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月亮精讲《传习录》(71)

心学之知行合一 2023-11-15 10:11:55

原文:

圣贤论学,多是随时就事,虽言若人殊,而要其工夫头脑若合符节。缘天地之间,原只有此性,只有此理,只有此良知,只有此一件事耳。故凡就古人论学处说工夫,更不必搀和兼搭而说,自然无不吻合贯通者。才须搀和兼搭而说,即是自己工夫未明彻也。

近时有谓“集义”之功,必须兼搭个“致良知”而后备者,则是“集义”之功尚未了彻也。“集义”之功尚未了彻,适足以为“致良知”之累而已矣。谓“致良知”之功,必须兼搭一个“勿忘勿助”而后明者,则是“致良知”之功尚未了彻也。“致良知”之功尚未了彻,适足以为“勿忘勿助”之累而已矣。

若此者皆是就文义上解释牵附,以求混融湊泊,而不曾就自己实工夫上体验。是以论之愈精,而去之愈远。文蔚之论,其于大本达道,既已沛然无疑。至于“致知”“穷理”及“忘、助”等说,时亦有搀和兼搭处。却是区区所谓康庄大道之中,或时横斜迂曲者。到得工夫熟后,自将释然矣。

\ 精 讲 \

圣贤论学,一般都是随时就事,针对性的,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事情、不同的对象说法是不一样的,虽言若人殊,但是功夫的头脑、宗旨和纲领,若合符节,这是一致的。

因为天地之间,人性是共通的。天命之谓性,性是共通的,天理是一致的,人类共享的,只有这一个良知,良知是大家有的,因为它是天理,只有此一件事耳,虽然对象、时间、地点不一样,但原理是一样的。

所以说古人论学,说到功夫,自然无不吻合贯通者。你没有必要搀和兼搭,一搀和兼搭就乱了,就说明自己的功夫不明确、不彻底。

近时有谓“集义”之功,必须兼搭个“致良知”而后备者,这就说明他对“集义”之功尚未了解透彻。你“集义”之功尚未了彻,你再说“致良知”,反倒是添麻烦、添乱。

“‘致良知’之功,必须兼搭一个‘勿忘勿助’而后明者,则是‘致 良知’之功尚未了彻也。”“‘致良知’之功尚未了彻也,适足以为‘勿忘勿助’之累而已矣。”像这样的,都是在文义上搅和,解释牵强,以求混融湊泊,都是因为没有在自己身上体证,没有在自己内心里着实用功,而是在文义上穿求,所以他们论得愈精,他们离正确的标准就愈远。

王阳明说,文蔚之论,大体上很正确,本达道而且沛然无疑,养我浩然之气之后的沛然状态,是正确的而且底气很足。就是说到“致 知”“穷理”及“忘、助”等说的时候,你也有搀和兼搭处。“却是区区所谓康庄大道之中,或时横斜迂曲者,到得工夫熟后,自将释然矣。”

你虽然上了康庄大道,但是你还是免不了遇见岔道,走过小弯路,等到功夫成熟后,自己的小毛病就会去掉。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