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摘要: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撰文|黄大拿&编辑|楚琦
引文:当李嘉诚、李兆基等风云聚会,建造起一个个庞大商业帝国,被国人称为“教父”,享受各种尊荣和膜拜的时候,史塔威尔却像一个不合时宜的旁观者,在旁打岔揭底,屡屡指出笼罩在“教父”们身上的光环的虚假。
91岁的恒基地产董事局主席李兆基近日宣布退休,告别了经营43之年之久的商业帝国,在香港乃至全球都引发了很大反响。
众所周知,在香港,李嘉诚的长江实业、李兆基家族的恒基地产、郑裕彤的新世界和郭得胜家族的新鸿基地产,一起被称为香港地产“四大天王”,四个家族由此获得“四大家族”之名。
而在李兆基之前,时年90岁的李嘉诚已于2018年正式退休,其商业帝国交棒给长子李泽钜。
现在,随着李兆基的退隐,意味着香港四大家族第一代创始人至此全部谢幕。
俗话说“树大招风”,迎接富豪们的并不总是鲜花和掌声。当年李嘉诚、李兆基等人如日中天,各种议论就伴随着他们,而今,随着其相继退隐,争议无疑会甚嚣尘上……
一
谁在戳破富豪神话?
2011年,美国人史塔威尔写的一本书不仅震动全港,而且在中国大陆也畅销一时。这本名为《亚洲教父:香港、东南亚的金钱和权力》的书何以会有这么大的反响?
因为它是射向所谓“地产霸权”的第一枪!
当李嘉诚、李兆基等风云聚会,建造起一个个庞大商业帝国,被国人称为“教父”,享受各种尊荣和膜拜的时候,史塔威尔却像一个不合时宜的旁观者,在旁打岔揭底,屡屡指出笼罩在“教父”们身上的光环的虚假。
《亚洲教父:香港、东南亚的金钱和权力》一书号称戳破了多个神话。
第一个,是“白手起家”的神话。
“教父”们最热衷标榜“出身草根,童年过非人穷困日子”,史塔威尔则指出,这是豪富们为彰显自我奋斗和成功而故意编造的“感人故事”。【1】
史塔威尔举例说,李嘉诚总是说自己小时候如何穷,怎么没机会读书,实际上,在他为富有的舅舅工作之前,他读过几年书,然后娶了表妹。他开始的生意得到丈人的经济支持,而李兆基的先辈则是顺德成功的银庄主人!
第二个,是“勤俭持家”的神话。
全世界都在流传李嘉诚戴西铁城手表、某富豪从来只坐经济舱的佳话,但同样是这些节俭的富豪,却拥有众多的豪宅、劳斯莱斯和女人。史塔威尔称之为“选择性节俭”。
他们中很多人支取比扫地杂工还低的工资,以示不计较收入“无偿为股东服务”,史塔威尔却说背后大有玄机,因为香港有薪俸税而无股息税,富豪们选择低薪原来是为了避税!
第三个,是“华人善贾”的神话。
亚洲四小龙兴起以来,人们往往倾向于认为,儒家文化背景下的海外华人更善于致富。史塔威尔判断这很可能是一个谬误,因为据其观察,越是富有和有影响力的华人大亨,他们身上的“中国性”其实越不明显,富豪们的财富地位主要取决于他们适应变化的能力。成功的富豪往往能够根据政治统治者的变化,不断改变自己的颜色。
更重要的,是“经济引擎”的神话。
史塔威尔说,香港及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实为无数勤俭的中小企业家与普通大众,而非享誉世界的富商巨贾。后者是经济增长的受益者,而非推动者。
李嘉诚、李兆基这些富豪们一直被大众视为“超人”或“股神”,史塔威尔则轻蔑地称之为“寻租者”!在史塔威尔看来,富豪们的利润都来自于与垄断相关的行业,没有一个人建立过一家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
换句话说,李嘉诚、李兆基这些富豪们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甚微,他们之所以成为顶级富豪,与其个人能力、品质的关系也不大。
毫无疑问,史塔威尔飙出的每一句都是猛话!但猛话是不是就是真话,就代表很有价值?稍后再作分析。
一个意味深长的现象是,《亚洲教父:香港、东南亚的金钱和权力》于2011年底在大陆翻译出版,成为2012年的畅销书。
李嘉诚李兆基们靠什么赚钱,大陆老百姓为什么突然会充满了兴趣?此中可有玄机?
