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带古镇地处成都市龙泉驿区境内,始建于三国蜀汉时期,冬暖夏凉、气候宜人、水尤清冽、空气清新,四时美景不同,全年都适宜游玩。关于洛带镇名字的由来,当地流传着这样的传说。

洛带镇本来叫“甑子场”。场内有一八角井,井水清凉甘甜,用来煮茶做饭,皆是上品,相传井水是东海龙王口中所吐,周围村民时常围井而坐,打发农闲。这件事情被宦官黄皓听说后,禀告给了蜀汉后主刘禅。刘禅听到如此有趣的消息后大喜,立即择了一个黄道吉日,率着一干太监宫女来到八角井旁。正当刘禅俯在井边向下张望之际,忽然一条金鲤从旁边池塘跃水而出。随着刘禅一声令下,众宦官便是撸袖挽裤,走入池塘,虽然浑身湿透,却一无所获。气急败坏的刘禅不顾皇室威严,亲自下塘逮鱼。可是金鲤岂肯落入昏君之手,更是玩命挣脱。忽然间,刘禅一不小心便在池中跌倒,起来后身上玉带又失踪了,如此狼狈的刘禅最终悻悻而归。
据说刘禅的玉带恰好堵住了泉眼,从此以后,甑子场的水便浑浊不堪,苦涩难咽。村民们十分生气,也感叹亡国之日不久矣。遂将甑子场改名为“洛带镇”

洛带古镇除了具有悠久的历史与生动的传说之外,还被世人称之为“中国西部客家第一古镇”。因为镇上有将近两万名居民都是客家人占全镇人口的九成。
首先,从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交谈中就可以听出,他们的客家话与客家方言标准音广东梅县话一致,比如称“穿衣服”为“着衫”,称“下雨”为“落水”等。你也许有所不知,客家话较多地继承了古汉语的特性,比如古汉语的声调有“平、上、去、入”,而客家话就保留了完整的人声韵尾。一般认为,客家话和唐宋时期的中古汉语之间的承袭关系较为明显,用客家话朗诵唐诗、宋词要比用普通话朗诵更加吻合。这可能是由于客家人的祖先是古代的中原移民,并且客家人的生活地区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不受外界干扰的缘故。甚至太平天国时期,客家话还一度被作为“国语”,广泛地应用于官方文书中。

其次,古镇内的千年老街、客家民居都保存完好,从建筑中散发浓厚的客家味道一点也不比村民口中的客家话寡淡。老街呈现出“一街七巷子”的格局,街边明清风格的建筑,建筑内以各式龙凤花鸟戏剧人物为装饰的镂雕、彩绘、中棚、屋脊封火墙等,制作十分讲究,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建筑和科学价值。
由此,洛带古镇被称为“中国西部客家第一古镇”乃实至名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