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千寻麻麻 东西儿童教育
大家好,我是千妈。
前段时间去看了朋友推荐的《抓娃娃》,笑点有,深度也有,客观讲,在开心麻花作品里质量算中等偏上,但内容真的是一言难尽,那感觉就像是把你童年伤疤掀开,再在上面戳两刀。
标题还不如直接改成“鸡娃娃”,鸡的方式就是咱们80后特熟悉的苦难教育。
为了培养娃坚韧强大的人格,亿万富翁老爹愣是为儿子亲手打造了一个“楚门的世界”。
一家4口每月开销不到2000,家庭用水主要靠水龙头滴,每天在昏黄的灯泡下看书,街坊领居全是雇来的员工,全方位无死角监视娃生活,各种奇葩方式随时随地灌输知识点。
上学路上会遇到神秘外国人问路,帮娃练习口语,楼下大姐吹头发时还会顺便讲解吹风机的物理原理......
看完你会佩服那个娃,这样的日子能撑十六年,不容易。
但仔细一想,除了剧情夸张了点,我们这代人,有多少不是这么熬过十多年的?还好有密集笑点冲淡氛围,否则,剥离了喜剧外壳,剩下就是窒息。
而关于养娃,最近又有一部高口碑纪录片新鲜出炉,它就是小君君的《他乡的童年2》。
时隔五年,续集终于问世,依然以“孩子应该拥有一个什么样的童年才是对成长最好的?”作主题,依然是走访五国,用镜头与世界建立连接。
我以为又会是一场“别人国家童年”的刺激,毕竟第一季的“不到4点放学、不用做操、大把时间在学校自由活动、到小学还没见过考试长啥样.......”还历历在目。
▲来源:《他乡的童年2》视频截图
没想到,这次不一样,第一集就嗅到了“熟悉的味道”~
▲来源:《他乡的童年2》视频截图
额,看到别人家娃也这么卷,心里不免多了几丝平衡,推荐推荐,强烈推荐,如果“抓娃娃”太窒息,不如来看“抓洋娃娃”调节下心情~
▲来源:豆瓣海报
说到新加坡教育,你们会想到啥,多元化的教育体系、偏爱科技应用?纪录片告诉你,这些都只是表象,新加坡教育的关键词是一个闽南语:“Kiasu”,怕输。
这个词跟我们的网络流行词汇“内卷”有异曲同工之处,只不过它在新加坡的历史更为久远。
早在90年代,就有一位漫画家创作了“怕输先生”,在新加坡特别受欢迎,一直到今天,30年后还是非常流行。
▲来源:《他乡的童年2》视频截图
比如,老师讲课的时候,一般学生可能就是写笔记,“怕输先生”会带个录像机,说我不能漏掉任何一点。
因为新加坡是个小国家,没有太多资源,一切都要靠自己,不只是基本的努力,而是要更加的努力,所以“怕输”已经成为新加坡人的一个基因符号,融入到社会文化里。
这种文化所涌现出的现象,就是我们看到的,熟悉的“卷”。
这边的小学,下午2点放学,听起来很素质教育很快乐对吧,你要真这么认为,就想得太美了。
▲来源:《他乡的童年2》视频截图
2点之后大多数新加坡小学生都要去补课,对他们来说,“放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放学,只是换个地方学习。
▲来源:《他乡的童年2》视频截图
这个5岁小男孩,正在老师引导下,一脸疲倦地应对试卷上的加减法。
这是小学一年级的知识点,孩子被家长送到补习班提前学习。
还有些孩子,因为年纪太小,吸收知识能力有限,在位置上各种抓耳挠腮、玩尺子玩口罩,甚至钻到桌子底下。
▲来源:《他乡的童年2》视频截图
在补课中学,像这样的小龄段孩子比比皆是,网友忍不住感叹,这么小的娃,就有股社畜味了~
大点的娃压力更大,周轶君采访的一个小学高年级女孩,说一周内没有一天是完整属于自己的,就算周末也要出去补习,没什么休息、玩耍的时间。
▲来源:《他乡的童年2》视频截图
新加坡的学区房也很变态,摇号排队,一房难求。
很多家长都是花几百万新币去拼一个孩子的好教育,买到的跟中了五百万一样开心,没抽到的家长常常是当场泪崩。
在这样的环境下,新加坡的学区房基本上是供不应求,采访中一个楼盘,交房前两个月,690多套房子就卖得只剩11套。
有一次,因为政策变化,某学区房一夜之间增值230万新币,折算成人民币就是一千万,如此惊人的价格,全靠望子成龙的父母撑起。
▲来源:《他乡的童年2》视频截图
但我们还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新加坡,人们接受卷,愿意卷,除了“怕输”这个文化基因,还有些制度上的原因。
新加坡的人才制度叫“Meritocracy”,中文翻译过来是“精英主义”。
从字面意义看,很容易引起质疑,比如,像我这样的独立思考者就会忍不住想:
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精英”?一个社会仅仅需要“精英”吗?
