告诉你这篇故事的寓意,而这“寓意”经常和他想的不一样。

然后他指责那些“在小说中寻找寓意的工作”的人,难道不比狐狸能请鹤鸟吃饭、青蛙想比牛更肥大之类的故事更加荒怪吗?

他继续挖苦道:

为一部小说寻找寓意的批评家要比为一则寓言添上寓意的寓言作者或编者更为辛苦。

小说家挽弓抻臂,一箭射出,批评家则尾随而发,在箭矢落地之处画上一个靶位,然后他可以向尚未追踪而至的读者宣称:这部小说表达了什么什么以及什么,符合了什么什么以及什么。

文章必须具备一个寓意,它必须有所指涉,它不能一射出,不知所终,它得落在一块可以供读它的人为它面上靶位的墙上、地上或者什么东西上。

0 阅读:0
噩噩文化

噩噩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