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轻德而舍重功,畏小忍而忘大孝”,这个皇帝乱了天下近三百年

书兰聊历史 2024-01-26 03:54:03

前言:自嬴政以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而创造皇帝一词后,皇帝便成了天子的专用称呼,代表了天子的无上权威和尊荣。有句话叫做,德不配位,必有灾殃。皇帝如此高位,其德若有失,轻则朝局动荡,重则危及江山,是故,历史上的那些亡国之君往往会有昏君之名,比如秦二世和隋炀帝等。

一般来说,开国之君应该比后继之君更加明白天下来之不易的道理,他们轻易不会有失德的行为,更不至于背上昏君之名。然而晋武帝司马炎却是个“另类”,他虽然是开国之君,并且一手结束了三国纷乱的局面,但是他在历史上的评价明显贬多于褒,比如唐太宗李世民说他“取轻德而舍重功,畏小忍而忘大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他到底做了哪些德不配位的事情。

司马炎画像

一、取轻德而舍重功

1、过于守成

如果司马炎只是守成之君,他应该能及格。他宽厚仁恕,不仅解除了对汉魏宗室的禁锢,还十分优待江东孙氏,而且嵇绍明明与他们司马家有仇,他还能主动征召其入朝为官。他能听直言,曾有一名为刘毅的大臣当着他的面说他不如汉灵帝和汉桓帝,他都没有怪罪。可他不是守成之君,而是开国之君,守成之君大多只需要控制问题,开国之君则需要肇基为业、革故鼎新。

刘毅多次申请改革九品中正制,他碍于难度太大,始终下不了决心。王浑与王濬在灭吴之战中争功,他明明内心里更认可王濬,可又碍于王浑背后的太原王氏,便选择了和稀泥。他宁可一而再、再而三地解决表象事件,也不愿意触碰深层次的问题,这就好比医生治病不治根。如果只是一些小病,倒也无伤大雅,可他面对着很多大病。

晋灭吴之战

问题一:曹操当年竭力打击的世家、豪强经曹魏到西晋又开始出现膨胀之势,“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这句话正是刘毅对司马炎所说。问题二:吏治败坏,官僚贵族腐化堕落已然成为风气,高居太傅之位的何曾每餐饭动辄花费上万钱,热衷斗富的石崇在担任荆州刺史期间竟然肆无忌惮地通过劫掠过往客商来致富。

问题三:军制混乱,西晋沿袭了已经濒临崩溃的世兵制,兵源相当不稳定,且朝廷对世兵的调用没有良法支撑,即“士民调度,悉无良法”,致使军户负担十分沉重。以上问题一般都是在中后期才出现的积弊,可西晋在立国之初就出现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正视和解决这些问题就是司马炎的责任,他躲不掉的。

石崇斗富

2、居安忘危

司马炎在位25年,期间确实有一些可圈可点之处,他立国之初适时提出“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同时去繁就简,颁布《泰始律》,并以身作则,力行节俭,一手开创了持续10年的“太康之治”。如果他能一直坚持下去,他的差评或许会少很多,偏偏他骄傲自满了,而且是在很多问题和危机还没有得到解决的情况下迷失自我。

生活方面:他在位后期耽于享乐,史载他在平吴之后将吴主宫中的数千名宫人全部纳入到自己的后宫,以至于“粉黛近万”。他一到晚上就犯迷糊,不知道去哪里就寝,后面干脆弄个羊车,走哪儿算哪儿,最后“极意声色,遂至成疾”。就他这副样子,还有人说他是为了扩充外戚势力、强化皇室力量,真不知道这些人怎么想的。

司马炎的羊车望幸

用人方面:原本自贾充等元勋先后去世,他有机会打造出一个更有活力的上层架构,一定程度上解决司马氏统治基础狭隘的问题。可他就为了让自己省心、舒心,甘愿无动于衷,甚至重用不得人心的外戚杨骏,任其独大,致使上层架构更加狭窄,潜伏矛盾更加激烈。说他拖泥带水都是夸奖他了,准确来说,他就是混一天算一天。

治政方面: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西晋当时正处于小冰河期,诸如洪水和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朝廷如果没有强大的赈灾能力,必然会生出很多事端。司马炎开始的时候在这方面做得还行,到了后面就开始混了,在他死后不到8年,关中等地的各族百姓因为朝廷赈灾不力而被迫入益州就食,后直接导致益州被成汉政权(十六国中的第一个)所占。

