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去看英歌舞

是禅牛呀 2024-08-14 12:30:40

在潮州和朋友小聚时,他对我说,他的公司赞助了潮州的一支英歌舞队,建议我去看看这支英歌舞队的彩排。

初听到英歌舞这个名字,我觉得那不过就是一支民间歌舞演艺队而已,草莽队伍的水平,能高到哪里?还不如窝在宾馆里喝一壶工夫茶。可朋友却兴致盎然地说:“您可别小看了我们潮州的英歌舞,那可是进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的项目。您只有亲眼看了,才知道什么叫精彩纷呈,才知道什么叫惊天动地!”

既然朋友如此盛情,恭敬不如从命。于是,我们便去了一处深宅宽敞的后院,只见几十名年轻人身着各式短打紧身戏装,腿上扎着蓝白色相间绑腿,正在听一位年长者说着什么。我和朋友远远地坐在一处回廊里,边喝茶边看着他们。

朋友说,在潮汕地区,几乎各镇都有自己的英歌舞队。每逢年节,各个英歌舞队都会沿街表演,全城热闹的不得了。这时,所有的英歌舞演员,化着浓妆,都以极大的热情,夸张的舞姿,舞出激昂的壮志,吼出震天的豪情。在潮汕民间节庆活动中,英歌舞历来就担当开路先锋的角色,走在队伍最前面,有如戏剧的开场锣鼓,男女老幼无不皆闻声而至,挤得大街小巷水泄不通。

各镇的英歌舞队,也都有着各自风格的脸谱,其多按梁山好汉的形象烩制;他们全都身着色彩鲜艳的武士戏装,紧身短打,在锣鼓和螺号声中,手执双短棒,边叩击边腾挪起舞。

英歌舞表现的情节,主要是《水浒传》中“攻打大名府”等热闹的场面。但实际上,所有英歌舞的表演大都淡化了具体情节,而是更注重舞蹈的节奏,动作的刚劲,气势的威武。

就在这时,空场上突然响起急促的锣鼓声,只见一群“梁山好汉”舞跃登场。他们各自舞动着两根短木棒,快速翻转叩击,步伐铿锵有力,阵阵呐喊声响彻云天。

潮州英歌舞

朋友一边欣赏着英歌舞表演,一边对我说,英歌舞以其动作洒脱阳刚、舞姿威武雄壮,吼声奔放震天而深受潮汕地区民众的欢迎,被人们亲切地称之为“中华战舞”。

上古之时,潮汕地区就是闽越族人的生息繁衍之地。秦代以后,尤其是西晋“永嘉之乱”、唐朝“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乱”,致使大批中原人举家南迁到闽越。

虽移居到远离故乡的潮汕地区,但这些南迁客们没有忘却故土的人情和文化,他们牢固地坚守着祖传下来的习俗,在繁衍生息中,坚守浓厚的宗族种姓观念。正是在这强烈的宗族观念的影响下,英歌舞得以顽强地传承下来。

潮州英歌舞

潮汕地区英歌舞时一种集舞蹈、武术于一体,运用独特的步法、身法、槌法、阵法的活动,既似土风,又似武舞。它以刚劲、雄浑、粗犷、奔放的舞姿,构成了磅礴、威武、强壮、豪迈的气势,给人以力与美的强烈震撼。英歌舞所表演的大都是《水浒传》中好汉去邪扶正的传统故事,每个演员都夸张地按照戏剧脸谱绘正不同水浒人物,他们的表演既不着重讲述某一故事情节,也不着重表现某段故事中的某位英雄,而是通过挥洒张扬,铿锵有力的舞蹈动作,渲染搏斗场面和烘托出炽热的节日气氛。通过人物造型、服饰道具、形体动态等手段,体现出男性的刚健之美。

但英歌舞的表演却又不是随意而为,而是有着既定的传统程式。通常,整个舞蹈分前后两棚。前棚为群体舞蹈,按《水浒传》中“三十六天罡星”之说,由36人组成,每人手执长约1尺4寸,直径约4厘米的两根彩色木棒,配合着锣鼓点和震撼心扉的吆喝声,两棒相击翻转敲击,在一片震耳的木棍敲击声中,边走边舞。

后棚则按《水浒传》中“七十二地煞星”之说由72人组成,分别装扮成各式杂耍艺人,敲打锣鼓伴唱,有的还会加进一小段精彩的武术表演。英歌舞队的表演人数大多为108人,正和《水浒传》中水泊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之说。

