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张氏中医第六代传承人张喜海,专注骨病40年。
腰突问题很常见,中医主要是靠辨证论治,腰突的不同阶段可能有不同的病机,如瘀血、寒湿、肾虚、经络阻滞等。一级逐瘀对应初期瘀血阻滞,二级祛湿针对寒湿内停,三级补肾处理肾虚本虚,四级通络针对久病经络不通。今天我就和大家讲讲!并教你如何调理!

这类患者多有腰部扭伤、久坐劳损史,或突然弯腰搬重物后发病。主要表现为腰部刺痛,疼痛位置固定,像被 “钉住” 一样,咳嗽、翻身时疼痛加重,按压腰部有明显痛点,舌质偏暗、舌苔薄白。这是由于腰部受伤或长期劳损,导致局部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经络。
调理关键在 “逐瘀”。可采用桃仁 、红花、当归、川芎煮水代茶饮,帮助活血行气;外用可用粗盐 500 克炒热,加艾叶 30 克装入布袋,热敷腰部疼痛处,每天 1-2 次,每次 20 分钟,借助热力促进瘀血消散。日常要避免久坐(每次不超过 1 小时),急性疼痛期尽量卧床休息,起身时先侧卧再缓慢撑起身体,减少腰部压力。

患者常感觉腰部冷痛、沉重,像背着一块 “湿布”,阴雨天或吹空调后症状明显加重,腰部僵硬,活动受限,舌质淡、舌苔白腻。这是由于腰部感受寒湿之邪,或长期处于潮湿环境,寒湿阻滞经络,气血运行受阻。
调理重点在 “祛湿”。饮食上可多吃炒白扁豆 30 克、茯苓 20 克、山药 20 克煮成的粥,健脾利湿;配合艾灸肾俞穴、大肠俞穴(腰部两侧,脊柱旁开 2 指),每穴灸 10-15 分钟,以皮肤微微发红为度,借助艾火温通寒湿。日常需注意腰部保暖,避免睡地板或久坐空调房,可穿棉质护腰保暖,出汗后及时更换衣物,防止寒湿侵入。

多见于中老年人或长期腰突患者,主要表现为腰部酸软无力,疼痛隐隐,劳累后加重,休息后缓解,伴有腰膝怕冷、双腿发沉,甚至出现足跟痛、夜尿频多,舌质淡、舌苔薄白。中医认为 “腰为肾之府”,久病及肾,导致肾精不足,腰部失于濡养。
调理核心在 “补肾”。可选用杜仲 15 克、桑寄生 15 克、枸杞子 12 克煮水,或用猪腰(去筋膜)1 个,加核桃 3 个、山药 20 克煲汤食用,补肾强腰;日常可练习 “搓腰眼”:双手掌搓热后,放在腰眼处(腰部两侧凹陷处),上下摩擦 50-100 次,每天 2 次,激发肾气。需注意避免过度劳累,节制房事,冬季尤其要注意腰部防寒,可适当多吃羊肉、牛肉等温肾食物。

患者除腰部疼痛外,还出现下肢麻木、放射性疼痛(从臀部到小腿像 “过电” 一样),甚至行走困难,脚部感觉减退,舌质暗、舌苔薄白。这是由于腰突日久,瘀血、痰湿等病理产物阻滞经络,气血无法通达下肢。
调理关键在 “通络”。可采用鸡血藤 30 克、威灵仙 20 克、牛膝 15 克煮水,帮助疏通经络;配合中药泡脚:取艾叶 30 克、伸筋草 30 克、透骨草 30 克,煮水后兑入温水,泡脚 20 分钟,每天 1 次,促进下肢气血循环。日常可做 “直腿抬高” 练习:仰卧位,双腿伸直,轮流缓慢抬高至 60 度,每次 10-15 次,增强下肢经络通畅度,但动作需轻柔,避免强行用力加重损伤。

需要提醒的是,这四个等级并非严格划分,很多患者可能同时存在两种或多种证型(如既有寒湿又有肾虚),调理时需根据舌苔、脉象综合辨证。如果出现下肢无力、大小便失禁等严重症状,需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结合影像学检查明确病情。中医治疗腰突讲究 “分期而治”,只有找准当前阶段的核心问题(是瘀、湿、虚还是阻),才能有的放矢,再配合日常养护逐步改善症状,减少复发。
(中医讲究一人一方,个人观点阐述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