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末代皇帝赵㬎,娶元朝公主为妻、赴西藏取经,竟成一代高僧

晓张说 2024-09-19 20:26:12

在历代王朝末代皇帝中,赵㬎应该是最具有传奇色彩的一个。

他是南宋最后一位皇帝,父亲是南宋最荒淫无道的宋度宗赵禥。

公元1274年农历七月初九,34岁的宋度宗赵禥,被酒色掏空了身子,英年早逝。年仅三岁的赵㬎即位,史称宋恭宗。

赵㬎即位的时机很不友好,尽管四川的钓鱼城还在坚守,但整个长江中上游已经被元军占领,南宋的江山,正处于死亡倒计时中。

十二月,鄂州沦陷。

第二年春(德祐元年),安庆、建康城、池州先后沦陷。

十一月十八日,元军攻破常州,屠城。

常州屠城的效果立竿见影,平江(苏州)守将未经交战,直接献城投降。

常、苏两城被拿下以后,元军终于来到了他们心心念念的临安城下。此时的临安城,神奇的一幕正在发生。

跑路,没错,就是跑路。满朝文物大臣,一夜之间跑了几十个,其中有个叫文及翁的大臣,居然指使御史台弹劾自己,好让自己被罢官跑路。

太皇太后谢道清为此发诏斥责群臣,然后并没有人理会,第二天上朝的时候,满打满算就五个大臣上班!

没辙,那就降了吧。

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初五,谢太后奉上降表,完整的南宋王朝自此灭亡,剩下的就属于残余抵抗阶段了。

满打满算,小皇帝赵㬎的在位时间,只有一年七个月。

然后就被送往元大都,朝见忽必烈去了。

忽必烈对这位末代皇帝还算友好,不仅没有杀他,还给他封了个瀛国公,享有开府仪同三司的权力。

瀛者,海也。

瀛国公,大意也就是,你们家地盘我接管了,以后你就管海外吧,至于海外哪个地方,反正我也不知道。

被封瀛国公的赵㬎并没有被忽必烈发配海上,反而是一直待在元大都,小日子过的倒也还不错,然而1282年,一个意外事件改变了他的处境,也让忽必烈对他警惕起来。

这一年的某日,元大都出现一封匿名书信,上边明确提到,要在某日火烧城墙,然后在城内作乱,并意味深长的加上一句,只有这样,丞相才可以无忧。

京城亦有匿名书,言某日烧蓑城苇,率两翼兵为乱,丞相可无忧者。时盗新杀左丞相阿合马,命撤城苇,迁瀛国公及宋宗室开平,疑丞相者天祥也。——《文天祥传》

这封信很蹊跷,原因就在于,元大都自从938年被石敬瑭送给契丹人,至今都没有回到汉人政权手中,所以要说有南方份子大老远跑到大都来,试图搞一场“反元复宋”的袭击,我认为不太可能。

但凡脑回路正常一点,都不会傻叉到跑元大都来闹事。

然而这件事就是引起了忽必烈的戒备,他认为,这个“丞相可无忧也”中的丞相,就是指文天祥(被俘前是南宋流亡政府丞相,已经被俘押解到大都)。

这封信的出现,也改变了忽必烈对南宋俘虏们的态度。

它产生了两个直接的结果,一个是文天祥被杀 ,另一个就是,宋恭宗赵㬎被送往上都。

上都,是元朝的陪都,历届元朝的皇帝即位,先在元大都按照儒家大典走一遍流程,然后再去元上都走一遍蒙古人的即位流程,即“忽里勒台”大会推举。

换句话说,元上都相当于蒙古贵族的老年干部退休中心。

十一岁的赵㬎在上都住了六年,过上了老年张学良的生活,由于备受监视,行动不便,赵㬎既不能出去打猎,也不能找人踢球,要是吟诗作赋吧,搞不好还被人抓小辫子。

其实百无聊赖的赵㬎确实也留下过一首诗,很多年以后,也正是这首诗,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这一点我们后边在交代。

所以,这个前朝小皇帝意外的喜欢上了研究佛经,据说还小有成就。

尽管如此,

巧了,忽必烈也是个爱好佛学的人,众所周知,元大都的地址,就是藏传佛教首领八思巴选定的,八思巴甚至还为蒙古人创建了蒙古文字(八思巴文)。

忽必烈对他非常尊重,元朝建立以后,特封他为帝师,负责掌管天下佛教。

不过,这位帝师在1280年圆寂了。

作为藏传佛教的铁粉,帝师圆寂并不能阻碍忽必烈对佛教的热爱,但是传教任务尚未完成,藏传佛教还有一大批佛经没有传送过来。

巧了,眼下刚好有个闲人,此人即懂佛教,身份又比较敏感,派出去取经刚好合适。

于是,就在1288年,十八岁的瀛国公赵㬎接到了忽必烈的旨意:

去西藏取经!

《佛祖通载》记载:“宋主以王位来归,学佛修行。帝大悦,命削发为僧宝焉。”

十二月,赵㬎正式从元大都出发,一路从元大都走到了西藏,并开始他的求学以及取经之路。

需要注意的是,在后来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史集》中记载,赵㬎在元上都期间,忽必烈还给他安排了一位孛儿只斤氏公主为妻,看这个姓氏,她应该是黄金家族的后裔,具体资料不详,在此且做说明。

第二年,赵㬎在喇嘛庙中正式出家,法号“合尊”,然后开始在当地学习藏文,并研究佛法。

这一待,就是34年。

有一说一,赵官家们虽然在骨气上有点欠缺,但是在文化素养上,确实要高人一等。

没有几年,赵㬎就学有所成,开始在当地翻译佛经,并且四处讲学,后来甚至还担任了萨迦寺的总主持,这个萨迦寺今天还在,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的主寺。

萨迦寺

除了四处讲经,研究佛学,赵㬎的主要工作就是用来翻译佛教经典。比如《百法明门论》,还有深奥的《因明入正理论》,在扉页上,赵㬎留下的题名是:“大汉王出家僧人合尊法宝”。

也就是说,他一直都清楚自己是谁,来自哪里,只是,他这一辈子都回不到那个记忆模糊的地方。

由于赵㬎在佛教上的造诣和名气,关于他的最终结局,也被记录在元朝的佛教经典《佛祖历代通载》中:

“至治三年四月(1323年),赐瀛国公合尊死于河西,诏僧儒金书藏经。

是的,在抵达西藏的34年以后,他被元朝第五位皇帝元英宗赐死,享年52岁。

原因来自于很多年前他在元大都(或许是上都)所做的一首诗:

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

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这首诗写的非常隐讳,林和靖,北宋诗人,隐居在西湖边,爱好种梅。黄金台,则是指战国时期的燕昭王为招揽贤臣建造的黄金台。自比黄金客,似乎是像表明,自己在这边待遇还不错,所以应该是不回去了吧。

但是如果细细品味,就会明白,赵㬎想要表达的第二层意思,应该是这样的:

想问一下那西湖边的隐士,自从我离开以后,西湖边上的梅花开过几次了?我这黄金台下的异乡之客,应该是回不去了吧。

他或许是读过李煜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所以他不敢提故国,甚至连故都临安也不能提,只是用一位隐居在西湖边的隐士,来暗示自己对故国的思念。

不过,尽管如此,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赵㬎仍然逃不过跟李煜一样的结局。

赵㬎死后28年,元末红巾军起义爆发,又17年,明朝建立,元亡。

2 阅读:26

晓张说

简介:资深历史人,定期分享历史知识,复盘历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