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农村学生而言,临床医学和计算机科学哪个更加合适呢?

凡尔赛百态 2024-12-02 02:54:38

医学领域,门槛之高,虽初期投入颇大,却有效调控了人才供应,避免了无序竞争。

计算机行业几乎无门槛限制,不仅本专业学生涌入,其他专业的人才也纷纷加入,竞争异常激烈。加之互联网用户规模已达顶峰,市场从增量转为存量,同行间的激烈竞争使得就业形势严峻,甚至面临35岁的职业危机,刚毕业的学子也难以保证顺利找到工作。

在一线城市,尽管计算机行业薪资诱人,但高昂的房价意味着长达20至30年的房贷压力,中年失业无疑是对家庭的重大打击。未来医学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将持续上升,超越计算机专业亦非难事。

选择临床5+3学制的学生,更适合在南昌及以下城市发展,这类城市能保障他们步入中年后成为本地中产阶级,生活相对稳定,婚恋市场也更为有利。

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则更适合北上广深杭等一线城市,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住房问题。根据个人对未来生活的规划,临床5+3模式属于后期稳定型,确保收入处于平均水平以上,30岁后收入逐渐增加,职业生涯呈上升趋势。

计算机行业则更具冒险性,前期需通过考研提升竞争力(本科优势减弱),还需应对35岁这一职业关卡,同时考虑行业波动,虽然上限可能很高,但下限并不确定。

编写程序的专业人士,在接手任何项目时,通过审查一小段精选代码,便能直观地评估其技术水平。这种评价方式既直接又便捷——仅仅通过阅读代码即可得出结论。

投身于计算机科学的人往往会经历持续的精神压力——他们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远非顶尖,甚至可能是行业中的低水平者。因为评价标准普遍且客观,在网上随处可见从16岁到60岁的编程高手,想象一下一个35岁的程序员面对一个仅18岁的编程狂热者展示最新的技术、算法或概念时的自我怀疑感。

医学领域则大相径庭。你听说过18岁的医学奇才吗?或者医学狂热者?这两者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好消息——竞争并不那么激烈。当一位医生遇到看似卓越的同行时,只需指出专业差异即可避免比较,内科和外科如何衡量高低?面对发表众多论文的对手,可以轻松反驳理论与实践的差异,声称许多医生只会写论文而不会实际操作。

在医学界,总是能找到理由认为“他并不比我强”,从而减轻心理压力。与程序员相比,医学领域的模糊地带为普通人提供了更多生存空间。像张文宏医生这样成为顶尖医院的核心力量是可能的,而在编程行业,这样的跃升难以想象,因为下属通常不会接受没有能力的亲戚担任关键职位。医学行业的这种不确定性对多数人来说是优势,既可以进取也可以选择安逸。

医学界的高门槛也是普通医生的优势,意味着长时间的学习(8-10年)可以阻挡许多竞争者。而程序员如果没有实际成果,即使拥有博士学位也无济于事;医学职业的稳定性较高,不像程序员那样面临被裁的风险。

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好事,毕竟对于企业主或CTO而言,35岁还不能写出高质量代码的普通程序员往往被视为公司的负担。编程之所以热门主要是因为薪资诱人,而不是工作本身吸引人。

大多数程序员在性格、智力和热情方面并不适合这个行业。真正适合编程的人不多,即使在顶尖学府也是如此。社会上有许多领域可以混水摸鱼,何必非要选择编程呢?为何要让自己的世界观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呢?

农村出身的年轻人面临的最棘手问题往往是家庭经济状况,这直接影响到他们在选择伴侣和职业时的判断。在择偶方面,一个显著的现实是:一线城市的程序员虽然收入不菲,但相亲市场上,来自农村背景的人更可能受到青睐的是拥有10万至20万甚至更高的医生群体。

而在小城镇,医生的优势更是显而易见,程序员的身影相对稀少。就生活满意度而言,两者工作皆具挑战性,但作为医生,你有能力选择在三线、四线城市或是家乡发展,进入一家不错的医院,收入可观。

以四线城市为例,医生月薪低者六七千起,而优秀医院可过万,对比当地房价仅五千多,这意味着稳定就业后,购房购车的梦想触手可及。

一线城市的“码农”面对高昂的房价只能望洋兴叹,家庭支持有限,寻爱之路也更为崎岖,加之巨大的工作压力,幸福感大打折扣。

从职业发展的长远视角来看,医学领域因其稳定性和逐步提升的职业轨迹而被比喻为“不怕慢,只怕站”。反观IT行业,尽管高薪诱人,但35岁门槛现象普遍,即便未遭裁员,后续职业生涯也充满不确定性。

步入35至40岁阶段的程序员往往处于职业进退维谷的境地,既难在大城市扎根,又不甘返回起点。那些选择成为医生的同龄人,此时大多已在自己的岗位上稳固立足,前景明朗。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

2 阅读:176

凡尔赛百态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