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我军全副武装通过东交民巷,彻底洗刷长达半个世纪的屈辱

乖乖每日更新历史 2023-11-10 14:11:00

北京东城区的东交民巷,这条全长仅1.6千米的胡同,是我国近代史中无法绕开的屈辱见证。1949年,我军全副武装地通过东交民巷,彻底洗刷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屈辱。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失败之后,英、法、美等多个国家,相继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而这里作为外国使馆聚集地,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之后,彻底沦为了“国中之国”。

在使馆界内外国列强拥有诸多特权,完全不受清朝管制,说白了就是一个法外之地,而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北平和平解放之前。

1949年1月31日,伟人命令我军入城时必须要经过东交民巷,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扬我国威。3天后,我军全副武装地通过东交民巷,继而彻底洗刷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屈辱。

一年后,我国为了一雪前耻,做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决定,那就是限期让外国列强搬离东交民巷。

一向耀武扬威惯了的列强,居然联合起来向我国施压,妄想继续在我国攫取特权,但伟人的态度却十分坚决:必须无条件撤出东交民巷,这便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政策。

东交民巷始建于元朝时期,当时被称作“江米巷”。原因是这条长达1.6千米的胡同,当时是运送粮食的重要通道。

元朝时期,南米北调需要走漕运,而当时连在一起的东、西交民巷,则是南方糯米进京的必经之路。北方人将糯米称作“江米”,故此这条历史悠久的胡同一直被称为“江米巷”。

明朝建立之后,东交民巷隶属于南薰坊,功能和属性仍然和元朝一样,故此该胡同又改名为“东江米巷”。

后来,随着东交民巷的地理位置优势逐渐凸显,所以逐渐成为了连通南北地区,外贸和外交中心的中转站。

明朝永乐年间,随着京城不断外扩,“江米巷”被划入到了内城之中。直到棋盘界落成之后,“江米巷”才被拦腰截断,此后才有了东、西交两条民巷。

到了清朝时期,继续沿用了“江米巷”的叫法,当时这条胡同属于正蓝旗管辖范围。光绪即位之后,东江米巷改称交民巷。

清逊帝溥仪时期,这条京城最长的胡同才正式更名为东交民巷,至此之后一直沿用至今。关于东交民巷的历史变更和兴衰荣辱,其实也反映出了重大的历史变革。

其实,东交民巷在晚清时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公元1860年起,这里便成为了外国列强的使馆聚集区,大批外国使臣、驻军集结于此。

他们的目的十分明确,那就是试图完全控制清朝的内政和外交,继而达到攫取最大利益的目的。即便当时的义和团曾清军联手,企图将外国列强赶出东交民巷,但最终却以失败而告终。

而这也激起了外国列强,加快入侵清朝的脚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之后,逼迫清廷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清朝也为此付出了无比沉重的代价。

此后,外国列强在北京侵占了大片土地,并将其划归为“外国使馆界”。简而言之,清朝不能插手使馆界内的一切事务,反之还不准大清子民居住或随便进入使馆界。

至此,包括东交民巷在内的使馆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特权领地,俨然一副国中之国的架势。腐败无能的清廷只能听之任之,根本没有任何还手之力。

即便二战时期我国是战胜国,但却仍旧没有改变东交民巷的现状。在美国的鼓动之下,其他国家也都对“归还租界协议”置之不理,而这种情况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得到彻底改变。

1950年,我国重申收回东交民巷的主张,但以美国为首的各国使馆及其驻军,仍然想赖着不走。无奈之下,我国只能给他们下最后通牒:一周之内必须搬全部离东交民巷。

为了让这项工作顺利推进,伟人还曾提出过三个政策:第一,新中国不承认所有不平等条约;限期收回全部外国非法占地;第三,外国在我国修建的军营和一切建筑,均由我国自行处置。

该“逐客令”下达之后,美国和其他国家的使馆人员,仍旧抱有侥幸心理,甚至还联合起来搞对抗。但事实证明这一切都是徒劳的,我国最终顺利收回了东交民巷。

如今的东交民巷,已经成为了北京的一张历史文化名片,很多外地人来北京旅游时,都会特地来到这里走一走、看一看,似乎可以从不同风格的建筑物中,感受到那段历史的风烟。

0 阅读:5
乖乖每日更新历史

乖乖每日更新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