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身份证和摄像头,被诛九族者为何不跑?原因让人绝望

陈海青沧桑史 2025-01-07 14:08:41

标题:古代没身份证和摄像头,被诛九族者为何不跑?原因让人绝望

引言:

世人皆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却不知古代还有"一人获罪,株连九族"的残酷。明朝方孝孺因拒绝为朱棣草拟即位诏书,不仅自己惨遭杀害,就连十族亲眷都未能幸免。让人不解的是,在那个没有身份证、没有摄像头的年代,为何这些被株连的家族却很少有成功逃脱的案例?莫非朝廷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手段?还是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他们根本就没有逃跑的可能?让我们追溯历史,看看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惊人的真相?

一、九族之罪从何而来

世人皆知"诛九族"是古代最为残酷的刑罚,却不知这种刑罚的由来,还要追溯到远古时期的部落战争。

商朝末年,一场震惊天下的战事,让"诛族"这一说法第一次出现在历史舞台。纣王因不满伯夷、叔齐二人的劝谏,竟下令将他们全族三百余口尽数处死。这一事件被后人称为"商末第一诛族案"。

到了周朝,"诛族"之令更是被写入了周礼。当时的贵族们认为,一人犯下大错,必定与其家族教育不当有关。《周礼》中便有明确记载:"凡大戮,必加之族。"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稳固政权,将这一刑罚正式列入法典。当时的丞相李斯便提出:"犯上作乱者,父子同罪,兄弟同罪,妻子同罪。"于是,株连家族的刑罚开始被系统化。

汉武帝时期,一场轰动朝野的案件让九族之罪更加细化。淮南王刘安谋反事发,朝廷不仅处死了刘安本人,还将其九族亲眷一并处决。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淮南王案"。从此,朝廷开始明确规定了"九族"的具体范围。

那么,这"九族"究竟包括哪些人呢?据《通典》记载,九族分别是:父族、母族、妻族、祖父族、外祖父族、妻之祖父族、兄弟族、姊妹族,以及己身族。每一族又各有亲疏远近之分。

唐朝时期,一纸诏书让九族之罪有了新的变化。唐太宗认为:"执政者当以仁德治天下,不可滥杀无辜。"于是下令,九族之罪只适用于谋反大案,其他案件不得轻易动用。

可即便如此,诛九族的威慑力依然巨大。宋朝大臣范仲淹曾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但见满门抄斩,岂知众叛亲离?"

到了元朝,蒙古人入主中原,带来了游牧民族的法律传统。他们在原有的九族之罪基础上,又加入了"灭门"的概念。犯人的奴仆、佃户,甚至牲畜都在株连之列。

明朝开国之初,朱元璋深知九族之罪的威力。他在《大明律》中专门设立了"十恶"罪名,其中"谋反"、"谋大逆"都要诛九族。这也为后来方孝孺一案埋下了伏笔。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种诛族的刑罚竟一直延续到了清朝。雍正年间,清廷还专门设立了"三法司会审"制度,规定诛族案件必须经过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司会审才能执行。

然而,即便有了这些程序上的约束,九族之罪仍是一把悬在臣民头顶的利剑。乾隆年间,大学士张廷玉就曾说:"天下之事,莫痛于族诛,莫惨于株连。"

从商周到明清,这种刑罚虽然在不同朝代有所变化,但其本质始终未变。它不仅是一种惩罚手段,更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

二、朝廷布下的"天罗地网"

世人皆知古代没有现代化的监控设备,却不知朝廷早已布下了一张密不透风的"人力天网"。这张网,让想要逃脱的人寸步难行。

康熙五十年,江南一桩命案让人们见识到了这张"天网"的厉害。扬州商人赵某因谋反事发,朝廷下令诛九族。当赵家得知消息后,其堂弟带着妻儿连夜逃往苏州,不料刚到常州府界,就被驿站官差拦下。

原来,在古代各个驿站之间早已形成了一套严密的联络体系。但凡有重要案犯在逃,快马传递的信息总能抢在逃犯前面到达。驿站官差不仅掌握着逃犯的体貌特征,连同行人数、行李数量都一清二楚。

不仅如此,每个州府还设有专门的关卡,负责盘查过往行人。宋朝时期就有"关津四事"之说:查验路引、盘诘可疑、稽察奸细、拿捕逃犯。这些关卡犹如一张大网,将各个地区紧密连接。

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户籍管理制度。唐朝时期就实行"保甲法",每十户为一保,每五十户为一大保。各户之间互相监督,一旦发现可疑人员,必须立即上报。到了宋朝,这一制度更加完善,形成了"什伍连坐"的严密体系。

清朝雍正年间发生的一件事,充分展现了这种户籍制度的威力。浙江一位举人的远房表弟因涉及谋反案被通缉,这位举人为了避祸,带着全家准备逃往外地。可刚到邻县,就被当地里正发现并举报。原来,按照规定,任何人若要离开原籍,必须先向当地官府报备,并取得路引。没有路引的人,在任何地方都寸步难行。

