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退出舞团的原因是结婚生子,后来成为了一名珠宝店老板。尽管如此,他对年轻时在舞团的美好时光始终念念不忘。
晚年退休后,他发现曾经的舞伴因丧偶而郁郁寡欢,便萌生了和她一起重组舞团的想法,希望他们能够像年轻时那样,充满激情地再次舞动人生。人生漫长,他们还有很多时间去体验、去冒险。
CINCIA是舞团的核心人物,富有冒险精神和乐观态度,总是行动力十足。如果没有她,舞团很难凝聚在一起。
和她性格相似的“我”后来成为了CINCIA的干女儿,CINCIA曾开玩笑说,“我”比她亲生女儿更像她。
2.灵感之源:科比的活力人生和导演的介入纪录片《女人的世界》中90多岁高龄的舞者科比,展现出令人羡慕的生命活力。影片前半部分,导演的存在感并不强。
直到影片中段,科比的先生Stephen对着镜头谈及生命的意义,并提到导演的出现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了活力,观众才开始意识到导演的存在。之后,导演的戏份逐渐增加,甚至出现了导演的镜头,记录了导演陪伴舞团巡演的点滴,以及导演对老年生活产生的重要影响。
3.跨越时空的舞步:古巴唐人街的寻根之旅最初的拍摄围绕着舞团成员的生活展开,很快,彼此建立了相互了解的关系。舞团成员提议前往古巴,这令人感到惊讶又兴奋。
在古巴的唐人街,了解到曾经华人戏院舞台开放巡演的历史,以及后来由于历史和政治原因导致这种文化交流中断的过往。古巴革命后,华人不能经商,唐人街逐渐衰落。
重新激活这个尘封半个世纪的舞台的想法,令人激动不已。
这次古巴之行奠定了整部电影的基础。首日的拍摄结束后,便意识到了这部电影的重要性。
影片的结构可以被描述为歌舞公路片,跟随老年舞团的巡演之旅,从美国出发,走向更广阔的华人世界,包括古巴和中国。通过展现他们的现状和过去,观众可以了解他们的青春回忆和生命暮年。
4.身份认同的镜子:在交流中相互映照影片后半段,拍摄者与舞团成员之间相互映照的关系也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最初并没有这样的计划,但在相处过程中,拍摄者意识到自己像一面镜子,不断地帮助舞团成员重新审视自己的华人身份。
5.跨越时空的旅程:探寻华人身份认同的宏大世界影片以科比与其父母辈的回忆为线索,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旅程。尤其是当他们一同踏上古巴的土地时,眼前的景象和所见所闻,无不唤醒了科比父母辈深藏的记忆,这些记忆延展至越剧文化——这项对他们而言无比重要的文化载体。
在旅程的后半段,这种文化和身份认同感愈发凸显,尤其是在中国,这种感受变得更加具体而详尽。因此,影片呈现出一种双重时空的旅行体验:一方面是当下的旅程,另一方面则是深入探索华人身份认同的宏大世界。
6.唐人街的相遇:连结与疏离的交织在北京出生长大,后来移居美国的经历,也引发了对身份认同的思考。初到美国唐人街,见到那里的华人群体——大多是第二代、第三代移民,虽然与中国有着深刻的文化联系,但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不讲中文,与中国日常生活的联系也十分薄弱。
这种景象引发了对连结与疏离的思考。
7.调研与共情:跨越时间与身份的界限在拍摄过程中,对特定群体的调研至关重要。摄影搭档曾表示,这些调研可能最终不会体现在影片中,但深入了解他们的世界仍然非常重要。
在拍摄“女人世界”项目以及其他项目时,正是因为对拍摄对象所处时代的充分调研,才得以进入更长的时间轴,暂时忘却彼此之间的差异,甚至有时会忘记自己是一个比他们年轻的大陆华人。这种身份差异在两年的拍摄过程中经常被淡忘,仿佛在更长的时间轴和更广阔的世界版图中共同存在。
8.搭建桥梁:寻找共通之处与理解差异创作的出发点在于搭建桥梁或寻找连结。尽管经历和背景不同,但人类有很多共同之处。
