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题材纪录片中,声音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如今更是趋于多元化

娱之萌宠 2023-06-07 11:52:40

叙事话语是讲述故事的方式,视听语言是影像的叙事表征。

黄昌林在研究电视叙事符号时指出,“电视以声画双通道诉诸人的听觉和视觉”的这一特征不容忽视,因此他将电视叙事符号系统分为画面符号和声音符号两大类。”

这二者共同构成影像的视听语言,纪录片也是影像作品的一种,因此其叙事符号也由声音和画面两部分组成。

警察题材纪录片发展到今天,其视听手法不断演变,本节将从声音符号和画面符号两方面的变化展开分析。

现代影视艺术的基本特征,是综合运用视觉画面和听觉画面效果来达到传情达意而感染观众的目的,且声音的运用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

它不光对画面起到灌注生气和定位空间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影片表达的主要角色。

警察题材纪录片的声音符号主要包括:解说、同期声、音乐、音效等,解说和同期声属于声音中的语言符号范畴,音乐、音效则属于非语言符号范畴。

警察题材纪录片声音符号较明显的变化就是同期声代替解说成为主要声音元素,以及音乐、音效运用逐渐多样化。

同期声成为主要声音元素

说到纪录片,人们脑子里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气势恢宏”的解说。

中国纪录片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诞生伊始至九十年代,流行的都是“解说+画面”的模式,解说占主导地位。

警察题材纪录片出现时,就奠定了“解说+同期声+画面+音响”这一基础模式,但是解说的地位仍不可撼动,同期声只在采访时出现。

二十多年来警察题材纪录片的考察中,发现解说呈明显的减少趋势。

因为样本量较大,若要逐部逐集对解说比例展示分析,实现难度较高。

警察题材纪录片中的解说占比正如表中所示,呈减少趋势,与此同时,同期声就成为了主要的声音元素。

近年来的几部警察题材纪录片甚至直接取消了解说词,主要由同期声和画面完成叙事,比如《守护解放西》系列、微纪录片《国境线上的守护者》以及央视栏目《见证》中的《我是警察》系列等等。

这里首先对同期声做一说明:同期声也被称为“现场声”,是纪录片在拍摄人物讲话行动时录下的声音,包括人物说话声音和同时发生的声响。

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同期声的合理运用,人物说话的声音“可以形成与观众面对面交流的亲切感,从而提高观众对于叙事话语传播的心理参与性。

现场环境的声响,比如车流声、喇叭声、下雨声等则是有助于塑造立体叙事空间。

同期声带给观众的是完整、真实、朴素的听觉信息,取得的纪实效果是远远强于解说的。

警察题材纪录片逐渐以同期声作为主要声音元素,正是自身演进的一个重要表现。

音乐、音响运用的多样化

纪录片的声音符号除了有解说、同期声,还包括音乐与音响。

音乐分为“有声源音乐和无声源音乐,前者是纪录片同期拍摄中,场景内的音乐,因此也是同期声的一种,这类音乐具有天然性和原发性,其使用能给人以真切的现场感。

后者即创作者出于某种叙事目的在后期制作时添加的音乐,主要起说明、补充和评论画面的功能。

同样,音响也可以分为“声源音响和无声源音响”两类。

相比同期声的客观,这种在后期制作中加入的声音则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属于创作者的艺术性表达,是创作者对画面的心理感受。

音乐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在配合叙事时能跨越种族和文化的障碍,自然调动人的情绪。

警察题材纪录片中的背景音乐主要作用就是烘托气氛、塑造人物形象、渲染人物情绪。

从音乐来源看,初创期、探索期警察题材纪录片中的音乐多是按照内容“特殊定制”的。

《中华之剑》中的配乐就是作曲家艾立群以“英雄”和“危害”为主题创作的;进入发展期后,音乐的原创性较低。

《派出所2019》的片尾曲就借用了知名电视剧《便衣警察》中的片尾曲《少年壮志不言愁》。

《解放西》中常使用抖音平台背景音乐以及韩国版《跑男》综艺的经典配乐营造轻快、幽默的氛围。

第二部第7集《守护繁华》中,在毒贩认罪后与女儿视频时,其音乐选用了热播韩剧《杀了我治愈我》(Killmehealme)的主题曲,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

这些耳熟能详的音乐原本就具有一定的情感基础,对其“借用”可达到强化观众媒介记忆的目的。

从使用频率来说,初创期和探索期警察题材纪录片整体背景音乐的使用频率不高。

以《忠诚道路》第五集为例,50分钟长度的纪录片中一共出现两次背景音乐的使用,总时长为40秒,且两次都是填补空镜头里没有同期声和解说的声音空白,表意功能较弱。

近年来背景音乐在警察题材纪录片的应用更为频繁,融入叙事的形式也更为自然流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微纪录片《国境线上的守护者》。

该片总时长5分40秒,其中4分50秒的时间里都配有背景音乐,且音乐的节奏风格随着画面的跳转而变化,音乐与画面自然相融,以旋律强化情感氛围,艺术效果凸显。

音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世纪的剧场表演中。

一开始是模拟“马蹄声”、“开门声”等,现在已经成为影像叙事作品中“除了人声、音乐以外的一切声音形态总称”。

初创期和探索期警察题材纪录片中的音响多为现场音响,后期音响出现较少,其功能也比较单一,主要有两种:一是对现实声音的模拟。

比如《中国警察》第二集《重拳出击》36分13秒处使用“倒计时”声音表示时间的紧迫,渲染情感,还有《忠诚的道路》中多次对于枪声的模拟以还原现场;二就是作为转场音效衔接叙事结构。

比如《中国警察》中每切换一个故事就会用后期短音效实现转场。

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日渐成熟,视听节目创作理念的更新,如今警察题材纪录片中后期音响除了模仿现场音和实现转场的功能,还拓出了更多的功能,比如:一是形成“预叙”效果。

“预叙”,顾名思义是预先叙述的意思,即“叙述行为在事件发生之前。

一般纪录片中的预叙都通过解说或者字幕完成,即在事件发生前就对故事做概述,或者以预告短片的形式将精彩看点组合在一起,吸引观众观看。

那么音效是如何实现预叙的?还是以《巡逻2018》为例,在第三集《平安绣花针(上)》中,民警接到疑似起火警情,报警人说楼道有很大烟味,但是传出烟味的房子中无人。

民警到现场盘查,未找到起火点,在这样疑虑重重的场景中,突然响起“搞怪”的音效。

预先提示这一警情将要往有趣的方向发展,果然最后证明是“乌龙案件”,烟味来自于楼上居民的烧焦的红烧肉。

这类“预叙”的音效使观众预知事件会有出现转折的倾向,但又不能确定会发生怎样具体的转折,以此形成悬念,引人入胜。

后期音效这样的用法在《解放西》中也较为常见。

“概略”是指“文本在叙事中分配给事件或行为的时间小于它们实际发生或持续的时间”。

比如在《解放西》中每出现一个新的警情,就会有“您有一个新警情,请查收”的机械音出现,该音效为划分叙事段落的标志。

第四集《守望绚烂》中,陆陆续续有小孩子走失,因为纪录片时间限制,就利用不断重复这一机械音的形式,达到“概略”的效果,表示同类警情的叠加,强调问题的严重性以及民警的辛苦。

综上,警察题材纪录片中对于无声源音乐和音响的运用逐渐趋向多元化,这些声音的叙事表意功能以及纪录片的整体艺术性也都随之增强,尤其2017年来多部纪录片中后期音效的综艺性也有所显现,趣味性增加。

0 阅读:8

娱之萌宠

简介:关注娱宠,了解更多娱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