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李长春从领导岗位上退休。当年11月,北京紫檀博物馆展出了他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亲手制作的陪伴了他近40年的两件家具,让参观者大开眼界的同时又不禁好奇:作为原中央政治局常委,这么大的领导,竟然也会自己做家具?
李长春为何会做家具暂且不说,我们先来看看他做的家具。
送到博物馆的两件家具,一个是衣柜,另一个是书柜,均由李长春亲手制作。虽然用的并非名贵木料,但造型端庄,做工讲究,一看就是精心制作的。
衣柜高约1.6米,左侧是一面扇形梳妆镜,大小、高度适中,镜子下面有一排储物格;右侧是一面长方形的穿衣镜,整体形状虽为长方形,但顶部用弧线代替直线,凸显了几分灵活。4个抽屉均匀分布在两面镜子下,错落有致。衣柜上最为突出的部分,是储物格玻璃门上的两只手绘喜鹊,它们立于蜡梅枝头,昂首相对,相映成趣,成为点晴之笔,为衣柜增添了不少灵气和喜庆。衣柜虽有年代感,但在当时却是最时髦的家具样式,如今依然有不少人在用。
与衣柜相比,书柜则线条流畅,造型自然,没有任何多余的图案或装饰物。书柜高约1.5米,共4层,上面3层是陈列层,装有玻璃门;最下面一层装有对开门。书柜底座为“八”字形支架,让它能够在长期使用中保持稳定性。
博物馆办公室主管孙百珍介绍说,这些家具是原汁原味保存下来的,现在依然色泽鲜亮,表面已形成包浆,并未做过其他处理。
孙百珍说,这两件家具是2013年5月送到博物馆的,可见李长春使用它们近40年还没舍得丢下。而它们的历史,则要追溯到上个世纪。
1968年,24岁的李长春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沈阳市开关厂做技术员,这一干就是8年。
虽然吃了“公家饭”,但刚毕业的李长春什么都缺,最起码的一点,就是衣服没地方放。李长春不舍得买,也没钱买,就产生了自己做家具的念头。
当时大家都穷,工厂也考虑到职工的实际困难,经常会把包装机器的木料分配给职工用来生火做饭。李长春就把零碎的木材用来做饭,大块木料则留下来,供自己做家具练手用。
一段时间下来,他的家具竟然做得有模有样了,不仅给自己做了衣柜书柜,还帮工友做了不少家具,成为厂里有名的“小木匠”。
孙百珍说,虽然这两件家具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但仍能正常使用,抽屉、拉门也都抽拉自如。这其中的奥秘,就是李长春在制作过程中尽量少用钉子,而是大量使用榫卯结构。这样的家具不会轻易松动变形,可以使用更长时间。
孙百珍说,和博物馆其他展品相比,这两件家具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它充分体现了在物资贫乏的年代,劳动人民勤劳肯干的精神,为中国传统文化留下一抹记忆,也让现在的年轻人能更好地感受和继承。
李长春说,自己是地地道道的关东人:祖籍辽宁大连,生在吉林,读书在哈尔滨,工作在沈阳,名字叫长春,几乎把东北“过”了个遍。
大学毕业后,李长春在沈阳开关厂工作20多年,在那里,他找到了自己的终生伴侣——同班同学张淑荣。
李长春说,妻子的父亲是吉林伊通的一个普通农民,并不是有些人说的那样什么中央某领导的爱女。不过妻子虽然出身农村,但她刻苦好学,大学期间表现突出,比我入党还要早。
李长春作为地道的关东人,给人的印象是朴实、直率中不乏机警和幽默。在开关厂做技术员时,人们夸他寡言少语,踏实能干;后来做了市电器公司副经理、经理,一直到沈阳市委书记,人们对他这种朴实的印象都未曾改变。
1983年,李长春担任沈阳市市长,上任之初,他说,如果我在任期内不为沈阳人民干几件实事,我就还回去当我的电气工程师。
短短3年间,李长春在沈阳这个工业城市做了一系列大胆的举动——推行破产法,试行租赁制,开办证券市场,出台劳动合同制……。
种种举措,激起改革传统思想的浪花,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沈阳市市长武迪生说:“长春同志为沈阳改革立下了汗马功劳。”
1985年6月,李长春任辽宁省委副书记,1986年7月,42岁的李长春任辽宁省代省长,成为全国最年轻的省长。
成为省长后,李长春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了。他不仅掌握着全国最大的工业基地,而且在改革开放中又推出一系列最早最先的试验,成为媒体和记者追逐的“明星”领导。
1986年底,李长春因在辽宁的一系列改革举措而蜚声海内外,被推举为《半月谈》全国十大新闻人物之一。当记者请他谈谈辽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情况时,他谦逊地说,改革是几代人的事业,我只不过是跑完了接力赛中的一棒而已。
1990年,李长春离开辽宁,担任河南省委副书记;1992年,又升任省委书记。在河南的8年间,他和省委一班人每年平均深入基层调研达110多天,走遍了河南的山山水水。
1997年,李长春入选中央政治局。1998年2月21日,李长春出任广东省委书记。2002年~2012年,李长春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2013年,李长春从领导岗位上退休。
那时的干部都好有才,我同事她爸爸是副县长,家具之类的也是自己做的
尧山大佛了解一下
正国
好廉洁啊
手艺不错
你当别人都是撒的吗
阿彌陀佛,廉潔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