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B站世界读书日特别活动之际,与罗翔老师、韦青老师以及商学达老师一同探讨“ChatGPT时代,读书是否还有意义?”这一主题,颇有感触。往年我们还在纠结纸质书和电子书的优劣,而今年ChatGPT的出现,似乎预示着时代的巨变,令人惊叹。
一、技术的焦虑与人性的本质罗翔老师首先指出,对意义的追寻本身即否定了虚无,因此读书的意义毋庸置疑,关键在于如何阅读。韦青老师认为,大众对AI的感知主要来自于媒体的渲染,实际上AI技术的广泛应用尚未普及。
他建议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既不神化也不妖魔化AI,更重要的是不要拟人化,安心行动,找到属于自己的“过河之路”。商学达老师则以DIKW模型(数据、信息、知识、智慧)为例,指出信息过载可能导致大脑“肥胖症”,而机器学习目前仅停留在知识层面,人类更应关注如何将知识内化成智慧。
二、工具与朋友:书与AI的本质区别关于书与AI作为工具的本质区别,罗翔老师引用荀子的话“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认为两者都是帮助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工具。然而,新工具的出现往往伴随着不确定性,令人恐慌。
人类的痛苦在于工具有时会反客为主,例如手机和欲望。 商学达老师则强调,人与机器是不同属性的存在,书不仅是工具,更是朋友,承载着生命体验和情感连接。
他认为,机器学习的只是文字符号,而非语言的全部,更无法代表人类思想的真相。罗翔老师对此表示赞同,指出将机器等同于人、将工具膜拜为主人是历史性的错误。
三、技术的挑战与法律的边界谈及AI换脸、AI复活等技术带来的伦理挑战,罗翔老师指出其背后的核心原因在于对真实与虚假的混淆。他以柏拉图的洞穴之喻为例,说明追求真相可能带来痛苦和恐惧,但法律禁止欺骗,正是因为法律捍卫人的尊严,肯定痛苦的价值。
韦青老师补充说,当代互联网营造的“楚门的世界”不断弱化痛苦的意义,用娱乐和快乐掩盖真相,这值得警惕。 对于AI伴侣等应用,雪涛老师认为,这更像是一种不平等的恋爱,是与工具的交互而非与人的情感交流。
罗翔老师指出,法律难以干涉个人选择,但道德层面上需要思考爱情的本质。如果AI伴侣涉及到侵犯人格权、肖像权和隐私权等,法律就需要介入。
四、读书的意义与方式的变革关于读书的意义,几位老师一致肯定了其价值。然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定义读书?碎片化的信息、读书博主的视频能否算作读书?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获取真正的知识和智慧?商学达老师建议,我们应像盲人摸象一样,多维度地获取信息,最终形成平衡的观点,并强调了消化的重要性。
罗翔老师则指出,读书本身也是一种悖论,它源于无知,却让我们更加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书籍既是药品也是毒品,关键在于如何阅读。
他认为,读书的数量不重要,重要的是质量,尤其是阅读经典著作。雪涛老师则强调了阅读中作者性的重要性,认为阅读是与作者的交流,而AI无法复制作者的生命体验和创作场景。
五、孔子与苏格拉底:AI时代的启示探讨AI模拟孔子、苏格拉底的可能性,罗翔老师认为,这其实是在探讨两位先贤的共性与不同。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温故知新,而苏格拉底则以辩证的方式引导人们认识自己的无知。
两位先贤都强调承认自己的无知,这或许是AI时代给人类的重要启示。韦青老师指出,技术的进步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人的问题,即人想要什么,应该做什么。
他认为,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更重要的是“知机者智,自知者明”。
结语:拥抱未知,保持学习这场对话引发了对技术、人性、读书以及未来的深刻思考。在ChatGPT时代,我们更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技术的局限性,坚守人性的底线。
读书的意义不仅在于获取知识,更在于培养智慧,提升自我。正如雪涛老师所说,这是一个大门打开的时代,充满了迷茫和焦虑,但同时也孕育着无限可能。
我们应该以勇气和智慧,拥抱未知,不断学习,在通往明智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深度感想: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其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不容忽视。然而,技术终究只是工具,其价值在于服务于人类,而非取代人类。
在AI时代,我们更需要回归到人性的本质,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读书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其价值不仅在于知识的获取,更在于智慧的启迪和心灵的成长。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去伪存真,辨别良莠,最终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