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居民收入,从八十年代的消费说开去

杂菜斋说过去 2024-12-14 17:00:33

最近经济不好,虽然进出口贸易依然旺盛,但是大家都认识到中美必然要脱钩,中欧摩擦也在加剧,第三世界国家我们的出口形势虽然很好,但是要指望他们经济腾飞马上有钱消化掉我们的产能一时半会也不现实,那么怎么办呢。

最简单的,或者说最有效的办法,自然就是靠内需了,实际上我们的内需确实大有潜力可挖,我们的总储蓄占GDP的比例大致是48%左右,在世界各国位居前列,而美国这个数据是20%左右,比我们的一半还少。日本在泡沫经济破灭后一直说开始重视储蓄,但是这个数据也就是28%,也比我们少20%。

这代表什么呢,就是代表我们有大量的存款就在银行躺着,不消费,而这个数据低的国家,就会进行大量的消费尤其是国内消费。(当然前提是经济条件还行,有些国家是真的没钱储蓄,钱刚到手就花出去了。)

虽然说,这个储蓄里有不少不是居民存款,但是居民存款的比例也不低,总体来说,我们的居民储蓄确实很高,这么高,说明大家对于消费都是很谨慎的,比如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的储蓄率就一直在提高,这说明美国人在金融风暴后有危机意识,开始储蓄了。

而我们不一样,我们在2000年左右储蓄达到一个低点,然后就一直上涨,反而08年金融危机后一直在下降。这是为什么呢?

2000年后储蓄率的上涨其实是新世纪后经济腾飞,大量存款的增加是经济好,大量企业赚到了钱存在银行导致的,当然那时的消费确实也一般性,因为90年代的经济紧缩期给大家的印象太深,就算有点钱也不敢花,要存着以防万一,另外此时我们的对外依存度很高,内需不振也是一个因素。

等到了08年之后,情况不一样了,那时发达国家经济不振,我们依赖出口的外向型经济做不下去了,只能大力挖潜,促进内需,国家就采取各种政策促进大家消费,然后确实我们的对外依存度确实下降了不少,内需也上来了不少,但是总体来说,还是太高了。

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有个很难迈过的坎,大家喜欢叫这个是中等收入国家陷阱,但实际上就是从外需到内需的经济转变。

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初期,为了让经济快速发展,必然需要从外部获取资金和资源,以达到加速发展的目的,但是到了一定阶段,经济发展上来了,老百姓也不愿意满足原先的苦日子了,要求收入要上去,那么此时就不能再依赖外需,必然要转型为内需。尤其是中国这种体量的国家,要是还按照之前的对外依存度,是根本没有一个国家能承受我们的产能的。

但是怎么转换成内需呢?或者说怎么让大家愿意消费呢?这主要有两条路子。

第一个,增加福利,让大家敢于消费,勇于消费。大家为什么不消费,很大因素是不敢消费,为什么不敢消费,就是怕消费之后,没钱了,万一有个事,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那时候谁敢消费啊。

这里有个例子,我们的八十年代,当时我们的经济条件确实不如美国日本这些发达国家,即便汇率很高,但是人均收入一样低,举个例子,当时我们的月收入很多都在几十元,至多不过几百元,所以当时万元户都是一个极其稀少的存在。但是呢,当时的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尤其是进口的电器动不动就几千元,比现在还贵,考虑到收入比,那几乎可以说,当时的电视机电冰箱这些电器换算到现在一台搞不好要几十万,在小城市都可以买一个小户型了。

但是诡异的就是,这么贵的电器,本来应该没人买才对吧,实际上不然,当年很多人尤其是城里的工人家庭借钱凑钱,都纷纷买了,哪怕是借了不少钱甚至动用了多年的存款。

那么为什么当时大家都愿意消费这么昂贵的电器呢,其实很简单,因为没有后顾之忧。

当时,尤其是城市有工作的,收入是稳定的,铁饭碗嘛,不用担心下岗问题,不会饿死,大家借给你钱也放心;至于住房,都是单位提供的,可能有些大有些小,还有些要住单身宿舍,或者等,但是不需要考虑存钱买房这个是肯定的;还有医疗,当时和现在的医疗不一样,现在的医疗是部分报销,当时的医疗制度是自己付挂号费,其他医药费是单位报销,虽然因为效益不同,很多医药费后来一些单位就长期拖欠,但是在经济情况比较好的80年代,依然是全额报销的,也就是生病也不用担心。

所以当时的消费是相当旺盛的,大家除了必要的存款以防万一,是可以尽管的消费的。其实拿到现在其实也是一样的情况,你要是工作稳定,有自己的住房,医疗能报销大部分,也敢于消费。举个例子,现在老说银发经济,为啥退休的人敢于消费,因为退休的就是符合这个条件啊,退休的不需要工作也有稳定的养老金,大多数老人早就拥有了自己的住房,医疗费虽然不是全额报销,但报销比例也比较高,所以他们真的敢于消费,要是医疗费能全额报销,他们更加随便消费了。

第二点则是增加收入,假如你福利增加不了,但是你收入更准确的说预期的劳动收入可以增加,那么大家也是一样敢于消费的。还是拿80年代做例子,为什么当年的人敢于消费,因为当时的政策,国家在消费和投资的比重上倾斜于消费,就是给大家的劳动报酬提高了,大家兜里有钱,而且逐年增加了,所以大家敢于消费。

而我们在经济发展期,每年的收入都是逐年上涨的,也是会敢于消费的,但是假如预期收入不涨甚至下跌,谁还敢消费呢?我们这些年收入确实是在增加,但是劳动报酬在收入中的占比,和收入占GDP的比重,都不是很高,经济发展快的时候还感觉不到,经济发展慢了,就会感受很明显。

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呢,最简单的就是提高劳动报酬占收入中的比重,提高收入尤其是工资性收入。那么怎么办呢,有些国家是强制性最低收入,这是一个办法,但是执法力度是一个问题,而且不切实际的提高,搞不好就是大量企业关门。

另外的办法就是政府出面,兜底一些保障性收入岗位,就是一些稳定的,能满足温饱的工作,但是绝对算不上高薪的工作,而且门槛不能高,这样就能倒逼企业加薪。

举个例子,假如某个城市大量招募3000元一个月的办事员,高中学历就行。那么这个城市不管最低收入设定是多少,甚至不设定最低收入,但3000实际上就是最低收入线了,因为门槛低,其他企业要招人,肯定要超过3000这个收入。

80年代,外企招人,哪怕都说中国劳动力廉价,外企依然用很高的薪水招人,为什么?因为当时那些国企大量招人,你外企要招人,不但要高于国企的收入,而且要高于一大截才行,因为国企的住房福利,医疗福利,稳定的工作福利,都要你用很高的收入来弥补,不然大家都会算账,你才高一点大家都不会来,举个例子,一个公务员或者国企人员每月收入3000,你试试5000月薪招募,人家肯不肯来。

同样的,由政府出面,大量招募办事员,就能倒逼整体社会工资提高,像美国日本很多低级公务员的收入是低于中位数工资或者就是中位数工资的,但是门槛也低,只要高中毕业就能做,实际上就是一般的办事员或者服务人员,而企业要想找到更好的人选,就必须比政府办事员工资高才行。

而我们目前的公务员收入高,门槛高,实际上是日本美国高级公务员的标准,这本来就不是一个正确的做法,未来的方式应该是上下分层,低级公务员就是普通办事员,门槛不高,收入不高,但是稳定,就是为了消化就业人口做的,而高级公务员门槛高,收入偏高,从事的也是比较高端的工作。

0 阅读:26
杂菜斋说过去

杂菜斋说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