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少将彭方复的故事2.1

风中的历史 2025-03-12 09:47:22

彭方复少将: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少将,时任沈阳军区后勤部卫生部部长。

一、将军简介

彭方复(1911—2001),湖北省兴国县(今阳新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5军第5纵队医院看护员,红3军团医护训练班学员,红3军团总医院看护员、看护排长,红8军第23师卫生队队长、湘赣军区卫生部军医训练班学员,红6军团第17师49团卫生队队长、师卫生部部长,红6军团卫生部副部长。参加了湘赣苏区、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20师卫生部防疫科科长,军委卫生学校学员,冀热察挺进军卫生部部长,晋察冀军区卫生部巡视团主任、医务科科长,冀察军区卫生部副部长、部长,察哈尔军区卫生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北岳军区卫生部部长,华北军区第20兵团后勤部副部长。参加了绥远、石家庄和平津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军委卫生部医政处处长,东北军区卫生部副部长,沈阳军区后方勤务部、后勤部卫生部部长,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国防科工委第13研究院院长,国防科委后勤部部长,国防科委顾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1年12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二、将军生平

彭方复(1911—2001),1911年2月出生于湖北省兴国县(今阳新县)国和乡(今属王英镇)彭家湾的一个农民家庭。

1928年2月参加团林湾赤卫军。

1929年参加了农民暴动和农民赤卫队。

1930年4月参加红军,任红5军第5纵队医院看护员。

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到红3军团医护训练班学习,后任红3军团总医院看护员、看护排长。

193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2年2月任红8军23师卫生队队长。

1932年4月由团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同年,参加了湘赣军区卫生部军医训练班学习。

1933年5月任红6军团17师49团卫生队队长。

参加了湘赣苏区、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

1935年11月随军长征,任红6军团17师卫生部部长。

1936年任红6军团卫生部副部长。

1937年8月任八路军120师卫生部防疫科科长,军委卫生学校学员。

1939年任冀热察挺进军卫生部部长。

1942年任晋察冀军区卫生部巡视团主任、医务科科长。

1944年任冀察军区卫生部副部长、部长,察哈尔军区卫生部部长。

抗战胜利后,任北岳军区卫生部部长。

在地区狭小、地瘠民贫、物资保障困难、远离上级,且敌人经常“扫荡”的艰难形势下,在一年内健全了卫生部,组织成立了可以接收2000人的医院,开办了30多人参加的医务训练班。

1949年任华北军区第20兵团后勤部副部长。

参加了绥远、石家庄、平津等战役。

当时,有的部队回避伤亡情况,彭方复坚持实事求是,根据卫生部掌握的统计数字,如实向上级汇报。

1949年11月调任军委卫生部医政处处长,四次入朝考察、指导、解决志愿军卫生工作。

1953年任东北军区卫生部副部长。

1955年2月任沈阳军区后方勤务部、后勤部卫生部部长。

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61年8月晋升为少将军衔。

1963年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期间,组织开展疟疾防治科研工作,取得重大成效。

1970年1月任国防科工委第13研究院院长。

1971年5月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后勤部部长。

1975年10月任国防科委顾问。

1977年被选为北京市第七届人大代表。

1982年12月离休。

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1年12月16日在北京逝世去世,享年90岁。

三、红6军团的医务工作

彭方复9岁念过一年私塾,因母亲去世辍学。后因摆烟酒小摊的父亲与教书先生有交情,半工半读了几年。

1930年4月,彭方复背着家人参加红军,在红5军第5纵队医院当看护员。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到红3军团医护训练班学习,后任红3军团总医院看护员、看护排长。

1930年9月,留在湘东地区的地方游击队集中起来,组建了地方部队红军湘东独立1师,刘沛云任师长、谭思聪任政委,全师800余人,编为两个团和师特务连。

湘东独立师多是湘东各县地方武装、安源煤矿的工人纠察队员。在初创时期,全师没有健全的医疗卫生保障系统,师、团两级只有为数不多的医生和卫生员,这些人也多是从国民党军队中俘虏过来的。药品器材,特别是西药几乎全部是从敌人那里缴获的。