大家生活在同一个时空下,无论经历如何不同,至少此时此刻,我们都在这个地球上。比起差异,更愿意关注彼此的相同之处,尽管差异确实存在。
科比的父亲曾告诉他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故乡,而科比也牢牢记住了这个名字,并在影片中用粤语坚定地说出自己是广东开平迪海镇的人。这简单的几个字,对他们来说,却蕴含着复杂而深远的情感。他们说的中文非常有限,有些只能用粤语讲述简单的事物,例如食物。
9.古巴华侨:被遗忘的历史与执着的文化记忆影片中关于古巴华侨华人群体的部分令人印象深刻。在进行一些与拉美相关的研究时,了解到古巴曾经拥有非常多的华人移民,是西方世界早期建立的移民群体之一,人数一度在拉美世界位居首位。
但如今,许多华人已至耄耋之年,在古巴民族历史中逐渐被遗忘。这部分群体的来源与美国的排华法案有关。
当时,许多华人无法忍受不公平的待遇,选择迁往古巴奋斗人生。这段历史几乎被掩盖。影片让观众看到了这群仍然生活在古巴的华人,并感受到他们对于文化记忆的执着,这尤其令人动容。
你能看到他们的面相其实已经是混血了,或者是他们的家族当中可能已经有其他族裔的人,但他们依然在练习唱粤剧,依然穿着粤剧的服装。这是我觉得非常动人的一点。
你也能从戏院的舞台和他们的表演当中看到那种失落的眼神,其实是对一种失落的族群或失落的文化的一种追忆和感伤。所以我很好奇,从你18岁到英国留学时就有这样的兴趣,这些年你在不同的国家生活、创作,也去接触了不同的移民群体。
在这部影片中,你紧密地跟踪了在加州和古巴的华人移民群体。对于你来说,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吗?或者你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华人群体的不同面貌?
先说哈瓦那吧,了解到哈瓦那曾经唐人街的繁华时,我非常震惊。首先,我先到了这个地方,回去后查更多资料时才知道唐人街曾经的样子。如今,如果你去古巴哈瓦那的唐人街社区,你基本看不出来这里曾经是唐人街了。
首先华人已经很少了,留下来的基本都是耄耋之年的老人,可能剩下二三十个。这是一个完全走向衰退的社群。街边的建筑也是,你基本看不出来曾经是唐人街的样貌。
但如果你看唐人街的那个区域范围,会发现这个范围其实非常大。查看档案,你会发现曾经这里有5家戏院,很多宫锁,很多餐厅,华人在这里曾做过很多营生。
这一切随着古巴革命后不可再经商,华人大部分是经商的,所以他们开始试图逃到其他地方,这是非常悲惨的经历。
还有一个地方令我震撼,哈瓦那有一个华人公墓,位于主要墓地旁边。它很小,一进去会看到几个较大的家族墓区,再走到一个地下区域,那真是非常悲惨的景象。基本上有很多骨灰盒放在那里,平时也没太多人管。
当时有一个研究者偶遇我们,说可以带我们去看。下去后看到很多盒子没盖紧,可以看到人骨在里面。每个盒子上几乎都写着这个人的名字和家乡,具体到台山某地某村。
但因为华人没法经商,走投无路,很多人到最后客死他乡,孤独终老,连个像样的墓穴都没有。家乡的名字依旧在心中,最后写在遗骨的盒子上,这非常令人心痛。
影片中还有一个有趣的点,科比的家人,科比年轻时他的父亲回到中国,再也没回美国。后来科比和他的姐姐继续在旧金山生活,打拼人生。
像科比父亲那一代华人大部分都想衣锦还乡,哪怕出了国,也一直给家里寄钱。像江门,现在你去看,当年建有很多碉楼,融合各地建筑特色与文化,非常值得研究。
这些房子归属权复杂,盖房子的人无法回国,在国内有部分亲戚。而当时很多华人,男的移民出去,国内有妻子,出去后可能有第二个太太,一直给国内大太太寄钱。在国外生的孩子,有些甚至不知道国内有大太太的存在。
我拍了个短片,因为拍女人世界整个过程比较长,有更多调研基础。我拍了5个短片,其中一个故事关于这样一家人。
所以我试图在片子里把这个广东一家人和旧金山的一家人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