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武帝司马炎:在位二十四年,却被人误解了一千七百年

梨评历史 2024-10-28 18:18:53

咸熙二年(265年)十二月十七日,晋王司马炎在满朝文武的劝进下,登基为帝,更国号为晋,这一年,司马炎三十岁,是历史上较为年轻的开国之君之一。

篡位自立

登基之后,司马炎一口气封了二十七个宗室藩王,此后又陆续分封,共计封了五十七宗室藩王,且藩王在封国内有着极大的权力。

这么一看,司马炎在大开历史倒车,毕竟宗室力量过强,必然威胁皇权。

事实上,司马炎这么做是有原因的,毕竟司马氏的江山是摘的桃子是曹家的,那为何司马氏可以成功篡位呢?在司马炎眼里,就是因为曹魏宗室力量过于薄弱,这才给了司马家机会。

晋武帝司马炎

事实上也是如此,此前我写了一篇曹魏国祚短命的文章,立马列出的曹魏短命三大要素里就有一个宗室力量薄弱的问题。

当年曹丕因世子之争,始终对兄弟们有防范,加上防止宗室威胁皇权,称帝后对宗室藩王的权力限制相当严格,宗室藩王仅有富贵而无实权。

虽说这么做可以削弱藩王,加强了皇权,但也导致一旦皇室有难,藩王们没办法勤王。

有了这个教训,司马炎自然选择大封诸侯,就是怕万一哪天发生内乱,大家即便争夺皇位,肉还是烂在锅里,天下还是司马氏的。

当然,司马炎自然不希望江山有一天被旁系夺取,最好的结果就是皇位一直由自己的直系子孙接替,所以西晋宗室藩王权力虽然比较大,但也没大到威胁皇权的地步。

司马炎也明白,宗室可以拱卫皇室但也可以威胁皇权,为了杜绝这个问题,司马炎一方面给权,一方面又加以限制。

比如宗王可以在封国内掌握独立的军权、财权和人事任免权。

但司马炎规定,宗王只能收取封国内的三分之一收入,其余上缴国库,而封国内的核心之位必须由朝廷派遣,这些被派遣过去的官员既要协助宗王治理封地,当然也负责监视他们。

主要封地

至于最为重要的军权,大国可用有兵力五千,中等封国为三千,小封国则为一千五,当然,宗王虽有统兵权,但无征兵权,所有的兵力皆有朝廷调拨,诸侯王无命令不可随意出兵或者征兵。

这些限制,就是为了确保皇位一直在自己直系子孙中传递。

只是司马炎刚刚称帝,就面临旁系的挑战,挑战他的就是亲弟弟司马攸,司马炎和司马攸都是王元姬的儿子。

虽说司马炎是西晋开国之君,但西晋建立,却是靠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人打下的基础,尤其是司马师。

而在司马懿心里,司马师才是自己最好的继承人,只是司马师年过四旬却连一个儿子都没有,为此,司马懿将司马攸过继出去。

这可不是简单的维系司马师一系香火,更是安排了此后的权力传承顺序,即自己死后让司马师接班,司马师之后是司马攸接班,如果没有意外,司马昭和司马炎将是旁系的命。

只是司马师没有继承司马家长寿的基因,还没活到五十,就病逝了,按理说,权力应该交给嗣子司马攸,但考虑到司马攸不过十岁,难以撑起大局,为了司马氏的大业,将大权交给弟弟司马昭。

司马昭初掌大权,未免有些根基不足,为此,他多次表示,司马氏的天下乃景王之天下,自己不过是代替他们执掌权力:

天下者,景王之天下也,吾摄居相位,百年之后,大业宜归攸

换言之,司马昭相当于亲借口承认要将权力回归司马师一系。

司马昭当真要将权力交给哥哥一系?虽说司马攸也是自己儿子,但法理上,却是司马师的儿子,百年之后,司马攸在祖庙里祭祀的只能是哥哥司马师而非自己这个生父,所以,这番说辞,就是拉拢司马师一系的人罢了。

司马攸

但不管怎么说,司马攸在法理上的确有继承权。

咸熙元年(264年)十月,在一番博弈后,司马炎被确立为晋王世子,但此时的司马昭已经病入膏肓了,没时间给儿子铺路了。

连父亲都没法解决司马攸一系势力,司马炎登基后,自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确定日后的储君的时候,大臣们几乎一边倒的支持司马攸,尤其是位高权重的卫瓘。

