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三国志》 注引《襄阳记》载:
“罗宪(亦称罗献),字令则(襄阳人)。父(罗)蒙,避乱于蜀,官至广汉太守。(罗)宪少以才学出名,年十三能属(著)文。后主(刘禅)立太子,(宪)为太子舍人,迁庶子、尚书吏部郎,以宣信校尉再(出)使于吴,吴人称美焉 ”。
罗宪,也叫罗献,字令则,荆州襄阳人。其父罗蒙,因避乱而逃到西蜀,后官至蜀国广汉太守。罗宪少年时就因才学而闻名,十三岁时就能写文章。师从谯周,谯周的门生都称他为子贡(孔子贤弟子之一)。延熙元年(238),蜀后主刘禅立长子刘璿为太子,命罗宪担任太子舍人,后历任太子庶子、尚书吏部郎、宣信校尉。曾两次出使东吴,其才华风度被吴国人所称颂。
258年,当时后主昏庸,耽于玩乐,不理朝政,尚书令、镇军将军陈袛病故,遂由宦官黄皓专权,满朝文武大都巴结、趋附权阉黄皓,罗宪秉性骨鲠正直,不媚流俗,独持正道,从不谄媚、趋奉黄皓。黄皓憎恨罗宪,便将他贬为巴东太守。当时黄皓心腹、右大将军闫宇都督巴东,他命罗宪担任领军,做自己的副手。
263年(景耀6年),曹魏权臣司马昭派钟会、邓艾统军伐蜀。钟会大军被姜维阻抗于剑阁关时,邓艾另辟蹊径,率万余健儿穿越700里无人阴平险道,逼降蜀江油关守将马邈,旋在绵竹击溃成都御林军,阵斩蜀汉卫将军诸葛瞻(诸葛亮子) 以及黄权、张遵、诸葛尚(瞻子亮孙)等将领,长驱直入,直扑成都。
就在魏军大举进攻成都时,右大将军闫宇奉命率军西援,留下两千将士,令副将罗宪率领镇守永安城。不久听闻邓艾兵临成都城下,城中秩序崩溃,永安城中骚动,人心惶惶,长江边各城镇的长官纷纷弃城而逃,罗宪将一个声称成都溃败的人处斩,城中官民方才安定。
不久得到后主刘禅献国降魏的确切消息,后主敕令罗宪投降的敕书也随之送至,罗宪悲愤,率部临都亭(号泣)三天。
血战永安东吴听说盟友蜀汉败亡的消息,派将军盛宪、谢询率军溯江而上、水陆俱进,向西疾行,明面上声称救援盟国,实际是要袭夺蜀之巴东。吴军抵达巴东永安后,盛宪、谢询假欲招降罗宪,以合纵之策说服他,求借城门一用,想趁机偷袭罗宪,夺取巴东。罗宪命参军杨宗唾骂吴军道:“吴狗!城中一捧土都休想得到,何况是城门呢” ?罗宪召集众将商议道:
“本朝倾覆,吴为唇齿,不恤我难而徼其利,背盟违约。且汉已亡,吴何得久,宁能为吴降虏乎......”!《襄阳记》
我国覆亡,东吴是唇齿之邦,不体恤我们的灾难,却背盟违约、趁乱求利,今主上已经投降于北方(指魏国) ,臣子还能去东边(指东吴)求福吗 ?况且季汉已亡,吴国岂能长久,我等岂能投降吴国去当降虏!
罗宪还激励将士道:“如今咱们困守孤城,百姓无主无靠。吴人胆敢趁乱派兵西进,应与其决死一战,以定士民之心”。
将士们表示愿意听罗宪指挥。于是趁夜衔枚出军,大破盛宪部吴军,毙敌无数,接着退入城中固守,派人赴成都向钟会表示归降曹魏,随即整治铠甲,修葺城防,以节义砥砺将士,永安军民受其感召,纷纷表示愿意为之效命,与城共存亡。
死守孤城264年,成都发生了钟会、姜维叛乱事件,邓艾先死于监军卫瓘之手,钟会、姜维皆被乱兵所杀,乱军趁机烧杀抢掠,益州大乱,许多城池陷入无主状态,吴国又起兼并蜀地之志。
当时有魏军镇守巴东郡,吴军很难通过,于是派抚军将军步协率军西攻永安,罗宪率部在长江边用弓弩阻击吴军战船,箭矢如雨,吴军纷纷中箭落水, 但却不能阻挡吴军大船成功闯关, 罗宪见情况危殆,便派参军杨宗突围溯江北上,向魏安东将军陈骞告急 ,又将文武印绶送到洛阳交给曹魏实际掌权者司马昭,杨宗留下为人质,以表诚意。
步协督军围攻永安城,罗宪率部浴血抵抗,击退吴军,旋即趁夜主动出城作战 ,大破猝不及防的步协军,吴军死伤颇重。
264年2月,吴帝孙休听说步协惨败于永安,大为震怒,又派东吴名将、镇军将军陆抗率三万大军增援,与盛宪、步协、征西将军留平等合兵共同围攻永安城。罗宪坚守永安长达6个月,几乎天天浴血奋战,救兵迟迟未到,城中守军与士民大半都染上了瘟疫,伤者也得不到妥善救治,粮食也将耗尽。
有人劝罗宪突围向南奔牂牁道至南中(今云南) ,或向北突围到上庸,可以保全将士性命。罗宪正色道:
“夫为人主,百姓所仰,危不能安,君子不为也,毕命于此矣”《襄阳记》!
安东将军陈骞知道后,将罗宪的话转告给司马昭听,司马昭颇为感动,于是派荆州、豫州的军队前去救援。
当年7月,曹魏荆州刺史、护军将军胡烈率步骑两万攻打荆州重镇西陵以牵制吴军、救援罗宪,吴军主将陆抗担心腹背受敌,便撤围退军回到东吴境内,自此,永安之围得以解除。
永安破围后,司马昭以魏帝的名义拜罗宪为陵江将军,封万年亭侯。不久东吴武陵郡叛吴降魏,又命罗宪监巴东诸军事、领武陵太守、持符节。
270年(晋泰始6年),罗宪病卒于任上,追封安南将军,追谥烈侯。
【插图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