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直都是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制度,理论上来说,世间的一切都是皇帝的。那么那俩俩说,国家的钱也就是皇帝的钱了?
“内”即内府,意味着皇室的仓库。而“帑”念作是“ tǎng”,指代的是库里的钱财,公款的意思。至于“内帑”很简单,就是皇室的公产。而这一点,其实在汉朝时期就有雏形了,在《汉书·匈奴传》之中这个词语就曾出现过:
“上由是难之,以问公卿,亦以为虚费府帑”。
所以至少是自明朝开始,国家的公款与皇帝自己的私产就已经分开了。而清朝承明制,皇帝的私产与国库依旧是分开的。若是没有必要,没有皇帝是会动用国库里面的财产的。
就比如说明朝灭亡的1664年,李自成带军队攻入北京,他们一共在北京待了40多天。用尽手段拷问大小官员“追赃助饷”,得银甚巨。那皇宫自然也没有拉下,那时候李自成搜刮了多少钱呢?有史料记载:
“宫中久已如洗,怀宗减膳、布衣,酒扈器具之金银者尽充军饷,内帑无数万之藏。贼淫刑所得,扬言获之大内,识者恨之。”
“余宫中内帑金银器具以及鼎耳门环钿丝装嵌,剔剥殆遍,不及十万。贼声言得自内帑,恶拷索名也。”
当然,明朝再落魄也没有清朝落魄。作为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也曾经是辉煌过的。根据1820年清朝内务府的文献记载,当时的清朝的黄金储存量不少于800吨,而白银则是“不可计数”。
但是到了清晚期的时候,同样是因为闭关锁国,清朝面对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场面。清政府一直都是处于割地赔款的处境之中,并且不断的转让海上的税收。在这样入不敷出之下,慈禧太后还一直都是穷奢极欲。
至于清朝在1912年溥仪退位之后之后,新上任的民国政府去国库之中取钱的时候,国库账面上只剩下了十个银元,竟也没有那么惊奇了。堂堂一国之库,甚至连一般百姓家都比不上,仅剩了十个银元。不论是有人携款潜逃,还是做假账,还是真的只有这么多。都是中国的怪,都是那时中国的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