这让一心想让皇位留给自己直系的司马炎很难办,只能拉拢和妥协一帮门阀士族,最终将自己儿子司马衷扶上太子之位。

储君之位既定,争储之事也算告一段落了。

但没想到随着司马衷年纪的增长,智商却停留在孩童时期,江山岂能交给这样的人手上?为此不甘失败的司马攸一系又开始鼓噪换太子,朝廷再度陷入储君之争。

对于司马炎而言,虽说可以立另一个儿子,但这就是自废嫡长子继承制,为日后传承埋下祸乱之根,因而为了皇位传承稳定,这次无论如何都要保住司马衷的太子之位,死保司马衷,就是死保嫡长子继承制。

死保司马衷,就是死保嫡长子继承制

为此,司马炎一方面派名士教导儿子,通过他们,传达儿子贤明的名声,反正宫外也不知道司马衷到底如何。

其次就是为司马衷选太子妃,这次选择的是贾充的次女贾南风。

而贾充长女已经嫁给了司马攸,这么一来,确保贾充不会导向司马攸。但即便如此,司马攸夺位之心热情不减。

咸宁二年(276年),洛阳爆发瘟疫,连司马炎都病得不轻,以至于不少人开始烧司马攸这口热灶,夏侯和等人密谋拥立司马攸为帝,甚至连贾充都没有反对。

要不是司马炎痊愈了,西晋江山将会再度回归到司马师一系。

事后司马炎得知,担心不已,毕竟自己比老弟大十二岁,一旦自己驾崩,以司马攸的威望,必然进入权力中枢,到时候朝臣发觉司马衷能力不行,废立将会毫无阻碍,无论如何,都要清除司马攸一系实力。

为了断绝起继位的念头,司马炎多次下诏让其离开洛阳。

作为宗王来说,虽说可以在封国内一手遮天,在留在洛阳,可以随时探查朝廷动态,更可以接近皇帝,换取权力。

而留在封国内,万一有人诬告自己反叛,自己就完了。

所以,一帮宗王始终留在洛阳,既能接近皇帝,又能遥控封国内的事务。

因而司马攸得知自己要离开京城,说什么也不愿意,更苦苦哀求,不惜借口有病不能启程,司马炎哪管这么多,就派御医去看病,御医岂能不知道司马炎心思?就说司马攸很健康,根本没什么病。

一边司马攸拖着不去,一边各个朝臣都极力反对,尤其是荀勖、张华、羊琇和曹志,其中羊琇和曹志还是司马炎从小长大的好友。

很显然,他们认为司马攸继位自然最好,如果不能,至少当个辅政大臣,将其赶走,岂不是什么都捞不到?

眼看群臣步步紧逼,司马炎开始拿征讨东吴做文章,靠灭吴任命将帅的机会,重组现在的权力格局,将司马攸一系逐出权力中枢,并且任命贾充为南征军主帅。

司马炎对贾充此前的骑墙行为很不满,加上他又极力反对南征,让他当主帅,赢了是对他反对的打脸,输了拿他治罪,横竖都得治他。

太康元年(280年)三月,东吴覆灭,天下重归一统,司马炎获得了巨大的声望,并借此逼迫司马攸去封地。

东吴覆灭,天下重归一统

司马攸无奈,只能回到封国,他知道,这一去,真的什么都没有了,每日忧心忡忡下,很快就吐血而死了。

这下子,再也没人能威胁司马衷的太子位置了,尽管司马衷能力堪忧,但至少为他“生”了一个好孙子司马遹,自己可以极力培养司马遹,让他可以顺利接班。

自己后人问题暂时解决了,但司马炎却高兴不起来,为啥?因为他的江山就是一个烂摊子。

别看司马炎是西晋的开国之君,但西晋本质上承接曹魏,相当于曹魏的另一个延续,曹魏本生的问题,西晋一个都不少。

除此之外,司马炎还面临其他朝代都没有的问题,即“忠心”。

历来王朝都讲究忠孝,但前有司马懿洛书之誓出尔反尔,后有司马昭当街弑君,加上曹魏、西晋之间的两次篡位,对于皇权神圣性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更让儒家建立的忠君信仰的彻底崩塌。

那么如何维系统治呢?只能靠“孝”了,用“孝”代替“忠”,成为西晋统治天下的思想武器,这就导致西晋统面临巨大的统治成本。

但“孝”只能靠舆论,真正治理天下,还需要文武百官,其他王朝可以灌输忠君爱国的思想,但在司马炎这里,这是一条死路,毕竟自己就是一个“乱臣贼子”,还能指望其他大臣能够对他忠心耿耿?

