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中大名鼎鼎的福州船政局,在1866年创建时,名字其实叫总理船政。这是因为清廷批准了时任闽浙总督左宗棠的奏折,在福建省福州市马尾设立总理船政衙门,开设船厂和水师学堂,其下属的船厂因此得名。
总理船政衙门
1869年6月10日,船政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木质兵船万年清号下水,此后为清朝各水师建造了四十多艘舰船,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造船军工企业。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船政被福建军政府接管。1912年民国成立,船政收归海军部管辖,正式名称改为福州船政局。相较于清朝,此时的福州船政局反而是步履维艰。进入民国后时局仍然动荡不安,造成国力孱弱,海军几乎没有发展。
民国海军所用舰船还是以清朝遗留下来的为主,致使福州船政局接不到订单,造船业务几乎停滞,只能以修理舰船勉强维持。直到1916年,海军部决定建造新型舰艇,让福州船政局恢复造船,但是,因为经费拮据,取名为海鸿、海鹄的两艘炮艇还不能同时建造。1916年,海鸿号炮艇动工,该艇于次年完工。海鹄号在1917年开造,1918年建成。就这两艘排水量不到200吨的炮艇,居然拖拖拉拉造了好几年。
此后福州船政局再也没有从事造船业务,海鸿号、海鹄号炮艇成为最后建造的舰船,在船政所造序号中分别是第四十五、四十六号。海鸿号、海鹄号炮艇每艘造价折合白银85500两,排水量190吨,艇身长32.83米,宽5.16米,舱深2.91米,吃水2.09米;动力为一座燃煤锅炉推动一座往复式蒸汽机,输出功率250马力;主武器为两门37毫米机关炮、近战火力为两挺机枪;艇上编制军官4名,水兵30名。
海鸿号
两艘炮艇虽然大小配置相同,但航速有区别,海鸿10节,海鹄11节。服役后的两艘炮艇,在军阀混战的乱世之中几度易手,数年内先后属于不同的势力。直到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完成名义上的统一,海鸿号、海鹄号归入国民革命军海军战斗序列。两艘炮艇最初隶属于巡防舰队,该队共9艘炮艇,排水量最大是350吨的义胜号炮艇。1934年4月,海鸿号、海鹄号调拨到实业部护渔办事处,用作东南沿海护渔之用。
海鹄号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海鸿号、海鹄号自沉于浙江海岸一个叫大射山的地方,以阻塞航道防止日军登陆。这两艘福州船政局最后建造的船只,至此走完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