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娇惯教育

渤晨谈商业 2024-03-21 19:30:44

聊聊教育问题,最近老是看到谷爱凌是美式教育,然后贬低中国的中式教育的,其实皮总对中国的教育研究不深,但是我对美式教育可是很有发言权的,因为我的小侄子就是美式教育长大的。

而且中国在近年来“寒门再难出贵子”的社会心理背后,是人们不再相信底层通过教育逆天改命,资源分配的不平等让差距越拉越大,通过文化资本的传承,精英实现自我复制,阶层逐渐固化,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这种教育阶层遗传的现象鞭辟入里,却也令人绝望。

但是美国曾经应以自豪的美式教育,已经越来越魔怔了,因为20世纪90年代直到今天,美国可是独步天下,所以当时兴起了绝对保护主义的美式教育大旗,那就是主张学生绝对不能受到任何形式上的伤害,没错,物理方面和精神层面的都不行。

就这样,娇惯教育在美国持续了差不多三十多年,孩子可以仅仅因为一顿早饭不好吃而报警告自己的父母监管失责,学生可以选择自由安排自己的课程甚至国家保护他们自由罢课的权利,这就是美国现在仍然在发生的事,不提由于各种心理问题引发的校园枪击,为什么冷战时代的美国没有如此多的校园枪击事件呢?

本质上是因为之前冷战时期美国的教育还没有跑偏,甚至很多州允许学校体罚或者规训过于顽皮的孩子,而苏联解体了以后,美国的教育彻底魔怔了。

当然本文也会对比中式教育里的越来越娇惯的倾向,不过如果看到了真实的美国教育,我相信大家也就不会纠结于谷爱凌到底是美式教育还是中式教育了。

一.花生过敏症

喜欢看美剧的同学对这个过敏可能不陌生吧,2021年美国14%的18岁以下青少年都患有这种针对坚果类食品的过敏,全球独一份,其他国家差不多0.01-0.03%的青少年会有这个疾病。

为什么只有美国的孩子喜欢这个病呢?

因为美国自从1994年立法通过了《远离花生草案》,在中小学生的推荐食谱里剔除了花生等坚果类食品。

其实稍微有一点点过敏学知识的人都知道,人体的免疫系统在成年之前,都是会自我学习的,只需要多接触,多摄入某些轻微过敏食品,久而久之过敏就会自己消失,然后你的身体习惯了以后,一辈子都不会再过敏了。

当然,严重的自体性免疫病还是要严格控制过敏源的。

举这个花生过敏症的例子,皮总就是想从侧面告诉大家,花生是优质坚果类食品,在人类的食谱上出现了超过300万年,优胜劣汰,吃不了花生的人的基因和DNA早就被淘汰了,那为什么美国人患病率如此高呢?

还是因为娇惯教育。

美国国内的教育界在90年代达成了共识:

一:保护孩子,不让他们受一丁点伤害,担心童年创伤会毁掉他们的一生。

二:鼓励孩子们永远相信自己的感觉。

三:告诉孩子世界上的人,不是好人就是坏人,要不惜一切保护自己。

怎么样,是不是很眼熟?为什么如今的美国人在世界舆论里的形象总是如此蛮横无理,似乎所有国家都欠他钱一样,明明没有什么贡献反而觉得自己始终站在道德高地?

因为这几代美国人的教育就是如此啊,鼓励他们相信自己,坚持白左那一套救世主理论,如同花生过敏症一样,过度的保护孩子,甚至从小不给他们吃花生,在如此环境里面长大的孩子反而会因为没有挫折教育,更容易得心理疾病,加上美国不禁枪,2020年全美校园枪击数量比1990年高了130倍,而且未成年枪手的比例增高至37%

二.J.K.罗琳被开除作者席

今年是哈利波特20周年,万万没想到,原著作者竟然被出版社,读者和作家协会联名封杀了,如果今年不是2022年,我似乎还以为自己活在200年前,我大清大兴文字狱的年代。

对“自由”言论的封杀,恰恰就是美式教育里坚持娇惯孩子的因,结出的果。

罗琳什么都没有做错,她是保守的英国女性,仅仅因为她坚持当生理性的女性时,就被美国互联网上的性别团体盯上了。

那些键盘侠们,认为她其实是在划定“女性”边界,由此跨性别群体必然会遭到排斥,即使罗琳反复强调自己支持她们的权益和选择,但她却忽视了如果不能进入这一文化象征领域,跨性别群体就会始终是无法被命名的。而无法命名就意味着不存在。

是不是很魔怔?但这就是现在的美国,仅仅因为这个问题就抹杀了一个伟大的作家所做出的一切贡献。

因为这些群体认为罗琳的言论伤害了自己的心灵,甚至某些激进的团体还给罗琳寄出了炸弹邮包,各种人身攻击。

我反正没看出罗琳的推特有什么问题,她只是在强调自己的性别是女的,这有错吗?