没办法,只能选择笼络了,在曹魏的基础上,继续让渡权力,让一帮门阀士族成为特权阶层,让他们享受奢侈糜烂的生活,以此来侵蚀他们对政治权力的渴望,选官不看能力看家世,真正做到了和门阀共享权力。

让他们享受奢侈糜烂的生活,以此来侵蚀他们对政治权力的渴望

另一方面, 司马炎在各地分封宗室,也是出于监视和管理他们,所谓树藩篱以镇不臣,就是这个道理。

除此之外,司马炎还要面临皇权不稳的问题。

司马炎的权力继承来自曹魏,改朝换代之后,曹魏的一帮老臣依旧占据这高位,而他们早在曹魏立国之初就扎根在朝堂上,司马炎在他们眼里,只是一个小资历罢了,因而司马炎想要坐稳皇位必须得选择一个势力予以制衡。

选择谁呢?只能是外戚了。

虽说东汉的教训就在眼前,但外戚至少因为利益关系会站在自己这一步以回去更大的权力,岳父杨氏,就在在帮自己扩张皇权的时候出了不少力,理所当然成为自己依靠的对象。

当然,这也是司马炎没有办法的办法,宦官势力能用吗?东汉末年的宦官势力,不比外戚大,更何况朝廷都是一帮老资历,想要扶持宦官势力,根本就没用。

扶持大臣?大臣虽然可以重用,但司马氏怎么上位的?还不是靠着朝廷的重用,所以,司马炎要极力避免另一个权臣的出现。

所以在大臣、宦官和外戚势力中,司马炎只能选择外戚。

当然,外戚也是门阀士族,别看现在和司马炎站在一起,但一旦威胁到根本,立马会站在自己对立面,所以,司马炎立国后不能也不敢进行任何大刀阔斧的改革,自己仅仅是逼司马攸去封国,羊琇就选择举兵,可想而知,要是真的做出什么变革,司马炎怕不是时间被废黜了。

一个开国之君要被废黜?这传出去简直匪夷所思。

所以司马炎只能想尽办法在不碰触红线的基础上来解决自己面临的各种问题。

曹魏老臣资历太高?设立八公,除司徒外,其余皆为尊宠虚衔,设三省,以分其权;

司马攸有夺位之心?对门阀士族进行妥协和拉拢,借灭东吴逐出司马攸一系实力;

司马衷能力不行?就极力培养太孙;

忠君之路被断绝?大力提倡孝治天下,腐化门阀士族;

灭了东吴,东吴门阀不听号令?纵容北伐士族对吴地门阀打压;

吴地门阀不满?选择解其兵而用其宗姓,一定程度维护南方士族利益;

士族力量尾大不掉?自己就大封司马宗室,树藩篱以镇不臣;

士族兼并土地?设立占田和课田、户调的制度,阻止他们大量兼并土地;

宗王势力过大威胁皇权?暗中加以限制和监视;

权臣威胁皇权?扶持外戚予以制衡,又让外戚、宗王和大臣达成一个微妙的平衡;

至于东汉持续两百年的少数民族内迁怎么办?直接徙戎必然导致暴乱,继续延续羁糜分化之策;

五胡内迁

可以说司马炎这一生,都在想尽办法解决自己目前遇到的问题,只是每一次解决问题,都会出现新的问题,只能修修补补,确保西晋能够得以由自己掌控。

一代人有一代人该做的事情,司马炎身为开国之君,就是要确立西晋的各项规章制度,以确保皇位的传承,剩下的问题,理应交给后世之君来解决,当然这个后世之君应当是一个如汉文帝、唐太宗、明成祖这样的有为之君,等国力强盛之后填上这些坑。

可惜,司马炎没有这样的后人,两晋这么多年,除了司马炎,居然没有一个有为之君,这就导致司马炎一死,所有被掩盖的矛盾在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彻底爆发。

太熙元年(290年)四月二十日,司马炎驾崩。

永宁元年(301年),赵王司马伦自立为帝,掀开“八王之乱”的序幕,随后五胡乱华,晋室南迁,到东晋建立的时候,距离司马炎驾崩不过二十七年。

司马氏后人的无能最终拖累了司马炎,以至于后世一谈到西晋,都是嗤之以鼻。

客观来说,以司马炎所处的环境和时代,他的所作所为,都算可圈可点。

2 阅读:136

梨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