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嫉妒引发的战国风云

老畅 2024-12-13 10:58:28

须贾带着门客范雎出使齐国,范雎的出色表现得到齐襄王赞许。须贾嫉妒范雎,诬陷范雎通敌叛国。魏国国相魏齐正置酒高会,闻听此事下令捉拿范雎打死,范雎被朋友救走。后来范雎做了秦国丞相,秦昭王决心替范雎出头报仇。于是,因为一个小人物多年前的无端嫉妒,搅动了战国末期混乱的形势;这件事也成了一块试金石,考验着道义、友情、良知。

图片来自网络

魏齐是魏国的丞相,魏国已不是战国初期强横的一塌糊涂的魏国,那时的魏国打的秦国不敢东顾,魏国的丞相发出一句话,秦国也得唯唯诺诺。但如今呢?须贾说秦王要相国魏齐之头,魏王便开始踌躇不决;魏齐闻知此信,立刻弃了相印连夜逃往赵国,依平原君赵胜去了。魏王一定在心里称赞魏齐懂事,他告诉秦王:“魏齐闻风先遁,今在平原君府中,不干魏国之事。”

秦王得知魏齐躲藏再赵国,二话不说,调齐兵马,亲率师二十万,命王翦为大将,伐赵拔三城。见赵国依旧不肯交人,于是骗平原君赵胜到秦国后立即囚禁。派人告诉赵孝成王说:“不砍下魏齐的头,你的叔父(赵胜)就出不了函谷关”。

魏齐只好逃出赵胜住所,投奔宰相虞卿。虞卿抛弃相位,跟魏齐逃到魏国,希望得到信陵君帮助,再逃向楚国。信陵君心中畏秦,不欲纳魏齐,却又念虞卿千里相投,不好直拒,事在两难,犹豫不决。虞卿闻信陵君不肯出见,大怒而去。魏齐听到信陵君不肯接见的消息,一怒之下刎颈自杀了。赵王得知魏齐自杀身亡,取了他的脑袋送到秦国。秦昭王这才放平原君回赵。

图片来自网络

至此,这桩多年前的公案才告一段落。围绕魏齐逃亡,各人的态度很值得回味:魏王听说魏齐逃走,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赵王听说魏齐在平原君府上,不愿因他伤害了赵国利益;信陵君听说魏齐来投,害怕触怒秦王不愿接受。但信陵君的头号门客候灜在信陵君问他虞卿人如何时却说:“人本来就不容易了解,真要了解一个人也不是容易的事。那个虞卿脚踏草鞋,肩搭雨伞,远行而到赵国,第一次见赵王,赵王赐给他白璧一对,黄金百两;第二次见赵王,赵王任命他为上卿;第三次见赵王,终于得到相印,被封为万户侯。魏齐走投无路时投奔了虞卿,虞卿根本不把自己的高官厚禄看在眼里,解下相印,抛弃万户侯的爵位而与魏齐逃走。能把别人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来解决的人,如今他来投奔您,您还问'这个人怎么样'!”

图片来自网络

“虞卿者,游說之士也。”《史记》非常突兀的介绍,出生年月、哪国人等等都没有记载,见了赵王三次被封为宰相,万户侯。虞卿是合纵的坚定拥护者,他主张暴力抗衡强秦,联合楚、魏、韩合力制约秦的蚕食扩张,在他担任赵国宰相期间,他料定秦王最担心的是列国合纵,所以建议赵王派人携带贵重礼品去楚、魏等国,请他们出兵相助,赵王不听;他料定秦王约平原君赵胜“十日之饮”不怀好意,建议不去,赵王不听;他主张不给秦国土地,而把城邑送给齐国,与齐结盟,结果秦国很快派使臣来赵国商谈和好事宜。就是这样一个有才华的人,将相位弃如敝履,陪着得罪秦国宰相的魏齐四处逃亡,为什么呢?是他与魏齐特别交好,还是有其他特别关系?

魏齐和虞卿并无特别关系,《史记》记载,虞卿见赵王时“躡蹻檐簦(穿着草鞋,背着斗笠)”,他应该是平民出身,家庭不富裕;魏齐出身贵族,出事后并不是直接投奔的虞卿,因此二人应无交集。魏齐首选逃难的地方是平原君,后来之所以找虞卿,按《史记》字面意思,似乎还不是投奔他,而是希望他去说服赵王不要屈服于秦国压力。这样就更好理解虞卿为什么不顾一切抛弃相位、爵位陪着魏齐逃亡。

虞卿的选择我个人猜测有以下几个原因:一、虞卿觉得魏齐穷途末路来投奔自己,自己却无能力在赵王面前护住他;二、自己合纵抗秦的政治主张在赵国无法实现,赵王虽然信任自己,但面对强秦往往不敢作为;三、希望借魏齐的逃亡宣扬秦的暴虐,激起天下义士愤慨,共抗强秦;四、以自己的行为树立一个道义楷模,影响和团结众多志同道合者,实现合纵抗秦的政治主张。但信陵君的犹豫使他的信念彻底破灭,信陵君一直以贤名闻于诸侯,如果他都不敢扛起这面大旗,其他的诸侯要么昏庸无能,要么胆小怕事,要么明哲保身,怎么会支持他合纵抗秦呢?所以失望之下,“不得意,乃著書,上採春秋,下觀近世,曰節義、稱號、揣摩、政謀,凡八篇。以刺讥国家得失,世傳之曰虞氏春秋(不得意,就著书立说,采集《春秋》的史实,观察近代的世情,写了《节义》、《称号》、《揣摩》、《政谋》共八篇。用来批评国家政治的成功与失败,世上流传,称为《虞氏春秋》)。”

0 阅读:46
老畅

老畅

从历史看现实 以现实观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