基于美国教育部青少年群体的调查数据,2005年至2012年间,有些趋势相当积极:生在互联网世代的青少年不爱喝酒了,也不怎么抽烟;开车上路时,他们相信,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就连初次性行为的年龄都向后推了,没错,跟美国垮掉的一代相比,美国青少年初次性行为的平均年龄推迟到了17岁。

他们更少叛逆,更不快乐,并且对进入成年毫无准备,“现在18岁的孩子,其举动像极了过去15岁的孩子”。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群体要求更多的保护,在他们的事务和人际冲突中需要成年人更多的介入,而且更容易被互联网的二元对立给带偏激。

从小就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那么在互联网上看到不同的观点的时候,这些青少年必然怒不可遏,对于这些敢于“忤逆”自己的人,他们可不管你是什么身份或者地位,一窝蜂得冲上去语言攻击,甚至是现实中大打出手都算轻的,网络暴力甚至逼得人自杀的案例比比皆是。

三.中国有娇惯教育吗?

由于中国城市严格的独生子女政策,90后,00后有不少都算是家里的小皇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加上爸爸妈妈,一共6口人,围着一个孩子转,难免会由于隔代亲的缘故,造成更多的娇惯。

但是好在中国的学校教育里面,没有如同美国教育一样跑偏了,我们的严苛的应试教育可不保护那些懒学生的脆弱心灵,所以这一点上,中国学生的整体素质更加优秀。

不过也有很多中式教育的问题。

在以前的中国传统社会当中,身份之间的对立并没有那么严重。我一个富人家的家庭,也可以接纳一个穷人家的小孩在家里住,还可以吃我的、跟我孩子一起玩,不像今天,有一种人为的对立。我们把好学校和差学校、好小区和差小区分隔得太明显了,富有的小区通过栏杆进行物理区隔,进而完成文化意义上的区隔。

还有诸如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问题,也是社会层面上的教育歧视。

很多早早成为大城市里的中产阶级父母们以为,把穷人家的小孩、穷人文化给隔绝了,自己的孩子就能成功长大。

但恰恰相反,一个中产家庭或一个富人家庭的小孩,他想成长得更好的话,是要了解这个世界的多样性的,他要通过他人、通过穷人家小孩的成长经验,来间接体验苦难,并且生成同理心。这样即使这些小孩长大后,相互之间可能仍然有经济意义上的差距,但他们依然可以做好朋友,依然可以是一个和谐社会。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里,下一代孩子的教育是第一位的,皮总之前就提起过我的同事不惜戒了烟让他的儿子报兴趣班,就体现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观念。

但是同样的,中国的互联网一代,也更加容易产生自杀,自残倾向。

2017年,武汉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湖北省社会心理学会在武汉3所高校进行了一项名为“大学生挫折教育项目”的调研。数据显示,5.6%的受访大学生在面对重大挫折时有过攻击和轻生念头,调研组专家原本预计这个比例应该不会超过1%。

所以适度让孩子们接触社会的毒打,甚至是更多的恶意,有助于他们走向更好的人生。

结语

其实通过对比中式教育和美式教育,如果不把侧重点放在知识的传递这一过程上看,其实美国现代教育是在过度保护放大了孩子们的恐惧,使他们更难成长为可以自我管理、自力更生的成年人,那也将意味着西方社会,难以避免得会充满“巨婴”。

皮总还记得我小时候很喜欢的《丁丁历险记》,已经彻底远离了现在10岁以下儿童的读物推荐,仅仅是因为历险,我们从前的儿童读物,一个主要的题材就是“历险记”,孩子摆脱大人的看管,成长必然要历险。

现在呢?学校担心安全隐患,早已隔绝了这种论调,同样消失的还有春游和秋游,仅仅是因为出来了事情,下至老师,上至教育局,都吃不了兜着走。

这么看来,再过几年,我们是不是在步美式教育的后尘呢?

0 阅读:0

渤晨谈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