成汉率先而起

二、畏小忍而忘大孝

1、保全刘渊

自东汉末年始,神州大地长期陷于战乱,人口锐减、土地荒芜,期间曹魏吸纳了大量胡人,并将他们安置在长城以内居住。及至西晋立国,一些有识之士深感此策非长久之计。其一,胡人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同化他们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同化的过程中必然会生出矛盾,倘若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必然生乱。

其二,胡人定居的地方离中原腹地太近,比如居于并州上党和平阳等地的匈奴人仅需三日便可抵达太原,一旦太原有失,洛阳必危。史载大臣郭钦曾向司马炎建议借着灭吴之势将关内胡人都迁至塞外,并加强管控力度。在他看来,“(胡人)纵有猾夏之心”,只要他们不在关内,就能达到“所害不广”的目标。可惜司马炎并未允准郭钦之请。

胡人因得地利之势而所害甚广

司马炎不纳忠言就算了,他还反其道行之。匈奴贵族刘渊才识卓越、志向远大,常有大臣建议司马炎不要重用刘渊,理由就是“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甚至齐王司马攸还多次提出除掉刘渊这个隐患,可司马炎却总觉得刘渊在自己面前一向老实,谈不上多大的威胁,而且他还出于对刘渊的欣赏,将其封为北部都尉。

刘渊得此平台,其势一发不可收拾,五部匈奴的一众贵族头目纷纷被他收入麾下,甚至连幽州和冀州的诸多儒生都去投奔他。司马炎死后,刘渊的基本盘已成,有了逐鹿中原的基础,从他起兵反晋到兵抵洛阳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这一切都被何钦给说中了,如果司马炎泉下有知,不知道会不会后悔。

刘渊建立的汉赵

2、维护太子

司马衷是司马炎的嫡长子,从宗法继承制来说,司马炎将司马衷立为储君是没有任何毛病的。可是随着司马衷年龄的增大,是个明白人都看出来他存在智力缺陷,司马炎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改立继承人,此举简直是把天下安危视为儿戏。纵使他留下的是一个铁桶江山,也禁不住一个傻子摆弄吧?更何况他留下的还是烂摊子。

司马炎即使非得把皇位交给司马衷来继承,总得给他配一个贤内助和一副好班底吧?选个太子妃也不打听下别人的人品,就冒失地选了贾南风,等到贾南风在东宫展示出真实脾性后,他也只是发一通脾气完事。他明明有想法要废了贾南风,可又禁不住旁人的劝解,试问是江山重要,还是顾及旁人重要?简直本末倒置。

司马衷:何不食肉糜?

贤内助没有,好班底也没有。按理来说,司马炎有充足的时间给司马衷打造班底,而且他自己也知道外戚杨骏难当辅政大任,偏偏拖到临终之前才想起来让自己的叔叔汝南王司马亮和杨骏共同辅政,一切都为时过晚,人家杨骏直接把他让司马亮辅政的诏书给藏起来了。等于说司马炎在司马衷的核心圈里留下了一堆隐患。

另外,当初为了打压地方豪强和世家大族,司马炎大封宗室,并且不断加强宗室藩王的权柄。他也不想想,他那个傻儿子能镇得住那些个强藩吗?一旦他不在了,岂不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他只知道他们司马家篡夺曹魏江山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曹魏宗室不强,可他却忘了凡事过犹不及。“八王之乱”的罪魁祸首只有一个,那就是他司马炎。

八王之乱的相关人物关系图

结语

司马炎死后的第二年便爆发了长达16年之久的八王之乱,紧接着胡人趁势而入中原,神州陆沉,中原板荡,直到隋文帝杨坚重整乾坤才使天下归于安定,可以说因司马炎一人之失,而致天下乱了近300年。如果他没有篡魏建晋,这个责任怪不到他头上,可他坐了那个位置,责任自然应当由他来背。

关建是他的种种行为确实也摘不清干系,门阀士族的问题虽然不是他一手力促的,可他有姑息之责。吏治、胡人问题、继承人和分封等问题都是因他不作为或胡乱作为而引发的。有人说他名为开国之君,实为守成之君,笔者看他充其量只能算守成之君里面的60分角色,多一分都是谬赞他了,您觉得呢?

参考文献:

《晋书》

《资治通鉴》

《晋朝那些事儿》

0 阅读:214

书兰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