英歌舞的表演队形,也有“长蛇挺进”、“双龙出海”、“四虎并驾”、“孔雀开屏”等多种套路。

英歌舞在演出前,要先焚香叩拜田元帅神位。传说,田元帅叫田都,在唐代安禄山叛乱之时战死,后被玉皇大帝封为元帅,为人间戏神,负责管理歌舞娱乐。在一片虔诚的叩拜中,众人祈求田元帅保佑本次表演平安顺利。

英歌队一般设有两位领舞者,分别叫“头槌”和“二槌”。红面红须的“头槌”多装扮成《水浒传》中的猛将“霹雳火”秦明或大刀关胜;黑面黑须的“二槌”则装扮成“黑旋风”李逵(有的演出队伍中还会有“三槌”鲁智深,“四槌”武松)。此外,在表演队伍最前面,还有一位引舞者,其由《水浒传》中的“鼓上蚤”时迁担任。“丑角”时迁边走边舞的,手中还不停地舞弄着一条布制的“银环蛇”。他以娴熟的动作,在灵巧的跨越腾跃中,随时调整着整个表演队伍的队形和舞姿的变换。伴随着锣鼓节奏,英歌舞得以紧凑整齐地以优美的舞姿,演出各式各样的舞蹈动作。

英歌舞的表演时间长短不一,有时,演出会持续一整天;有时,三两个小时就会结束。英歌舞的基本动作是“槌舞”,表演时,每人各执两根被称为“槌”的圆形短木棒,双脚成骑马蹲裆步,或腾空跃起,或横向跳跃,双手随锣鼓点上下左右敲击木棒,头和身体随之自然晃动,动作健壮有力,节奏强烈,看到人眼花缭乱,心旌激荡。

英歌的源流有多种说法,有水浒起源说,也有傩文化起源说;有从山东流入说,也有习武强身说等。

从历史发展上看,傩文化当是潮州英歌舞的最古老源流。傩文化产生之初,潮州一带尚属一片荒蛮愚昧之中,当地先民的原始神鬼意识和图腾崇拜是傩文化产生的基础。其后,由神鬼意识和图腾崇拜仪式产生了傩文化。傩文化之后,才衍生了激越的英歌舞,也就是“英雄歌舞。

在英歌舞的表演中,始终贯穿着“迎神驱鬼”的主导功能;演出时间,也多选择在过年和其他民俗节日。其次,英歌舞的表演中,演员采用的均是彩绘威武凛然的脸谱,而不戴傩文化惯常的狰狞面具,这也是傩文化面具改进的一种形式。《水浒传》里的故事大多发生在黄河以北的山东,那里的蛇很少,所以小说《水浒传》中,也就没有对蛇的描写;所以在古今潮州英歌舞的表演中,探路好汉的舞蛇动作,应是源自闽南民间的神蛇崇拜。

随着空场上英歌舞的激昂动作,我也被他们的亢奋激情所感染,更加全神贯注地盯看着他们表演的每一处细节。至于朋友不停的介绍,我似乎都没听进心里。

反正我觉得,不管英歌舞源于何处,不管它曾有过有多少传说,今天的英歌都是潮汕民众创造出的文化瑰宝,都在当下不断展现出鲜活的生命力。

彩排结束后,突然,我想起了什么,就问朋友:各地的民间表演大都是女性演员占一半,可你们的英歌舞怎么全是男的?

朋友说,你别看我们潮州地处经济发达的南方,可传统思想,尤其是“重男轻女”的传统还是很有点根深蒂固。自古以来,我们潮州英歌舞就有“传男不传女”的习俗。近些年来,也有一些地方成立了女子英歌舞队,还挺受欢迎的。我们也有成立女子英歌舞队的打算,可有的老师傅觉得,女子举手投足,过于软绵,远不如男性孔武刚健,在英歌舞这种主要突显男性阳刚之气的表演中,具体操作起来还是很有些难度。

我说,亏你们潮州还是个改革开放的前沿,改革嘛,哪有娜姆多可怕的!让年轻漂亮的女孩参加英歌舞表演,她们舞姿轻盈、身态婀娜,别有一番美感,绝对不比纯老爷们的表演差,绝对能吸引更多人!

朋友笑了,说:那您老明年再来潮州,我一定陪您看我们的女子英歌舞的表演!

好哇,一言为定!

0 阅读:0

是禅牛呀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