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是乙巳蛇年新春正月初六,将迎来立春节气,也是年度第一个节气。立春是国人格外重视的节气,从传统、民俗、文化、养生、饮食等方面,都有一系列要求。
即将进入立春,养生“重头戏”是什么?既不是养心、健脾,也不是补肾、解郁,而是“扶阳”。
扶阳,扶是支撑、补益、固护的意思,阳就是阳气,扶阳就是通过扶助补益固摄阳气,达到无病强体,有病治病的目的。
为何要扶阳?阳气是什么?
中医认为,冬季肃降,阳气潜藏,用现代医学解释就是“新陈代谢减缓”。但立春刚到,温度还是以寒冷为主,节气交替之时,人体气血容易紊乱,干扰阳气。
立春很多是在春节期间到来,人们饮食、睡眠、情志都不太规律,对阳气的冲击就更大了。一旦阳气受损,就会疾病渐生,中老年人群体更要扶阳。
阳气有两大类:血脉里的营气+脉外循行的卫气。它们来自于肾元之气、脾胃水谷精气和肺部呼吸的清气,扶阳就是扶这3种气。
在人们印象中,冬春之交扶阳,重点是做3件事:一是食养——多吃辛甘温热之物;二是揉穴——如内关、外关、膻中等穴位;三是暖身——泡脚或晒背,这些措施都是扶阳的助力。
临床上有的群体,多见于中老年人、久病体虚、有基础病和妇科病的人群,不同程度存在心、肝、脾胃、肺、肾、肠、胞宫等方面的疾病,用现代病名表述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抑郁症、胃肠道溃疡、慢支、肾功能不全、肝炎和脂肪肝等,他们的阳气升发单靠食物、按摩和暖身是远远不够的。
今年立春节气恰逢春节,万家团圆,心神起伏较大,对阳气干扰较大,扶不住阳气,稳不住阵脚,后面养生就比较难办。所以,大环境下结合自身特点,做好两条,显得很重要:
一是坚持阳气为本,重在扶阳抑阴;
二是辨证泄水补火,重在培土建中。
这相当于扶阳治法的总体运用思路,那么具体来说,可分为3步:
第一步:引阳、纳阳
扶阳不是简单吃一些助阳的药食就可以了,很多患者第一步就碰了“钉子”——扶阳没达到目的,反而出现上火症状,根子在于脾胃功能异常,不能有效纳阳归肾,阳浮于上,就会上火,或经脉瘀阻,阳气升发后却堵塞不前,郁而化热,转为火气;或下焦阴寒,产生阴阳不调,也会上火。
解决办法就是引阳归肾,先固脾运,温脾阳,引阳入肾,而后温肾驱寒逐郁,打通脉络瘀阻,清热解郁,主要用药有肉桂、附子、砂仁、知母、麻黄等。
引阳的过程,前期可能会有口干舌燥、咽痛咽痒等表现,这是正常的,坚持用药后就会消失,注意不要乱改方子。
第二步:扶阳、助阳
第一步是开始,清障,接下来就是“正主”登场——扶助阳气。药材和药方有很多,总的原则是升发阳气+潜阳+引阳+调和营卫。落脚点一定是营卫,这就是阳气的组成部分。
扶阳重在用辛温、辛热来升扶,如桂枝甘草汤、小建中汤、真武汤、桂枝附子汤、四逆汤、补中益气汤等,各有侧重,需要辨证论治。
在扶阳过程中,还要“扶阳不忘补阴”,因为阴阳之气,本同一体。病在阳者,扶阳抑阴;病在阴者,用阳化阴。有时阳气可能升发迅猛,出现口苦、牙龈肿痛、腹泻等问题,注意反馈。
第三步:固阳、敛阳
阳气在第二步升扶起来了,维持下去才有用,越是在立春期间,越是寒冷的时节,体虚的人尤其要注意扶阳之后的固阳,防止前功尽弃。
固阳敛阳,可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先用白通汤潜阳,再用潜阳丹引阳下行,最后是封髓丹引阳入藏,顺序不能错乱。有的患者可根据自身特点加减化裁。
总之,立春“扶阳”是有讲究、有章法、有顺序的,着眼于立春特点引阳、扶阳、固阳,可为新年安康体健、邪不可干打下基础,但用药注意辨证,重在坚持,不可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