更令人惊叹的是情报传递的速度。明朝时期就建立了"八百里加急"制度。遇到要案,驿站快马日夜不停,每隔三十里换一匹快马,消息传递速度惊人。据记载,从北京到杭州,仅需三天三夜就能送到。

朝廷还在各地设立了眼线密探。这些人或混迹市井,或潜伏路途,专门搜集各类情报。他们往往以商人、江湖艺人的身份出现,让逃亡者防不胜防。

宋朝时期就有一个著名案例。一位官员因卷入谋反案,带着家眷装扮成走镖商队逃往江南。一路上几经辗转,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谁知刚到苏州地界,就被一个卖梨的小贩认出。这个小贩正是朝廷安插的密探。

除此之外,各地衙门之间还建立了互通有无的文书制度。但凡发生重大案件,从省府到县衙,层层转发,环环相扣。犯人的详细资料会被制成图文并茂的"通缉文书",发往各地张贴。这些文书不仅记载着犯人的相貌特征,连说话口音、行为习惯都记录得清清楚楚。

在这样严密的"天罗地网"之下,被诛九族者想要成功逃脱,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庞大而精密的人力搜捕网络。

三、难以挣脱的"无形枷锁"

世人皆知朝廷设下了"天罗地网",却不知最难挣脱的,是那无形的精神枷锁。

明朝嘉靖年间,一桩令人唏嘘的案件生动展现了这种"无形枷锁"的力量。当时的礼部侍郎杨某因牵涉谋反案,朝廷下令诛其九族。杨家上下数百口人得知消息后,竟无一人逃跑。更令人惊讶的是,杨家族长还召集全族在祠堂磕头谢恩,称"死有余辜"。

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并非孤例。南宋时期,大臣王安石的侄子王某因得罪权贵,被诬告谋反。当官差前来捉拿时,王家数十口人齐齐跪在大门前,甚至还备好了酒水为官差接风。

为何这些人明知必死,却仍选择坦然接受?原来,这背后有着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从小到大,人们就被灌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观念。在他们看来,抗命逃跑不仅是对皇权的大不敬,更是对祖宗的莫大羞辱。

清朝康熙年间就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浙江一位乡绅因牵涉谋反案被判诛九族,他的二儿子本已逃到外省,但在得知家族将被处决的消息后,竟然主动从外地赶回,与全族一同赴死。临行前,他对邻居说了一句话:"死有轻重,气节无价。"

不仅如此,宗族制度也是一道无形的枷锁。在古代社会,宗族就是一个人的根。各大家族都有族谱记载,世代相传。一旦有人畏罪潜逃,不仅会被开除族籍,更会被后人唾弃。"宁死不辱"成为许多人的选择。

明朝崇祯年间,江南望族赵家就面临过这样的抉择。当时赵家长子因案被判诛九族,族中有人提议举家逃往海外。但赵家族长立即否决了这个建议,并说了一句让人深思的话:"祖宗牌位在堂,子孙岂能背井离乡?"

民间流传的教化也在无形中加重了这种束缚。自古以来,"忠君爱国"就是最基本的道德准则。街头巷尾常有说书人讲述"忠臣义士"的故事,戏台上也总是上演"忠孝节义"的剧目。耳濡目染之下,"宁死不逃"成为一种集体意识。

宋朝就流传着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有个年轻人因不满朝廷诛九族的命令,准备连夜逃走。他的祖母得知后,立即将他叫到祠堂,指着祖先牌位说:"你若逃走,百年后有何面目见列祖列宗?"最终,这个年轻人放弃了逃跑的念头。

这种无形的枷锁甚至影响到了整个社会风气。但凡有人试图逃避朝廷的惩罚,常常会遭到乡邻的唾弃。他们认为,这样的行为不仅有辱家门,更是对礼教的极大破坏。

即便到了清朝末年,这种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同治年间,江西一个大家族因案被判诛九族。族中有人掏出全部积蓄,想要帮助年幼子侄逃往海外。但这个提议立即遭到族中长辈的严词拒绝:"生要生得光明,死要死得清白。"

四、鲜为人知的逃亡困境

世人皆知朝廷的"天罗地网"和无形的精神枷锁,却不知逃亡路上还藏着更多致命的危机。

清朝乾隆年间,江南某官员一家因案被判诛九族。他的二弟带着妻儿连夜逃往浙江,打算从那里乘船去海外。谁知刚到松江府境内,就遇上了一伙山匪。这些山匪早就收到消息,专门在此守株待兔。不等官府动手,这家人就折在了山匪手中。

类似的事件并非个例。明朝万历年间,湖广布政使张某因案被判诛九族。他的侄子张三带着全家往湘西逃去,路上遇到一群自称是"义士"的人。这些人说要帮助张家逃命,却在半路上露出狐狸尾巴,不仅抢走了他们的盘缠,还将他们绑到官府领赏。