纪录片里,长期研究新加坡教育制度的陈英泰教授,纠正了我对“Meritocracy”的误解。
精英主义在新加坡不是优越感的象征,它更应该理解为一种社会制度,在这种制度中,机会和奖励的分配都以“才能”为基础进行分配。
什么是“才能”?你的能力、天赋、知识技能以及自身努力。
▲来源:《他乡的童年2》视频截图
以“才能”为基准进行资源分配,意味着一个词,这个词就是“唯才是用”。
这个词具有很强的公平性,关于这点,我想不用我做过多解读,大家都可以结合自己人生阅历去品味。
我们的社会是不是做到了““唯才是用”?如果真的做到了,“卷”而有得,相信绝大多数人也不会对“卷”有异议。
比如,你花几百万买学区房,孩子确实获得了优质教育资源,这些资源也确实促使他今后获得了更好的职业前景以及合理的劳动报酬,你就不会觉得肉痛。
人们愤慨的不是卷,是卷了一辈子,才发现自己是个笑话。
那怎样找到人才呢?一个通行的方法是考试,这也是从古至今相对公平的方式。
新加坡的升学制度,就是一场由考试和分流驱动的通关程序。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有天才班考试,招募智力出众的孩子,到了六年级,毕业生要参加Primary School Leaving Examination,简称为PSLE,小学离校考试,这场考试意味着分流,毕业生会升入直通车、快捷班、普通学术、普通技术,最终学生要么考入大学,要么进入大专专科学院职业学校学习。
▲来源:《他乡的童年2》视频截图
看了这张图,你就能理解为什么新加坡小学就开始卷。
按能力分配的制度也有它的弊端,就是压力指数比较大。
沉甸甸的学业压力,低容错的社会氛围,让孩子们承受着不可承受之重。有数据显示,新加坡小学6年级儿童近视率常年保持在65%,有超过7成孩子对失败极其恐惧。2023年,新加坡出生率也创了63年来的新低。
▲来源:《他乡的童年2》视频截图
更为重要是,这样的教育体系,容易培养出所谓精致利己的“精英”。
“卷”出头的人觉得,这一切都是我应得的,他很难和手下败将共情,只会带着竞争赢家的傲慢,认为那些输掉的人活该被踩在脚下。
但社会发展的真相是这样吗?
实际上,任何人的成功,都离不开他人协作,社会这个庞大机器,需要不同的零部件,共同促进其健康运转。
看见彼此,尊重理解彼此,才是人的世界,是我们值得为之努力的世界。
▲来源:《他乡的童年2》视频截图
纪录片里,除了对新加坡教育制度的探讨,带给我同样身为东亚人的思考外,德国的性教育和法国的思辨教育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德国,小学四年级就会讲授生理知识,让小学生熟悉男女身体构造差异,了解和宣告自己对于身体的自主权。
通过一些“性教育”游戏,让孩子了解自己的身体、自己的感受,知道什么是舒服的,什么是不合适的。
孩子会认识到界限,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不”。
▲来源:《他乡的童年2》视频截图
刚开始我也有点不理解,这会不会诱导青少年提早性行为?
但数据显示,德国的早孕率在欧洲国家中是相对较低的。
德国把规则说的清清楚楚,其实是降低犯错成本,本质上,是这个国家相信公民,相信大家心里是有规则的,人是知道好坏的。
▲来源:《他乡的童年2》视频截图
笛卡尔、孟德斯鸠、卢梭……诞生过不少影响世界思想家的法国,哲学课是一个特色。
他们通过引入哲学课程,告诉孩子们对于世界上不同事情,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辨能力,而不是盲目追随别人的概念和符号,一味顺从或者贸然反对。
▲来源:《他乡的童年2》视频截图
比如,纪录片里有一堂主题为“什么是爱”的哲学课。
五六岁小朋友围坐成圈,老师拿了个苏格拉底的玩偶当话筒,像击鼓传花一样,谁拿到谁发言。
在“爱”这个大命题下,老师会一步步引导着问,什么时候能感觉到爱,是喜欢还是爱,朋友间和爱人间的爱有什么不同。
大一点的孩子还会讨论什么是爱的消失,有的孩子经历过父母离婚,会说爱的消失是因为背叛,有的是因为最好的朋友在外面说自己坏话。
他们讨论人性本恶还是本善,是以戏剧形式展开的。
孩子们自导自演,每组剧情都不一样,讨论方式是苏格拉底的辩证法,不停提问,层层深入探讨。
比如,有个孩子提问,“婴儿生下来会作恶吗?他们那么小,会有善恶的意识吗?但这哭声吵得大家都睡不好,是不是也算一种‘恶’?”
一般按照中国人的思维,课堂讨论最终会推导出一个比较正能量的结果,比如,是不是对爱更有信心了?
但法国孩子在讨论后,有人说还是不敢去爱,因为担心自己的付出和别人是不对等的。这个回答就很法国味,法国文化不太倾向预设结论,更喜欢开放式结尾。
看完我感到很震撼,这些法国孩子在这么小的年龄,对人性和情感认知的细腻程度就远远超过了我们很多成年人。
▲来源:《他乡的童年2》视频截图
有家长问我,看过后觉得哪个国家教育方式最好?
其实,我的感受和第一季一样,周轶君并没有比较哪个国家教育更好,而是在为家长提供更宽广的视角。
新加坡需要大量高效人才,又因其资源匮乏的生存危机,文化传统决定了它不会是一个福利社会,在这里没有人可以不劳而获;
德国的无数危机催生了无数改革,有人说德国人是这个世界上最热衷“探寻真理”的人,他们的教育是坦诚透明的,不回避不遮掩,无论性教育还是战争观;
法国是思辨的,在他们看来,生命体的背后是思考,是感受,是与他人的连接,他们教的是“生而为人”,以及“如何成为一个更完善的人”。
......
这种种不同,都在告诉我们:
教育是一个国家对公民的定义,是一种文化对人的理解。
不同文化下滋生的教育模式,各有其优势,也各有其弊端所在。
所以,《他乡的童年》系列所提供的,并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而是更丰富的可能性。
我们在这面“可能性”的镜子里,看清自己,看宽前路。
资源提取
帮大家找到了观看资源,你只需点亮“赞和在看”,然后在评论回复“他乡的童年2”,小助手看见后回复。
文章封面:《抓娃娃》电影截图
文章配图:采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