1932年2月,湘赣独立1师和3师合编为红8军,红8军军部设军医处,师设卫生队。红8军下辖红22师、红23师和红24师,彭方复从红3军团调任红8军23师卫生队队长。

同年,彭方复参加了湘赣军区卫生部军医训练班学习。

当时,为解决药品紧缺问题,彭方复他们自己动手制造各种“膏、丹、丸、散”,对于预防感冒、缓解疼痛很有疗效。

1933年5月,军委公布了红6军团番号。湘鄂赣的红16军整编为红6军团第16师,师长高咏生、政委温锦惠;湘赣军区的红8军,整编为红6军团第17师,师长肖克、政委蔡会文;红18军,整编为红6军团第18师,师长严图阁、政委徐洪。

1934年8月,部队在沙田圩召开连以上干部誓师大会,由任弼时宣布中革军委命令,正式组成红6军团领导机关,肖克为军团长兼第17师师长,王震为军团政委兼第17师政委,李达任军团参谋长,甘泅淇任军团政治部主任,喻杰任军团供给部部长,戴正华任军团卫生部长兼第17师卫生部长。

红6军团在军团和师均设卫生部,团设卫生队。彭方复任红6军团17师49团卫生队队长。

8月7日,红6军团从江西出发,于10月24日在贵州印江木黄与贺龙率领的红2军团会师。

1934年10月,红2、6军团主力从黔东地区出发,向湘西地区发动攻势,攻占永顺、桑植、大庸,成立了湘鄂川黔省委和湘鄂川黔军区,并在龙家寨成立了军区后方医院。

后方医院编医务科、材料科、药房、担架队和洗衣队。有医生8入,看护38人,编成8个医疗连,担负收容治疗任务。

后方医院初任院长戴正华,继任院长贺彪,政委吴强。

红军时期,根据地缺医少药,条件异常艰苦,药材供应十分困难。卫生部门想了很多办法,尽量改善医疗救护条件

一是自己动手制作药品器材。当时常用的外用药有碘酒、红汞、升汞、黄碘、硼酸、硫黄、食盐、茶叶水、车前草、藜根等,藜根用于拔脓接骨很疗效;内用药大都是自制的中药丸散膏丹,如霍香正气散、大黄丸、健胃散、吐根片、桔梗片、樟脑酊、六一散、十滴水等,偶尔也有阿斯匹林;外用材料,如绷带、纱布、副木等,是就地取材,自己制作的。消毒是用竹编蒸笼进行蒸气消毒。绷带、纱布均是用后再洗,洗后再用,直到不能用为止。器械,如普通镊子、探针等是用竹制的,骨锯是用药店的钢锯代替。

因为红军医院条件简陋,没有药品检验手段,凡是新配制出的药品,特别是一些注射液,都先要在自己的身上做实验,然后才给伤病员注射。这样,虽然伤病员多,治疗条件差,却很少发生因药品问题而产生的事故。

医院病房,除了土坯筑的民房外,其它全部是自己动手,砍竹木、割茅草盖的棚子作病房。

二是取之于敌。离开湘赣根据地西征时,在沅江缴获敌人大批被服和一些药材。十万坪一战,缴获了一批药材。开创了湘鄂川黔边区后,缴获的药材则更多。

三是从敌占区和游击区搞药。通过扩大根据地和打上豪,把土豪押回苏区后,责令其家属限期用银元和西药来换人质。

红军在占领贵州黄平时,从一座天主教堂里缴获了一批医药,将两个比利时籍的传教士带走,让国民党军队用钱和药品来换回人质。

四是利用地下党的关系,到白区购买药品。当时能买到的主要是中草药,有时也能买到点金鸡纳霜丸、十滴水、仁丹等。

红军到达湘西、贵州等地时,搞到了一些鸦片,加工成阿片末、阿片丸、救急水、止痛水等,用于医疗。

参考资料:

1、彭方复、谭尚维《湘赣军区、红六军团医务工作的回顾》

2、《五二三项目》

1 阅读:16
风中的历史

风中的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