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严是蜀汉政权中本土(中州)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李严原本在益州牧刘璋麾下为郡吏,后被擢为成都县令,以才干出众出名。
当年刘备率军袭夺益州时,李严曾经率军在绵竹抵抗刘备。后李严迫于时势,投降了刘备,被刘备拜为裨将军,李严确实有才干,很快被擢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辅汉将军。
刘备取西川后,为了拉拢蜀地本土人士,对李严委以重用,先后出任尚书令、中都护 ,拜骠骑将军,后刘备伐吴失败,急怒攻心,病卧不起,白帝城永安宫托孤时将太子刘禅同时托付给了诸葛亮和李严。《三国志·李严传》记载:
“(李)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建兴元年,封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 ”。
诸葛亮和李严同为托孤之臣,一开始关系还算融洽,彼此配合也算默契。实事求是地说,李严也是蜀汉政权中难得的人才。他虽是文官出身,却文武兼具,有谋略,颇具军事才干。218年,蜀地爆发了马秦、高胜之乱,叛乱者聚合了数万人马,一直攻至资中县(今资阳)。当时刘备率蜀军主力在汉中与曹操鏖战,朝中兵力紧张,诸葛亮无法分兵支援。
负责平叛的李严没有向成都要一兵一卒,仅率5000人便平定了叛乱,击溃叛军,擒斩马秦、高胜。后来 ,李严还镇压了一次规模不大的农民起义,在蜀汉政坛上崭露头角。此事也反映了李严卓越的军事才能。
正因为李严有能力,刘备弥留之际,才让李严与诸葛亮受遗诏共辅少主刘禅,并让李严任中都护,统内外诸军事,留镇永安。刘备颇有权谋,任诸葛亮为首辅之臣,却将军权交给李严,用以牵制诸葛亮,防止其尾大不掉威胁刘禅。刘备的用意心细如发的诸葛亮岂会看不穿,但他对李严也很看重,欣赏他的才干,说他:
“部分如流,趋舍罔滞,正方性也”。《三国志》
很显然,李严与诸葛亮在蜀汉政权高层的地位应该是平起平坐的。如果从重要程度上考虑,李严手握军权,其权重可能比诸葛亮还要高些。
改名后运势大减大约在建兴8 、9年间,一直春风得意的李严不知因脑短路或哪根筋搭错了,亦或是听信了某位风水大师的忽悠,突然改了名,将李严改作李平,结果真的被诸葛亮贬为平(庶)民。
叫李严时顺风顺水,改李平后急转直下,让人不得不从玄学中找原因,不得不相信名字就是一个人的风水。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大权在握的李严成为一介平民的呢?史载,蜀汉建兴9年(231)春,因魏军转守为攻,诸葛亮再出祁山,让已改了名字的李平(李严)负责催办、督运粮草 。因当时天降大雨,半月不止,栈道被冲毁,军粮运输不济,李严知道此事的严重后果,就授意部下参军狐忠(即马忠)、督军成籓矫诏(假传刘禅圣旨)让诸葛亮撤军。
诸葛亮因道路泥泞、大军疲惫、粮草不济撤军回汉中后,李平(即李严)假装吃惊,说:“军粮充足,为何要撤军呢”?想以此为自己督运军粮的失职开脱罪责。同时李平还向后主刘禅上表谎报军情,说诸葛亮之所以退兵,是为诱敌深入,待敌孤军冒进后再与之交战。诸葛亮见李平如此颠倒是非,再容忍下去必酿成祸乱,便拿出李平的亲笔信上书给后主 ,揭露其罪行, 还带领文武大臣上表弹劾李平。李平于是被严加惩治,罢官削职为民,逐出成都,流放到梓潼。
李严擅改名字为李平,终于得偿所愿,被诸葛亮一撸到底,贬为平民,还被流放到偏远的梓潼去了。
据史料记载,李严(平)官居高位后,贪欲暴增,唯利是图,不但如此,他还劝诸葛亮“受九锡”,晋爵称王,他自己也跟着水涨船高,从中大大受益。据说李严生活不节俭,热衷名利,不忧国事,这些都是诸葛亮在弹劾李严的奏表中给他一一罗列的“罪状” 。在蜀汉后期人才匮乏的窘境下,诸葛亮对确有真才实干的李严就不能网开一面?就不能让他戴罪立功?非得罢黜他流放远恶军州并永不录用?
其实李严被革职流放,并非他改名字改坏了, 而是因为......其实李严迅速由盛转衰,不是因为改名字乱了风水,改坏了运势,也不是因为他太小儿科 ,像欺骗小孩一样在刘禅、诸葛亮处两面撒谎,如果他真的如此幼稚,刘备会将江山社稷以及子孙安危托付给他吗?其实,他之所以因一些过失而被罢黜 ,祸起永安宫托孤,早在他和诸葛亮一起接受刘备托孤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未来一定会遭到罢黜的宿命。
李严事件其实是一场阴谋,目的是夺取他手中掌握的军权。谋主不是别人,正是诸葛亮。事件起因不外乎有以下两种可能:
假设(1)后主刘禅欲利用李严牵制诸葛亮诸葛亮对蜀汉忠心无二,这点毋庸置疑。但作为一个有抱负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必须独掌军权,否则无法完成对刘备的承诺。为了掌握军队,他屡屡兴兵北伐,劳师远征,刘禅心中不快。在建兴九年的北伐中,刘禅命李严传达自己的旨意,令诸葛亮撤军。诸葛亮班师后,责备后主不该如此,当时的蜀汉由诸葛亮执掌军政,臣强主弱,刘禅没办法,只得将过错全部甩锅给李严,李严有口难辩,也不能辩, 遂打落牙齿和血吞, 不得不为后主承担了一切责任。
假设(2)诸葛亮为了独揽朝政,设计除掉李严刘备颇有帝王手段,他一直都在军中采用“双军师制”。目的是起到分权与相互制约的目的。譬如荆州早期的徐庶 、诸葛亮,荆州中期的诸葛亮、庞统,益州前期的法正、诸葛亮都是这种管理模式的具体体现。刘备临终托孤时仍坚持这种模式,把刘禅同时托孤给诸葛亮和李严两位重臣。
刘备在时,凭能力与威望还能驾驭得住两位旗鼓相当的能臣,可以在两个副手之间维持一种微妙的平衡。刘备一死,这种平衡就被打破了。诸葛亮不甘心与李严平分秋色,一直尝试填补刘备去世后留下的权力真空,尤其是把李严掌控的军权夺过来,实现其独掌蜀汉军政的目的,所以就授意狐(马)忠、成籓矫诏,再上表栽赃、状告李严, 以证人证据俱全为依据,一本参倒李严。
当然,以上两说均为假设, 并非历史事实。史载,李严被革职流徙后,诸葛亮并没有斩草除根,反而将他的儿子李丰由江州(重庆)都督改任中郎参军,将他迁调至成都丞相府任职,并大力培养、扶植他。后来,李丰按诸葛亮的教诲,勤奋努力,官至朱提(犍为)太守。
而李严在梓潼郡流放地也期盼诸葛亮有朝一日能赦免自己之罪,重新起用。但3年后诸葛亮病殁五丈原,李严自知希望化为泡影,遂激愤发病而死。
【插图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