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施建勇
1991年11月份,我们一家三口从南京乘火车经广州站中转来到深圳。因为我的书籍很多,装了四只木箱,加上我们的生活用品,一共七八个大箱子,因为是跟车托运,没有联运,在广州中转时必须到行李处领出重新办理托运。
转车的时候,我看着行李处的一大堆木箱纸箱,一时陷入十分窘迫的境地,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直接有了一种完全未知的迷惑,最后还是车站一位工作人员好心伸出援手,帮我用手推车拉过去办了手续,否则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多少年过去,至今还对这个好心的帮助心存感念。
▲90年代的深圳火车站
晚上七点多终于到了罗湖火车站,好在曾局长和邢教授都来接站了,这次很顺利,取了行李,立即开向沙头角。曾局长经过协调,将我们的住处安排与文化站的周先生一家同住。这是一套三居室住房,我家三口是后来者,只能住在一间十多平米的房间,共用厨房和卫生间,这在当时的内地也还是说得过去的,但妻子的心理落差相当大,曾局长只能安慰说新的住房已经建好,很快就要分配了,这样的过渡状态不需要很久的。
接下来的几天到医院办理了入职,又到公安分局办理了户口,给女儿办了幼儿园入学手续。关于妻子的工作问题,曾局长和医院赖院长都说可以在医院院办或收费处工作,也可以由他们协调,在区政府所属单位工作。我考虑了一下,觉得都在一个单位未必合适,这样就由曾局长请示领导,安排到了一个事业单位工作了,算是解决了一个重要问题。
安排好了安家生活问题,接下来就要进入工作状态了。周六下午的学习日,区政府办公室吴主任、人事局一位副局长和卫生局曾局长带我一起到医院参加院办公会,算是一个小型的见面欢迎会,吴主任的讲话给我印象很深,他说全国的改革开放正在迅猛发展,我们沙头角是特区中的特区,将来的定位一定是高标准高要求,各方面先行先试,引进人才是重要举措。
他们说施博士是我区引进的第二位博士(我听邢教授说过,前一位也是今年来的江西大学的曾博士,生物工程专业的),将为我区的医疗卫生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区领导对施博士开展工作寄予厚望,并尽量提供条件,也希望大家给予支持配合。说实话,吴主任的讲话让我感受到信任和温暖,但更多的是有了一份莫名的压力感。我开始考虑将来应该如何开展工作,才能对得起这份信任。
▲现在的沙头角医院
沙头角人民医院中医科有十多位医生,都是广东本地人。这天下班后,赖院长将他们召集在一起,我和他们一一见过后,他们都很和蔼客气,但他们在交流时说的广东话我是一句不懂,觉得这可能是一个很大问题,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
院长问我,对未来的工作有什么想法,我觉得第一步还是走向临床,临证看病,只有脚踏实地,通过接触病人,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才能不负所望,实现价值。几天以后,我开始出门诊。后来的事实证明,熟悉当地人文语言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
【作者简介】
施建勇,男,1959年5月生,中医博士,药学博士后。师承南京中医药大学原校长、国医大师周仲瑛,在海内外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40余年,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7项,国家医药专利15项,著述100余篇,对类风湿、痛风、糖尿病、结肠炎等拥有独特解决方案,喜欢中医的朋友请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