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ú —
徐
徐【xú】,春秋金文中的“徐”,是写作以“邑”为偏旁的“䣄[tú]”,是国名。战国以后,才出现以“彳”为偏旁的形声字“徐”,意思是缓缓的慢步走。它还有一个字形,是写作单人旁的“俆”。
说 文 解 字
《說文解字·彳部》徐:安行也。从彳余聲。《說文解字·人部》俆:緩也。从人余聲。《說文解字·邑部》䣄:邾下邑地。从邑余聲。魯東有䣄城,讀若塗。传说远古时的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禹后来就将王位禅位给了伯益,但是却被夏启夺了王位,建立起家天下世袭的夏朝,伯益只得出走。伯益死后,夏启将伯益的儿子若木封在了徐,建立了徐方(国),成为徐国的始祖。
徐方(国)的都邑起初可能是在邳州、郯城一带,后南迁至洪泽湖的西北。徐与郯、莒、黃、江等东夷部族都是嬴姓国家,但徐国的子孙后来就以国为氏。在西周时期,徐方(国)的疆域扩大到了淮河中下游的苏北、淮北、和鲁南地区,是淮夷(也称九夷)的首领。
文 献 选 读
“
《尚書·禹貢》:
海岱及淮,惟徐州。
《爾雅·釋地》:
濟東曰徐州。
《釋名·釋地》:
徐州貢土五色,有青、黃、赤、白、黑也。
《釋名·釋州國》:
徐州,徐,舒也,土氣舒緩也。
”
在夏商周三代,东亚大陆板块的政治格局都是“夷夏对峙”,即太行山以西是“华夏”,太行山以东是“东夷”。
古徐州,就在冀州即“中国”的东南部,自海岱以南至淮河流域,今苏皖鲁三省交界的地区。这里在商代是称人方,西周时是淮夷所居住的地方。
济水是古四渎之一。源于今河南济源的王屋山,在山东境内与黄河并行流入渤海。后因黄河改道,下游被黄河淹没。现在黄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来济水的河道。
这个地方的土壤,五种颜色都间而有之,可以向中央王朝进贡五色土,用于立社。古时候中央王朝的社稷坛,需要用五色土来敷设:东方用青色土,南方用赤色土,西方用白色土,北方用黑色土,中央用黄色土。
淮海中下游地区,地形宽舒,那里的民众稟性安徐,所以才称为“徐”。
“
《史記·魯周公世家》:
伯禽即位之後,有管、蔡等反也,淮夷、徐戎亦并興反。......我甲戌筑而征徐戎,無敢不及,有大刑。作此肸(費)誓,遂平徐戎,定魯。
”
周公所封的鲁国,原是东夷部族所生活和居住的地方。伯禽在鲁国即位以后,发生了管叔和蔡叔等人的叛乱,淮夷、徐戎也同时起兵叛乱。于是伯禽率领军队到肸(费[bì])邑去讨伐他们,并作《费誓》……平定了徐戎后,鲁国就安定了。
“
《尚書·費誓》:
徂(往)茲淮夷、徐戎並興。......甲戌,我惟征徐戎。
”
“淮夷和徐戎一带兴兵作乱了。甲戌那一天,我们要前往征伐徐戎。”
“
《詩經·魯頌·閟宮》
遂荒徐宅,至于海邦,淮夷蠻貊,及彼南夷,莫不率從。
”
《诗经·鲁颂》是鲁国宗庙中祭祀用的歌词。
徐宅,即徐戎居住的地方。
荒,是荒废的意思。
诗中说鲁侯一直打到海滨的各国,包括淮夷和蛮貊以及南夷,莫不都来归附。
“
《詩經·大雅·常武》:
徐方繹騷(骚动)。震驚徐方、如雷如霆、徐方震驚。......濯征徐國。王猶允塞、徐方既來。徐方既同、天子之功。四方既平、徐方來庭。徐方不回、王曰還歸。
”
这首诗是赞美周宣王亲自前往平定徐国的叛乱,徐方为此而骚动和震惊。
濯[zhuó]征,是大加征讨的意思。
宣王谋略周密,徐方降服来朝,表示不再反叛,于是宣王得胜返回。可见在整个西周王朝,与徐国和淮夷之间的战争一直都没有停止过。
“
《史記·趙世家》
徐偃王反,繆(穆)王日馳千里馬,攻徐偃王,大破之。
”
徐偃王时,曾以东夷部族首领的身份率兵西征,攻打西周的洛邑。造父驾车载着周穆王从昆仑山的西王母处,日行千里赶回京师平叛。在打败徐偃王后,周穆王又不得不封徐子继续治理徐国,置都彭城。而彭城就是因徐方(国)而改名为“徐州”的。
他为什么号“徐偃王”?“偃”,就是只能仰而不能俯。战国时的文献《尸子》中说:“徐偃王有筋而无骨”。青铜器《班簋》中说的“㾶戎”,和青铜器《孟簋》中说的“无需”,应该都是指这个腿骨有病而不能行走的徐偃王。
“
《韓非子·五蠹》:
徐偃王處漢東,地方五百里,行仁義,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荊文王恐其害己也,舉兵伐徐,遂滅之。
”
徐偃王居于汉水以东,土地方圆五百里,他好行仁义,颇得百姓的拥护,四周有三十六个国家都割地向他朝贡。楚文王害怕徐国会危害自己,就起兵讨伐徐国,于是就把它灭掉了。
韩非子说徐偃王推行仁义,应该是有其事;但是说他因此放弃武力而丧失国家,恐怕是为了论证自己的政治观点而随意篡改历史。
周穆王是西周中期的人,楚文王是春秋早期的人(公元前689~677年),据吴国灭徐国还有165年。但是他的这一说法,错误影响了汉代的刘向、王充、徐干、班固等诸多学者,都说是徐国是被楚文王灭掉的,是“徐偃王只知修仁义,而不知用武,终以亡国。”
“
《春秋左傳·昭公三十年》:
冬,十有二月,吳滅徐,徐子章羽奔楚。
冬,十二月,吳子執鍾吳子,遂伐徐,防山以水之。己卯,滅徐。徐子章禹斷其髮,攜其夫人,以逆吳子,吳子唁而送之,使其邇臣從之,遂奔楚。楚沈尹戌帥師救徐,弗及,遂城夷。
”
公元前512年,春秋时的吴王阖闾兴兵伐徐,用水淹徐国二十三天。迫使徐国的国君章禹(羽)剪断头发,携夫人出城投降,迎接吴王。而吴王只是表示了一下慰问,就让他的近臣跟随他去投奔了楚国。徐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国祚长达1649年,共有44代君王。
2007年,在江西靖安发现了一个春秋晚期的墓葬坑,其中有47具棺木,22具为年轻女性的骨骸,很可能就是徐国这位最后的国君章禹与妃嫔的陪葬墓。
成 语 典 故
不徐不疾不慢不快,从容不迫。
《莊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