二
国人苦地产霸权久矣?
《亚洲教父:香港、东南亚的金钱和权力》一书在大陆畅销有其特定的背景。
经过短暂的金融危机,2011、2012年正是楼市报复性增长、大陆地产业狂飙突进、很多大城市年轻人为房子而苦恼甚至愤怒的时候。
苦恼也好,愤怒也罢,总要找到一个发泄的端口。
而这个端口在《亚洲教父》一书中找到了。因为书中的李嘉诚、李兆基们都是以地产发迹,“地产霸权”遂成了承载人们愤火的最佳靶心。
香港是地产经济的典型代表,自香港开埠以来,没有一个行业像地产业一样,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创造了如此之多的世界巨富。
“四大天王”则是这种地产经济的天然代言人。2018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李嘉诚和李兆基分别以349亿美元、303亿美元,位列全球第23位和24位。
由地产逐渐扩充至公用事业,几乎在各个民生行业形成垄断之势,是现有香港大家族相似的发展路径。
这种模式对社会的利弊如何?可谓毁誉参半。
称赞者认为,“四大天王”及其背后的四大家族提供了大量稳定的就业,对香港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居功甚伟。批评者则认定,李嘉诚、李兆基们的财富模式有毒!地产业的畸形发展压制了其它一切行业的创造力,仿佛全社会都是为几个巨阀打工,年轻人则由于失去安居的权利而对生活绝望。
在批评“四大天王”的人们看来,更严重的问题在于,四大天王模式表面的成功阻断了城市变化更新的可能性,因为既然现有的模式就可以轻松赚钱,谁还愿意寻找经济新的动能?
大陆的读者从《亚洲教父》一书中看到了什么?
可以肯定,绝不仅仅有李嘉诚和李兆基!
大陆的读者很可能从书中还看到了自己,看到了大同小异的“地产霸权”。
国人苦“地产霸权”久矣!
三
地产霸权倒掉?
《亚洲教父》一书足够犀利,然而一味追求犀利就难免失去客观。
《亚洲教父》号称戳破了华人富豪的“白手起家”神话,并以李兆基为例,说李兆基的先辈是顺德成功的银庄主人。没错,李兆基的父亲李介甫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在顺德开设有银号。
但是,这能说明什么?
熟悉中国经济史的人都知道,传统经济时代,小作坊可谓遍地皆是。开一家银号,你可以称之为小老板,但以此作为李兆基日后腾达的物质基础,是不是太扯了一点?
地产富豪的功过是非不妨见仁见智。但有一点确定无疑,地产业的发达是顺应了需求。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香港人口急速上升,但房屋供应却极为短缺,很多市民被逼一家数口居住在只有百多平方尺的旧楼里,或者在市郊的山边农林间搭起木屋栖身。这些都是香港地产业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
熟悉香港历史的人就知道,香港大家族的活跃有两个时段,前者可称之华人世家,后者才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勃兴的当代家族。
英国人刚接手香港岛时,因为语言、民俗障碍,急需找到治理的帮手,遂依靠前者作为与市民阶层接触的中介。这些世家子弟并不在政府内任职,而是通过政府的支持做公益,比如办教育、开医院等方式,帮助英政府完成对香港岛的治理。
时至今日,这一类世家大多已经衰败。当下真正在香港社会举足轻重的豪门,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当代家族,而在香港地产热潮中获得巨利的四大天王则是典型代表。【2】
知道这一段历史就会明白,当年面对几乎完全相同的条件和机遇,在渴望获得财富的庞大群体之中,李嘉诚、李兆基们只是平平无奇的一员,但最后为什么只有他们获得了成功?你非要说其成功与能力和品质没有任何关系,谁信?
