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的葫芦岛,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被誉为关外第一市、北京后花园。葫芦岛钟灵毓秀、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是环渤海湾最年轻的城市之一。
过去的葫芦岛叫锦西,是中国东北的西大门。这里商贾云集、兵家必争之地。日军占领时期,拍摄大量照片。通过这些老照片,我们看到了30年代葫芦岛的风貌,城市建筑和人文风采令人惊叹!
这是1935年的绥中县城南门。城门高耸,巍峨壮观。城楼上悬挂着”宸极来绥“和“作新民”的匾额。古绥中城有四座城门:东门叫“润和”,西门叫“说泽”,南门叫“歌薰”,北门叫“宁澜”。
绥中县城门原来并没有上部的城楼,城楼是1907年才修建的。当时上面悬挂的匾额是“关外第一县”。1945年,中南门改为“中正门”,南门外东、西大街改称“中正街”。时光荏苒,到了50年代,绥中县城墙和城楼全部被拆除。
这是30年代辽宁葫芦岛海边风光。葫芦岛,三面临海,一面与陆地连着,远看就像是一个大葫芦。关于葫芦岛,当地还流传着美丽的传说。
照片中是战火之后造成的废墟,地上丢弃着一些铁链和水泥桩。海岸上有一座两层的楼房,远处青山连绵不绝。照片拍摄于1935年。
这是位于葫芦岛的一个小港湾,岸边停泊着几艘大型帆船。船上有几名船夫,他们正在为扬帆远航做准备。照片拍摄于1935年。
葫芦岛东北西三面环山,是天然避风港,航运业发达。芦岛港首次兴建于1910年,筑港开工纪念碑至今仍竖立在葫芦岛西山坡上。
这是1935年的兴城古城面貌。兴城之名始于辽圣宗时的统和八年(公元990年)。明朝于宣德三年的(公元1428年)在此建“宁远卫”。民国三年(1914年),改称兴城县。
城门楼高大壮观,城门前是一条繁华热闹的大街,行人来往如织。街道两侧都是商铺,街边“永兴合”的广告牌子十分醒目。明代古城的建筑至今仍存。
30年代,辽宁葫芦岛港口全貌。港口上一条条铁轨,还有堆积如山的煤炭。此时的葫芦岛,已被日本人占领。正对面的建筑是港口事务所。照片拍摄于1935年。
葫芦岛港,明朝时叫"葫芦套"。这里港阔水深,夏季可避风浪,冬季海面不薄冰,是优良的不冻港。半山腰上有一幢白色小楼,为约民国时期张作霖所建的海边别墅。
有人说这是30年代的兴城古城。其实并不是,照片中这座城并不大,而且两座城楼离得太近了。因此判断这并不是兴城,而是位于兴城郊外的一处建筑群,可能是一处庙宇。
兴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宁远古城与兴城古城,西安古城,荆州古城(今江陵县城)和山西平遥古城同被列为我国迄今保留完整的四座古代城池。
这是兴城里面的一条街道。一座高大的三间四柱五楼石牌坊横跨在街道之上。祖氏石牌坊一共有两座。牌坊的横梁上雕刻着精美的浮雕图案。街上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祖大寿和祖大乐二人镇守辽西,抗击清军保卫明朝,明崇祯年间,人们修建了两座牌坊,南为“忠贞胆智”坊,北为 “登坛骏烈”坊。1969年,祖大乐旌功牌坊拆除,1988年复建。
这张照片拍摄于绥中,是一处水果储藏仓库。仓库位于地下,这一只只竹筐是用来装新鲜的梨子的,将成筐的梨子放入地下仓库储藏。
在这些仓库的上面,都建有一个类似烟囱的泥柱子,应该是通风用的,上面还罩着竹筐。照片拍摄于1935年。现在的葫芦岛,还能看到这样的地下仓库吗?
