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立春,别跟风去疏肝和食疗,先要“除四害”,四害是啥?

李大哥知识分享 2025-02-03 10:00:35

今天是2月3日,农历正月初六,迎来乙巳蛇年第一个节气——立春。立春到来,意味着寒冬将逐步离去,春回大地,充满希望的一年开始了。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里很重要的节气,一方面在于排第一,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寓意;另一方面在于春天生机盎然,被人们寄予众多祝福。

立春这一天,人们进食叫“咬春”,穿衣叫“捂春”,外出叫“寻春”,每一项工作都被赋予特殊含义。

立春这一天,人们讲究早睡早起,舒展筋骨,笑口常开,防寒保暖,在寒冬中祈求天气早点暖和。

立春这一天,人们忌看病和吃药,禁理发和吵架,不搬家和回娘家,大家都希望讨个好彩头。

在立春当天,重中之重是养生,因为冬春之交,此消彼长,阴阳变化,接下来一段时间身体要调整状态,防止被病邪趁虚而入。养生的目的,是扶阳、升阳、补阳、固阳,很多人知道做2件事:

1、疏肝,春季对应肝木,是肝气升发的季节,肝为阴中之阳,与春气相生相通。把肝气疏导好、理顺了,有利于下一步的阳气升发。无论睡眠、运动、情志、保暖等方面的要求,都是为“疏肝”铺路的。

2、食疗,总的要求是“少酸多辛”,本质上是利于抒发肝气,升发阳气,比如吃“四绿”:韭菜、菠菜、蒜苗、荠菜,吃“三白”:银耳、山药、萝卜,吃“三宝”:花生、枸杞、红枣,等等。

但有的中医看来,无论是疏肝,还是食疗,都是立春过后,一直到雨水、惊蛰等节气要干的事情。立春当天,重点是“除四害”。

道理很简单,立春意味着春木之气始生,但仍属于冬季,还没到真正的春天,是冬春交替的过程,寒气一天天弱下去,春气一点点升上来。在冬季,人们体内留存和郁积了不少“邪祟”,以“四害”尤为突出。

老一辈眼里的“四害”,是苍蝇、蚊子、蟑螂、老鼠,这里说的“四害”,是人们主动或被动积累在身体的健康隐患,分别是:血瘀、食积、寒邪、痰湿。

血瘀:气机失调,气行不畅引起血瘀,四肢酸胀麻木,舌下脉络发紫又粗大。

食积:脾胃运化不好,在春节吃太多肥甘厚腻和辛冷之物,引起食欲下降,口臭上火。

寒邪:冬季不注意防寒保暖,或内外温差较大,很容易感受风寒外邪,一些然受到流感和咳喘困扰。

痰湿:气虚、脾胃运化失调,寒邪入体,会影响肺、脾、肾3个主要脏器,生成痰湿淤积体内。

这“四害”形态各不相同,但集中表现为头晕乏力、四肢困重、胸闷、纳差、畏寒、食少、二便不利,舌苔厚腻,脉沉或细数。

临床上,一些人不仅有“四害”附体,而且还因冬季冷热不均郁积了不少内火,散不出去,入里化热,出现气滞。

这样一来,身体血瘀、食积、寒邪、痰湿、气滞都齐活了,本质上是“堵”,就是“不通”。扰乱人体气机,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气机失常,又反过来加重了血、食、寒、痰等问题。

“四害”问题如同堵路的巨石,养肝和进补之前要先把石头挪走才行。怎么解决“四害”?或者说如何解决血、食、寒、痰、气等5个问题,打通堵点?

有人发现用疏肝的办法,只能解决“气”的难题,其它依旧;用食补的办法,本来就有食积,补不进去。针对“四害”问题,逐个用方剂当然可以,如血瘀用血府逐瘀汤,食积用保和丸,寒邪用附子理中丸,痰湿用二陈汤,等等。

有没有一个综合型的方剂,把“四害”一网打尽?

可用五积散,中医奇效多能的良方之一。最早记载于《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后收录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全方由15味药组成:

麻黄、苍术、枳壳、白芷、桔梗、厚朴、干姜、茯苓、甘草、当归、肉桂、半夏、陈皮、川芎、芍药。里面有平胃散的影子,也有二陈汤和半夏茯苓汤的加入,有四物汤的功力,更有桂枝汤和麻黄汤的韵味,相当于把几个方子组合在一起,各取所需,攻坚解困。

五积散以麻黄、苍术、白芷、肉桂、干姜5味药为君药,分别解表、温里、祛湿、散寒;以陈皮、半夏、厚朴、当归、芍药、川芎、茯苓7味药为臣药,健脾胃,理气化痰,燥湿化瘀;以枳壳、桔梗为佐药,调畅气机,消积除满;以甘草为使药,调和诸药。

五积散是典型的“一方多用”的汤方,在中医界有独特地位,可治寒积、食积、气积、血积、痰积,由于很好用,所以有“上房不喊下房喊”的说法,使用很频繁,用于调理立春“四害”,比较合适。

总之,立春节气开启了2025年春天的大幕,人们要重视养生,在清扫除去体内寒、食、血、痰等问题后,再推进疏肝、食补和升发阳气等工作,才能管用。

0 阅读:22
李大哥知识分享

李大哥知识分享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