《亚洲教父》的作者语带讥讽地暗示李嘉诚、李兆基们随时变色以迎合主流,这一指控未免太矫情了。开个小卖部可以不管政治,做大生意的人谁能违逆大势?
曾经的“超人”和“股神”现在被不少人贴上了“奸商”、“吸血鬼”标签;在新的福布斯富豪榜上,马云、马化腾已经超越了李嘉诚和李兆基。种种迹象表明属于“四大天王”的时代可能真要落幕了。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这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但敏锐抓住机遇,在属于自己的时代里能够刻下名字的人,都值得尊敬。
打倒地主,农民未必就会致富;要喝酒吃肉住大房子,把地产富豪全部骂死也无济于事。即使地产霸权倒掉,也会产生新的霸权,你骂得过来吗?
还是看看李兆基的几个小故事吧,读了你会知道其成功绝非侥幸:
1988年,有一天,建筑部的经理在开会时向李兆基偶然提及,承接其中一项工程的判头要求恒基补发一笔酬金,遭建筑部拒绝,理由是合约上对有关承造项目以及银码,都写得清清楚楚,怎可能工程做完之后就反口加价?
李兆基问:“那个判头为什么要出尔反尔呢?一定有他的原因吧?”
“是的。”建筑部的同事回答:“他说他当初落标时计错了数。直到如今结账时,才发觉做了一单亏本生意。”
李兆基点点头,说:补发给他吧!
建筑部的同事当即表示,合约是白纸黑字签好的,有法津保障,大可不必理他。
李兆基说:“人人赚到钱,唯独他吃亏,也够可怜。判头是我们的长期合作伙伴,反正这个地盘我们有钱赚,也就补回那笔钱给他,皆大欢喜吧!”
李兆基对雇员十分爱护。一次,他把一个在中环的地盘百分之十五的股份拿出来,让五位好伙计加股。 那五位同事就是卢超俊、冯贵权、罗景云、梁升和何永新,让他们每人各占百分之三。
每百分之一的股本就是港币七千元,换言之,五位职员需要各自拿出二万一千元来注股。
当时梁升私下盘算,发觉自己的银行积蓄只有一万元,量入为出,只好加股百分之一,自动放弃其余百分之二的权益,把它送给了其余有能力加股的同事。
过了几天,李兆基才知道这件事,便把梁升叫到办公室去问:
“阿升,那真是个潜质极佳的投资项目,你为什么只入百分之一的股份呢?”
梁升坦然说:“多谢四哥关照,我每月薪金也不足一千元,积蓄有限。现今全副身家也只不过一万元呢!”
李兆基想了一想便道:“我有机会赚一万,都希望你们赚一百。这样吧,我把我名下的百分之二股份让给你,股本暂时你欠我的,将来赚到钱,你就偿还给我吧!”【3】
做生意要不要给别人留活路,怎么收获雇员的忠诚,擅长写心灵鸡汤的朋友,从上面的故事中一定会发掘出很多哲理吧?
不过,对于想提升自己生活品质的人来说,无论是沉迷于痛骂富豪的快感,还是试图在他酿或自酿的鸡汤中麻醉自己,其实都是缘木求鱼。
任何一个商场上的成功者都必须做好三点:发现需求,抓住机遇,最后则是果敢行动。
要发财,读大拿这篇文章是没用的,但大拿相信它或许可以给你提供一个思考的线索。
注释:
【1】【美】史塔威尔著《亚洲教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英】韦尔什著《香港史》,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3】梁凤仪著《李兆基博士传记》。
本文为黄大拿明史拍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获取授权。授权转载时还请在文初注明出处和作者,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