30年代,绥中县城北城墙景象。城墙高大,一眼望不到尽头。远处的城楼清晰可见。城墙上的垛口也很完整,城墙上的长满了杂草,随地堆放着腐朽的高粱杆。
城墙里面,就是密密麻麻的民宅了。房屋是具有当地特色的圆弧状屋顶,上面有烟囱。照片拍摄于1935年。
这张照片很有历史意义。1930年,张学良亲自来到葫芦岛,主持修建葫芦岛港。当时,还举行了开工仪式,立下纪念碑。石碑碑文“葫芦岛筑港开工”,也是张学良亲笔手书。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照片中,石碑四周建有石头围栏。站在石碑旁的是一名日本人。在他身后,能看到一门巨炮,炮口指向大海。
30年代,辽宁葫芦岛港面貌。修建港口起因,是日俄战争以后,日本疯狂掠夺资源。为了破局,清政府选定葫芦岛作为对外交通的自主门户,修建港口。
1930年,张学良携夫人于凤至以及秘书卫队等直接将办公地点转移到葫芦岛四号楼(葫芦岛今张学良别墅),一直住了四十多天,一下子加快了葫芦岛港的建设速度。
一支考察队,正沿着六股河前进。六股河是辽西地区三大河流之一,是葫芦岛的生命河。河道处于枯水期,河里的水结了冰。
照片中能看到士兵们穿着大衣背着枪,都在牵着马而行。路旁的河岸上,有当地百姓开垦的庄稼地。旁边的山上光秃秃的,基本上看不到任何树木和植被。
30年代,辽宁葫芦岛龙仙池风光。龙仙池位于大湖镇西郊,水域辽阔。在当时,是当地人游玩的好去处。
龙仙池风景秀丽,湖水清澈,水平如镜。岸边的建筑旁,长着一排大杨树。照片拍摄于1930年。
兴城一处温泉度假村。一排古典建筑,北近首山,南傍平原,风光秀丽。“温泉为井"一直为兴城八景之一。兴城温泉水储量相当丰富,共有4穴,12眼,日涌水量可达3000吨。照片拍摄于1935年。
据史料记载,兴城温泉发现于唐朝初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民国时期,张作霖曾在此修建别墅。著名景点有致爽亭、汤泉寺灯。
30年代,辽宁葫芦岛长长的防波堤。弧线形的防波堤伸入海水中,阻断波浪的冲击力、围护港池,为港湾里的船只阻挡风浪。
1949年,一代名舰“重庆号”自沉在葫芦岛防波堤旁。新中国成立后,这艘已经沉睡两年的军舰被打捞出水,但是它已经很难修复,不得不退出了海军战斗序列。
绥中和兴城交界的地方,有一条大河,叫六股河。六股河是建昌,兴城,绥中三市县的水脉、绥中的母亲河。汉代称"封大水",又因汇大宁、建州等六州之水而得名六股河
这是位于六股河上的一座临时土桥。当时,河边已经结冰,人们为了到达河对面,在冰上堆放秸秆,再在上面铺上土,行人和马车就能到达河对岸了。照片拍摄于1930年。
30年代,辽宁葫芦岛港面貌。当时,港口刚刚建成,一条曲折的铁轨伸向远方,有小火车将货物运到码头上。远处,在一片空地上,堆放有很多等待上船的货物。
30年代,连山风光。这是连山当地的一个村落,有石头垒砌的院墙。村边有一个池塘,天气寒冷,池塘里的水结冰了。一名男子挑着担子,从池塘边走过。
在明代,明代是京都与东北地区传递官方信息的落脚点和中转站,称为连山驿,民间俗称连山铺。1989年,锦西市升格为地级市,设立锦西市连山区。
30年代,葫芦岛郊外的一个村子。这是村中一条繁忙的马路,有马车和牛车从路上驶过。村民们站在路边晒太阳。
村子里的房屋,由砖瓦和石头垒砌而成,有弧形的屋顶,矗立着烟囱。远处的城墙,在薄雾里时隐时现。到处弥漫着浓重的乡村气息。
葫芦岛半岛,分为南北两个港湾,这是当时的南湾。海水接了薄冰,一艘船停开在岸边。有栈道连接码头。
南湾水深十八尺甚至二十尺,是可以容纳巨舰的良港。山势环绕,可以防波涛汹涌,是天然的港口。照片拍摄于1930年。
这是当时的葫芦岛北湾,每当北湾潮退时期,水深不过三四尺,不利于停泊大型船只。很多时候,北湾被当作街道或者工厂仓库用地。照片中,码头上堆满了货物。可见,当时葫芦岛航运业是何等的发达。
30年代,辽宁葫芦岛风光。葫芦岛依山傍海,地势自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在渤海海岸形成狭长的滨海平原,素有“辽西走廊”之称。兴城海滨,海滨濒临景色如画的辽东湾,素有“第二北戴河”之称。
写在最后:回看这些30年代辽宁葫芦岛的老照片,浸润着浓厚的历史底色,让人感慨万千。时光如白驹过隙,90年就像一瞬间。如今的葫芦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相信,葫芦岛的明天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