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但若是一个将军被命令去打一场必输的战役,可能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也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抗战初期,国民党将军唐生智就接到了这样一个命令:死守南京。
力守南京
在抗战初期,日寇十分膨胀,他们认为中国士兵不堪一击,可随着在侵华的道路上不断受阻,日寇也变得越来越残暴。
那是在1937年11月12日,日寇经过3个月的血战终于占领了上海,并且兵分三路朝着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包抄而来,南京陷入战局,似乎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南京城内也普遍意识到了风险来临,包括政府机关、学校、工厂在内的各部门也都开始了疏散和撤退。
鉴于南京是国民政府的都城,蒋介石当时的心情极为复杂,他在11月16日到18日接连在中山北路铁道部地下室及中山门外四方城临时住地召开了最高国防会议。
历时3天的会议旨在讨论一个重点:如何守南京。
抛开一切其他问题单从军事角度分析,南京已被兵临城下,无法守住了。
保持这种观点的包括桂系猛将李宗仁与白崇禧,李宗仁也当着众人的面陈述了理由:“南京北面阻于长江无路可退,敌人可以三面合围,若是固守必将坐孤城且无增援,南京城必被破,既然如此,不如宣布南京为不设防城市,以免敌人烧杀平民。”
李宗仁的发言确实分析了很多,他身边的白崇禧也表示赞同。
他的发言也补充了:“虽说南京是孙总理指定首都,为总理陵寝所在地,不忍为军事破坏,应宣之为不设防城市,以力主主力退到西部、西南部一带,监视南京掩护徐州。”
桂系幕僚刘斐同样赞同,他任务应当象征性守卫南京,顶多用上18个团的兵力,部队太多不便于机动。
蒋介石在听完后陷入了漫长的沉思,而他找来的德国军事顾问法肯豪森同样不主张固守,这似乎已经让蒋介石的想法开始动摇,因为作为最高统帅,他不可能首先提出放弃都城,还是得麾下的将帅给他台阶下。
通过发言也能看出,他们也普遍认为只有主动放弃南京,日寇就不会在城内搞破坏,很显然,他们都低估了鬼子的兽性。
就在此时,唐生智突然大声喊道:“首都是国父陵寝所在地,南京如不牺牲一二员大将,我们对不起总理在天之灵,本人主张死守南京,和敌人血拼到底!”
唐生智是在呼吁大家共同守卫南京,他也在批评抗战以来牺牲的将领大多是中下级士官,而国民党的高层军官都没有牺牲的。
这番话把蒋介石都给说得热血沸腾,他将原本的想法收回,安排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部司令长官。
可其他将领依然没有选择共同留下,唐生智只好站起来:“没有统帅的命令,绝不撤退!”
也就是说,从这时起唐生智将要面对一场必输的战役。
李宗仁都没想明白唐生智为何突然如此激动,他觉得其“与城共存亡”不过是空头支票,于是还竖起大拇指嘲讽:“你了不起。”
唐生智马上回怼:“我们还不肯干一下,也太对不起国家了。”
蒋介石肯定不会留下,他在那几天的国防会议上已经定下了迁都重庆,不过临行前他还是宽慰大家:“南京是我国之首都,得与失对于全国人心有着重大影响,完全不守也是不可以的。”
11月20日,国民政府正式对外宣布迁都重庆,唐生智走马上任。
到了这个时候,蒋介石的内心也越来越矛盾,他留下了唐生智,并亲自设立了两道陆路防线,一道是南京外围的弧形防御线、另一道则是南京内廓的弧形防御线。
此外,还有一道长江防线,依靠江阴、镇江、江宁3个要塞重炮阻止日寇舰艇北上。
接下来的事情,就交给唐生智了,对他而言,若是有奇迹发生,那么他将成为流芳千古的民族英雄。
据白崇禧回忆,大多数人都担心唐生智,不过他只考虑军事,他担心的是唐生智参加南京保卫战的部队,因为当时蒋介石被说动后,将大部分调得动的部队都去防守南京,最后达到了10万多。
虽说人数够多,可这些士兵中要么是从淞沪战场上撤出的残缺部队、要么就是临时补充无军事常识的新兵,士兵们的装备也同样很差,还有很多兵穿着草鞋或光脚,甚至出现了几个人用一把步枪的情况。
他们中的很多都是经过长途奔波才抵达南京城的,对这周围的一切地形还没来得及熟悉;到了此时白崇禧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他也看出了蒋介石对南京的不舍。
当年在南京的美国记者德丁也报道了情况:指挥不一、兵员不足、装备落后。
而在排兵布阵中,蒋介石与唐生智也出现了较大的失误,还是从军事角度分析,面对日寇的战略包围,防御力量不该选择在背水临江的地方,容易造成进退不便的局面,国民党此次的安排,和几十年前的太平天国没有太大区别。
况且,唐生智在会议上说得“死守”,他压根也没给那10万守军留退路,也没有任何有远见、可行的撤退方案。
人们说唐生智在此时勇气可嘉,敢于“逆行”,可就算是战争注定有牺牲,唐生智也不该将10万守军将士的生命孤注一掷,无论是他还是蒋介石,都没有很好地珍惜部下与广大民众的生命价值。
唐生智拍了拍胸脯,可那么多还搞不清楚情况的士兵就再无退路了。
悲壮的南京保卫战