这些山贼盗匪仿佛掐准了时机,专挑这些逃亡的家族下手。他们或是直接劫掠财物,或是将人绑到官府领赏,让逃亡者防不胜防。

除了山贼盗匪的威胁,语言障碍也是一个大问题。宋朝时期就有这样一个案例:福建一个商人因案被判诛九族,他的堂弟带着家人逃到江西,想要在当地暂时躲藏。可是他们说着一口闽南话,刚一开口就被当地人识破了身份。最终,这家人还是落入了官府的手中。

语言不通不仅容易暴露身份,更会给逃亡路上的衣食住行带来诸多不便。有些人即便准备充足,带着仆人逃命,却因为语言不通而寸步难行。

更令人绝望的是物资补给问题。元朝时期,一位蒙古贵族因案被判诛族。他的族人带着大量金银细软逃往南方,却在途中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境。他们虽有钱财,但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连买一口吃的都成了难题。

不仅如此,古代的交通条件也给逃亡者设下了重重阻碍。河流湖泊纵横交错,山川险阻处处可见。没有向导的帮助,很容易在荒野中迷失方向。据记载,明朝嘉靖年间就有一个家族在逃亡途中误入沼泽地,最终全军覆没。

即便带着向导,也未必就能平安脱险。有些向导收了钱财后就会故意带错路,有些甚至会趁机通风报信。清朝康熙年间就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位被判诛族的盐商请了本地向导带路,结果这个向导暗中通知了官府,让整个家族都落入了圈套。

官府设置的关卡盘查就更不用说了。每隔几十里就有一个关卡,过往行人必须出示路引文牒。没有官府文书的人,连城门都出不去。就算侥幸混出城去,也很难在其他地方安身。

最令人无奈的是地方豪强的排外制度。各地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外来人很难融入当地社会。有些地方甚至规定,外来人必须有本地人担保才能租房落户。这让逃亡者即便侥幸逃到外地,也难以真正安顿下来。

五、为何最终选择赴死

世人皆知诛九族是最严厉的刑罚,却不知被判之人最终选择赴死,竟是一种不得已的抉择。

明朝嘉靖年间,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道出了这其中的无奈。当时的兵部尚书李某因案被判诛九族,朝廷派人前去传旨。李家上下数百口人得知消息后,并非没有逃跑的机会。李家大公子更是准备了充足的盘缠,打算连夜带着族人逃往海外。

然而就在准备逃走的前夜,族中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将全族召集到祠堂,指着满墙的功名匾额说了这样一番话:"我李家世代忠良,列祖列宗的牌位还在堂上,若是逃走,百年之后如何面对先人?"

这番话让整个李家陷入了沉思。最终,李家选择了坦然面对,全族人整整齐齐地跪在祠堂内,等待天子的旨意。

相似的故事在清朝康熙年间再次上演。江南盐商周家因案被判诛族,家中小儿子提议举家迁往海外。但周家族长却说了一句令人深思的话:"家族声誉千金难买,苟且偷生不如光明赴死。"

这种对家族声誉的维护,在古代社会具有特殊的意义。宋朝时期就有这样的记载:一位被判诛族的官员,临终前对子孙说:"活着要对得起列祖列宗,死也要保全家族的体面。"

不仅如此,对亲族性命的担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明朝万历年间的一个案例很能说明问题。当时的礼部侍郎张某因案被判诛九族,他的侄子本想带着妻儿逃往南方。但在得知其他族人因为自己的逃跑可能遭受更严厉惩罚后,最终放弃了逃跑的念头。

这种连坐的威慑力在历史上屡见不鲜。清朝雍正年间就有明确规定:但凡有人逃脱,其余族人要加倍处罚。这让许多人不得不为了亲族的性命放弃逃亡的打算。

逃亡后路的绝望更是一个现实问题。元朝时期就有这样的记载:一位被判诛族的官员家眷逃到外地后,因为身份暴露,不仅自己被抓回处死,连收留他们的人家也受到了牵连。

这种案例在历史上并非个例。明朝正德年间,浙江一个商人家族因案被判诛族,族中一支在逃亡途中得到了当地百姓的帮助。然而事情败露后,这些帮助过他们的百姓全都受到了严惩。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人敢收留逃亡的罪族。

不仅如此,逃亡者的后代也会永远背负着逃亡者的罪名。清朝乾隆年间就有这样的规定:但凡逃亡罪族的后人,永远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不得做官,甚至连普通的营生都不能做。

这样的身份歧视让许多人望而却步。他们宁可选择光明正大地赴死,也不愿让后代永远活在逃亡者的阴影之下。正如一位清朝官员临终前所说:"留得子孙在,不如留得清白在。"

正是这些种种原因,让被判诛九族的人们最终选择了赴死。他们的选择,既是无奈的妥协,也是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或许是他们唯一能做出的选择。

0 阅读:35
陈海青沧桑史

陈海青沧桑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