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遵顼:唯一的状元皇帝把国败完了

青林知青 2023-06-11 08:07:32

李遵顼:昔为状元郎,后成亡国君

状元的才能自是不用说的,必定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这才能在众多学子中拔头筹,占鳌首,没点真本事那是不可能的。但这样的人往往很自负,以为自己真是具备治国理天下的才干。

但文凭同才能实在不是能划等号,才能也要看是哪方面的才能,治国的才能同“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文才也是不搭;有才不等于能治国,这完全是两码事。所以,尽管李白一生都觉得怀才不遇,但如果玄宗真给他弄个独当一面的官职,我是不太相信他能干得好。

有个叫李遵顼的便是属于这类人,他这个“顼”稍稍有点生僻,读作“须”音,是古帝“颛顼”的简称。他是西夏人,高考时高中状元,后来废帝自立,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状元皇帝。

李遵顼,西夏宗室齐国忠武王之子。曾廷试进士第一名。后废襄宗自立为帝,改元光定。任内全盘承袭襄宗自取灭亡的政策,依附蒙古帝国,继续破坏金国与西夏关系,因此不断战败,他连续发动战争,令人民家破人亡,民怨四起,经济严重破坏,国力直线下降。国将亡之时传位于子,为西夏仅有的一位太上皇。旋病逝,年64岁,谥英文皇帝,庙号神宗。

我是不知道这西夏科举的规模有多大,但参考的士子数百上千应该是有的。史书记载他是:“端重明粹,少力学,长博通群书,工隶篆”,看来还是有两把刷子的,至于他高中状元否同他皇室的身份有多大关系,这个就不得而知了。

西夏这个国家大家对其不是很熟悉,但小时我在看小人书时给我的感觉就特别地乱,这北宋朝一会儿同金人战,一会儿辽国打,中间还同这西夏拼得个你死我活。那名相范仲淹等还亲自出马指挥同西夏的争战。

西夏是北宋时出现在我国西北部,由党项族领袖李元昊建立的王朝,疆域范围在今宁夏,甘肃西北部、青海东北部、内蒙古以及陕西北部地区。东尽黄河,西至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西夏东北与辽、金相邻,东南面与宋朝为邻,北边为蒙古,西边便是一些西域渣渣小国了。占地两万余里,大约有22个州,后被蒙古所灭。

作为一个后起的新兴国家,西夏在多次与辽、宋的交战中获胜,继占领瓜州和敦煌后成为了雄视天下的西北强国,同时也得到了辽宋两个大国的承认。后来的继任者并没有将强军的国策延续下去,西夏帝王们开始推崇儒家思想,并将儒家思想运用到治国之中,并也效宋朝一样开科取士。值得骄傲的是,西夏是一个有文字的国家。

李遵顼只是一个皇室宗亲,一个读书之人,但在政治上他却是一个很有野心之人,一个偶然机会,他突然发动政变,废除篡位的襄宗李安全而自立,成为一个状元出身的皇帝。

不过这位状元皇帝虽然写得一笔锦绣文章和好书法,但于治理国家却是个外行。别看西夏同大宋多有征战,但大宋有银子,可以做生意,西夏为此也获利多多,所以,两国的关系处得还算不错,他真正的死敌是东边的金国。

这两个国家乌眼鸡似地一直争斗,而西夏的实力毕竟要比金国弱,多年下来,早已力不从心。但李遵顼即位后继续奉行联蒙灭金的政策,不停地打打打,致使西夏军力废弛,举国厌战,朝议沸腾,国力受到巨大损失。

跟着老大混以自保,这是作为一个小国常用的国策,西夏在大部分的时间里,奉行地就是这种“事大主义”的外交方针,谁强就跟着谁混。宋辽对峙时,西夏附辽欺宋;宋金对峙时,西夏附金自保;蒙古强大后,西夏又开始附蒙侵金。总之,西夏就像一个“墙头草”,又像一条“变色龙”,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随时改变自己的立场。

但是,这位状元皇帝好像是个“方脑壳”,一点都不知道变通,他不知道,在夏金几十年了互撕中,北方的蒙古人日渐强大,李遵顼上位时,蒙古人早已是力敌这其中的任何一个国家了。如同三国时魏国独大时,蜀吴只能联手而不能互攻一样。

更为要命的是,不但这个李遵顼一根筋,那个金朝的皇帝也“二”,他也拒绝联合西夏共同抵御蒙古,从而也促使李遵顼一条路上走到黑,西夏不得不遭受灭顶之灾了。

李遵顼在皇位上折腾了十几年,终于把西夏弄得来是国困民穷,《西夏书事》记载,时:“民不聊生,耕织无时,财用并乏”,甚至出现“饥民相食”的惨状。实在玩不转了,最后在蒙古人的威逼和群臣的反对下,将皇位传与儿子,当他的太上皇去了。

不得不说,这李遵顼的运气真是好,他退位后不到三年,就病死,所以,还算是赢得了一个善终的结局。但悲催的是他死后不久,西夏国灭。

李遵顼在历史上并不出名,即使他顶了个状元皇帝的美名也并不出彩,也没给他的人生轨迹带来什么亮点。作为历史上唯一的状元皇帝,李遵顼并未展现出远见卓识的政治家风范,反而因为一连串的愚蠢政策,将西夏带进万劫不复的“深渊”,他赢得了科举却输掉了江山,实在是辱没平生所学。

对自己才学自信的皇帝在历史上可谓多多,其中那隋炀帝应该算是个中翘楚了,他开科取士,虽然自己没有参加,但他对此却是信心满满。他曾说过:“设令朕与士夫高选,亦当为天子矣!”,也就是说,我若去考,定能考个状元。

这话我信,而且我还相信,这杨广的才学远在李遵顼之上,但是,正是因为他太自信,没几年就把老父亲留下的大好江山给折腾完了,他平生才学并没有对他治国的方略带来任何好处。可见,这诗词歌赋,锦绣文章,于这安邦治国是没有多大帮助的,

反观如刘邦这些不识几个大字的人,把那天下打理得是妥妥帖帖的。把大臣们也掌控得是随心所欲。这是否可以反证那读书人不太喜欢的一句话,“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正确性啊,哈哈,无解无解。

0 阅读:11

青林知青

简介:三线子弟下乡知青待岗工人,打工归来一支秃笔聊伴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