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辽议和,里子无所谓,面子请留下!
撰文|黄大拿&编辑|楚琦
引文:“觉得自己力量小,就装得气量很大”,“会赔小心而说大话就算是外交能手”,何止宋朝,晚清不也是如此吗?
很多人知道北宋与契丹族建立的辽朝曾经签订过一份著名的和约,即“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是一份什么样的和约,双方谁占便宜谁吃亏,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人为此争论不休。
即使签了和约,宋辽作为搬不走的邻居,还会在一路磕磕碰碰中相处,还会不断惹出新的麻烦,夹杂一些十分有趣的故事……
一
谁占了和约的便宜?
在中国的历史上,精于骑射、居无定所的游牧民族总是会给中原正统带来巨大困扰。胜则大肆掳掠败则随风飏去,不久又卷土重来,要想消灭这样一个对手真是太难了。
既然双方都无法彼此消灭,当然只能和平共处。澶渊之盟的签订就是在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之下。
先看看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
一、从此宋辽为兄弟之国。
二、划定边界各自撤兵。
三、宋每年向辽提供“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就是今天的雄安新区)交割。
四、双方开展互市贸易。
盟约签订之后,宋辽之间百余年无战事,人民安居乐业,边境贸易趋于繁荣……
签协双方谁亏谁赚?宋朝覆亡之后,多数中国人认为签约的宋朝大亏。但也有人认为宋朝大赚的。
第一个是签约当时的皇帝宋真宗。《宋史》记载了谈判过程中的一个生动故事:
宋真宗派曹利用和辽人订约,回来的时候赶上皇帝用膳,只好立在门口等候。真宗知他回来后,便叫内侍问他答应给辽多少金帛,曹利用说这是机密,必须当面奏报皇帝。真宗心急,命内侍再问。曹利用伸出了三个手指。内侍报告真宗:三个指头,岂不是300万吗?
真宗闻听大惊,连声说“太多了太多了”。旋即又自慰似地说:“虽给的多了一点,但把事情了结,也算不错!”……
300万的代价,宋真宗都准备接受。结果不过是30万,在宋真宗看来,当然是大赚了。
认为大赚的还有名相王旦,王旦计算了一下,“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
研究中国历史的日本学者也认为得大利者是宋朝。
日本讲谈社所出的《宋朝: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中评价“澶渊之盟”说,用这么点钱就换来了上百年的和平,而且由于长期和平交往,文化程度较低的契丹慢慢被同化,还有比这个更合算的交易吗?……
日本汉学家斯波义信更进行了精确的估算,“平均来看,宋通过对辽贸易每年可获得八十万贯顺差。这其中,政府的官方贸易往来占到了四十万到五十万贯。此顺差使宋朝实际上重新赚回了对辽国的岁贡”。
斯波义信的结论很好理解,辽人得到了宋朝的钱,因为自己生产力落后,最终还要拿这笔钱来和宋朝人贸易,而宋辽贸易中宋朝原本就是顺差的一方。
中学历史课本上常常气愤地提到,因为宋朝每年要给辽人钱物,加重了宋朝人民的赋税负担。但根据学者的考证,所谓一年二十万匹绢,只不过越州一州的绢产量而已。
由于经济繁荣,澶渊之盟并没有让北宋人的赋税负担明显加重。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宋朝人的负担真正高涨,实际上还是在和平被打破之后……
二
面子最重要
签了澶渊之盟,成了所谓兄弟之国,仗不打了,但后续的关系仍然是一个问题。比如逢年过节要走动走动,因为续约、边界纠纷等问题,相互之间必须定期交涉。
于是,外交的重要性在这里凸显了出来。
对北宋来说,外交最重要的是什么?两个字:面子!
按照和约,宋人给辽人送上巨额钱物,谓之“岁贡”,也算是花钱买平安。岁贡的额度、缴纳方式和交割时间这些要素很快就谈妥了,但文本如何确定,用什么样的字样来表述,却令大宋君臣们好生踌躇。
在抱有天朝上国观念的宋人看来,我有钱,我可以给,但面子必须给我留下!
于是北宋一朝涌现了不少善于争面子的名臣。一度官居宰相的富弼就是其中一个,正是因为富弼,演绎了一段为一个字寸步不让的佳话。
多年的和平让大宋朝经济蒸蒸向荣,辽人也看着眼红,于是提出在原来的基础上要“增币”,即让宋朝多给些贡物。
宋朝几经权衡,答应了这个要求,但在最后签约的时候,却为了文本中的一个字争执不下。
出使谈判的富弼要求用“增币”这样的表述。没想到辽人一向重视汉文化,玩起文字来也是杠杠的,用“增币”岂不是意味着自己对兄弟之国需索无度?他们要求改用“献币”。
富弼反驳说:互为兄弟,哪有什么献不献的?
辽人再度提议:不用“献”字那就用“纳’字”吧。
富弼更不同意了,“纳”是下对上的关系,这不是污辱俺大宋朝吗?……
辽主威胁说:就一个字而已嘛,有啥大关系呢?如果我们率领军队南下,你们不后悔吗?
富弼很淡然地说:如今大宋疆域万里,精兵百万,法令严明,上下一心,北朝打算发动战争,就能保证一定获胜吗?
最后北宋皇帝几经权衡,不想再起刀兵,还是答应了辽人的要求,但富弼为争一个字宁死不屈的佳话却流传了下来……
三
“觉得自己力量小,就装得气量很大”
“大宋疆域万里,精兵百万,法令严明,上下一心”,面对辽人的胁迫,富弼的这几句话真是漂亮极了。
但是这样的话,富弼自己信不信呢?
一本宋人笔记记下了富弼回国后对朋友的感叹,八个大字特别醒目。哪八个字?“将不知兵,兵不习战”!
富弼私下里对朋友坦言,面对辽人的咄咄逼人,只有“忍耻增币”一个办法。
大拿最近闲翻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注》,其中有一段话说得甚妙:
“北宋对辽低头,却还没有屈膝,觉得自己力量小,就装得气量很大;从苏洵的《送石昌言使北引》推测,奉命到辽国去的人大多暗暗捏着一把汗,会赔小心而说大话就算是外交能手。”
“觉得自己力量小,就装得气量很大”,“会赔小心而说大话就算是外交能手”,何止宋朝,晚清不也是如此吗?
本文为黄大拿明史拍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获取授权。授权转载时还请在文初注明出处和作者,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