从当年12月1日起,日寇13师团便配合海军攻占江阴要塞,历经4天后,东路的日寇已经攻占了句容城,接近了南京外围防线最重要的据点,从那天晚上,各路日寇就分别朝着栖霞山、淳化镇、江宁镇等处攻击,此时意味着保卫战打响。
6日,蒋介石强调各将领死守南京数月,唐生智在这个时候还表示:“没有统帅命令,绝不撤离。”
蒋介石带着宋美龄坐飞机先跑了。蒋介石走后,唐生智就开始故作镇定,日寇已经围城,可唐生智每天都在庭前散步,每天还要品茗、吸烟,看起来一副镇定自若的样子,侍卫还每天给他提着一大壶热水方便泡茶。
可前线数万官兵正浴血奋战,不少伤员来不及救治,战壕内充斥着悲惨的气息。
12月7日到8日,日寇快速突破了南京远郊外围防线,中国守军伤亡惨重,此后数天,25万难民涌入安全区。
部下向唐生智提出以攻代守,让大家拼一把,牺牲在冲锋的路上。
当时唐生智的说法是:“消耗兵员数量已经太多,万一出击不成,那守卫的力量就更不够了。”
不多久,负责白骨坟一带的师长再度向上级提议“右侧反击”,唐生智依旧没有采纳。
还在苏州的日寇统帅松井石根见士兵已从四面围住南京,认为中国士兵已无力抵抗,大概率要投降,于是便派遣飞机向南京城内空投“《和平开城劝告文》”,限期只有一天。
唐生智依然不予理睬,这也是他在南京保卫战中值得肯定的地方,最起码,他还有军人的军事道德。
这使得松井石根极为恼怒,他再度命各部日寇同时向南京复廓阵地发动猛烈进攻,12月11日破防。
即便如此,蒋介石依然在电报中告诉唐生智:“多守一日,民族多加一层光彩。”
许多高级将校级官兵在前线血洒阵地以身殉国,可他们仍然无法抵抗火力凶猛的日寇。
12月12日,城墙出现大缺口,日寇涌入城中,双方开始了激烈的巷战。
到了这个时候,几乎已无任何胜利的可能了。
没想到,当天下午唐生智就召开了一场军、师长级别会议,他下达了“可相机撤退”的命令,指示部队突围向皖南地区集结。
他在战前没有部署,在这个节骨眼上同样是模棱两可,关乎数万人撤退的会议也只开了20分钟。
前面是日寇的火力压制、后面是国民党长官的含糊不清,数万守军稀里糊涂地朝着城北下关一带溃退,形成了“大部渡江”的被动局面。
宋希濂本来在城北布防的,看到这么多人要往外出,他都搞不清楚情况,还执行着唐生智之前“不让一人一枪出境”的指示,导致城北大乱。
经过漫长的混乱,大家终于抵达江边,却发现这里的船只早就被唐生智下令撤走了,日寇就在后面合围,场面再度陷入危境。
大家没有船,唐生智给自己留了船。
12月12日晚大约9点,唐生智和几个身边的长官将藏在江边芦苇的小船给拖出来快速逃往江北,一些发觉的长官见状也跟着逃跑,跑得时候都没通知部属,就把普通士兵丢在原地。
也有人认为:就算唐生智没什么指挥能力,他当时要是战死在南京,后世都会有对他的正面评价,可他还是选择跑了。
日寇就进入了南京城。凶残的日寇沿着城内向城北一路追击,那些在马路上逃跑的中国军民被无情射杀,南京全城被占领,数万守军被包围或直接成了俘虏。
这场轰轰烈烈的保卫战至此也悲壮地失败了,可是,广大普通将士应该被铭记。
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奋不顾身保卫南京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们作为军人,从头到尾也都在执行着那个不可能胜利的命令。
美国记者德丁亲眼目睹了全过程,他毫不避讳地指出了蒋介石与唐生智应当承担主要责任。
先说蒋介石,他在军事会议上没有听从李、白及德系顾问的劝告,就批准了一场没有充分准备的城防战役。
再说唐生智,他和相关高层指战员擅自逃离部队,而且还是在第一批日寇进城的危急时刻;这样必然会造成普通士兵形成恐慌,那些没能渡过长江的普通士兵,大多被日寇俘虏而屠杀。
西方记者普遍谴责了唐生智的行为,因为他首先就背弃了“誓与南京共存亡”的誓言。
敌强我弱的态势不是不能分析出来,那会的日寇,无论从武器、装备、战力都远超中国守军。
离开了南京后,唐生智也认为这是耻辱,他辞去了一切职务回到老家办学,宗旨是维护抗战统一战线、培养救国英才。
历史人物总是复杂的,在抗战胜利后,唐生智也拒绝帮助蒋介石打内战,那时的他也曾大声疾呼:“8年抗战国家元气大伤,百姓过得太过凄苦,希望今后天下能够太平,使国家和百姓能够休养生息。”
即便蒋介石任命他为西北行政长官,可唐生智依然不接受,他反而带着全家回家,那时的他,已经在明面上不愿意和任何国民党的高层产生亲密联系。
那段时间,在接触了《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书籍后,他的思想渐渐产生了变化,不断在社会各界演说以反对内战;到 1949年,他也同样拒绝了李宗仁、何应钦的组阁邀请。
白崇禧还曾搜捕唐生智,唐生智则在百姓的掩护下躲进了柴堆,白崇禧一怒之下绑了唐生智的夫人和孩子,一直到1951年才在李品仙的说情下释放团聚。
纵观唐生智的人生,他的身上有功有过,也是个复杂的历史人物;离开南京后的几十年,唐生智一直认为自己有罪,不过,他也无法再回到那个瞬间了。
他的生命也延续到了1971年,因为旧病复发而在长沙去世。
参考资料
论南京保卫战中的唐生智 经盛鸿 日本侵华史研究
论唐生智在南京保卫战中的军事策略 陈永胜;周承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